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仔豬細菌性腹瀉的保健康復法

引發仔豬細菌性腹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仔豬黃痢:主要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所導致, 是初生仔豬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 主要發生于1周齡內仔豬, 以1—3日齡最為常見,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臨診症狀以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和迅速死亡為特徵。 病仔豬精神萎頓, 糞便呈黃色漿狀、腥臭, 嚴重者肛門鬆弛, 排糞失禁, 沾汙尾、會陰和後腿部, 肛門和陰門呈紅色。 迅速衰弱, 脫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二、仔豬白痢:主要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所導致, 主要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 發病率高, 死亡率低, 多發於寒冬、炎熱季節,

氣候突變、陰雨潮濕、母豬飼料品質較差、母乳中含脂率過高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 臨床上以排灰白色漿狀、糊狀腥臭味稀糞為特徵。

三、仔豬副傷寒: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 主要多發於1--2月齡仔豬曠無明顯的季節性,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但多發於寒冷、氣溫多變、陰雨連綿季節, 環境衛生差、仔豬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急性型常呈敗血症變化, 皮膚上有紫紅色斑點;亞急性或慢性型表現為腸炎、消瘦和頑固性下痢, 糞便惡臭, 有時帶血。

四、仔豬紅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 主要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 以1—3日齡新生仔豬多見, 偶發生於2—4周齡以下的仔豬。 發病仔豬由於腸黏膜炎症和壞死以排出紅色稀糞為特徵,

病程短, 死亡率高。

如何有效防治好仔豬細菌性腹瀉, 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防:

改變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原則, 嚴格控制引種, 抓好母豬產前產後和仔豬的飼養管理和護理, 新生仔豬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 保護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 消除各種誘發病因。

加強疫苗免疫:仔豬副傷寒用本地菌株在30—40日齡首免, 70日齡進行二免;仔豬黃、白痢對種母豬在產前14—21天注射大腸桿菌雙價基因工程疫苗, 仔豬紅痢用仔豬紅痢滅活菌苗對種母豬在產前14天和28天各免疫1次, 每次5—10ml。 連續產仔的母豬, 因前一胎已在分娩前注射過仔豬紅痢疫苗, 故只需在分娩前半個月注射1次, 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

二:治:

仔豬患有黃白痢灌服綠葉護仔安, 連用三天, 有效促進患病豬康復, 修復患豬胃腸道、修復損傷, 杜絕僵豬現象的形成。

仔豬副傷寒可選用恩諾沙星進行肌肉注射, 連用三天, 同時灌服“護仔安”, 對受損的胃腸道進行修改, 調整腸道內微生態平衡, 畜舍地面噴灑護舍安, 抑制沙門氏菌的增殖, 防止病原擴散。

仔豬紅痢可採用痢菌淨肌肉注射進行治療, 同時灌服“護仔安”, 對受損的胃腸道進行修改, 調整腸道內微生態平衡, 畜舍地面噴灑護舍安, 抑制沙門氏菌的增殖, 防止病原擴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