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新《小麥秋播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意見》發佈,你想要的全都有!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7年9月25日)

做好小麥苗期病蟲害防控, 可有效壓低病蟲基數、延緩病蟲發生。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有關專家, 針對今年秋季氣候變化趨勢, 總結近幾年小麥苗期病蟲防控的經驗, 制定了今年小麥秋播病蟲害防控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節本增效原則, 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前移防控關口, 以合理佈局抗病品種、優化農業防控措施為基礎, 以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為重點, 有效預防控制紋枯病、孢囊線蟲、黑穗病等土傳、種傳病蟲發生危害, 壓低小麥蚜蟲、條銹病、赤黴病等遷飛性、流行性病蟲發生基數, 延緩、減輕小麥苗期病蟲發生危害程度, 為小麥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控工作打好基礎。

二、區域重點

各小麥產區要根據近年病蟲發生危害特點, 確定重點防控的病蟲。

黃淮海麥區以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黃花葉病毒病、地下害蟲和雜草為主, 兼治苗期銹病、白粉病、蚜蟲和灰飛虱等病蟲;

長江中下游麥區以紋枯病、黑穗病和蚜蟲, 兼治灰飛虱、白粉病和地下害蟲;

西南麥區以小麥條銹病為主, 兼顧白粉病、麥蚜、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等防治;

西北麥區以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蟲等為主要防治對象, 新疆麥區需兼顧雪腐葉枯病等防控。

三、防控技術

(一)選用抗(耐)性品種。

西南麥區可選種綿雜麥168、綿麥37、綿麥39、綿麥41、綿麥43、綿麥45、川麥42、川農18、西科麥2號、鄂麥18號、雲麥2號、黔麥15、周麥17、皖麥53等抗病品種;

黃淮南部麥區可選種周麥17、豫麥34、豫麥49、豫麥69、新麥19、西農979、小偃6號等抗鏽慢鏽品種;西北麥區可選種西農889、西農558、西農529、閻麥9710、西農668、陝墾6號、天選54、天選57、天選58、中梁32、中梁34、中梁35、寧春4號、寧春15號、寧春16、伊農18、伊農61、新麥2等抗(耐)鏽品種。

西南、黃淮南部、西北等條銹病常年越冬、越夏區, 應因地制宜選種優質抗病高產品種。

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等赤黴病常發區, 應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具有一定抗(耐)病性的高產優質品種, 避免盲目跨區域引種高產感病品種。

黃淮孢囊線蟲重發區, 可選種太空6號、中育6號、新麥11等品種;小麥黃花葉病發生區, 可選種新麥208、豫麥70-36、泛麥5號、豫麥70、鄭麥366等品種。

(二)強化農業防治措施。 推行精細整地、適墒適期適量播種, 以及播後鎮壓和及時灌溉等農藝措施,

力爭一播全苗、壯苗, 增強植株抗病蟲能力。

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等赤黴病常發區, 推行秸稈粉碎、深翻還田, 儘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稈裸露在土壤表層, 壓低菌源基數, 減輕抽穗揚花期防控壓力;

西北條銹病越夏區, 播前或播後苗前, 應採取人工剷除或噴施除草劑等, 清除自生麥苗和地邊雜草, 降低秋苗侵染幾率;

西南、黃淮南部等條銹病越冬區, 推行適期晚播, 盡可能縮短秋季病菌感染時間, 較少初始侵染菌源;

江淮、黃淮等紋枯病重發區, 應避免早播, 適當降低播種量, 及時清除田間雜草, 雨後及時排水。

黃淮胞囊線蟲重發區, 應重點推廣播種後和秋苗期兩次鎮壓措施。

(三)大力推廣秋播藥劑拌種。

土傳病害重發區, 採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包衣或拌種, 防治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 兼治苗期黑穗病等。

地下害蟲重發區, 採用辛硫磷、毒死蜱拌種, 或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 防治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 兼治孢囊線蟲、苗期蚜蟲、麥蜘蛛等。

條銹病越夏、越冬區, 實行三唑酮、戊唑醇等藥劑包衣或拌種, 預防苗期條銹病、白粉病, 兼治後期黑穗病。

種小麥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真不能瞎胡種了!(高產必備)

北方地區秋收正陸續推進, 冬小麥播種也將開始, 小麥產量高, 技術很重要。 小麥要豐收, 整個生長環節都要重視起來, 小麥豐收, 播種很關鍵。 現在, 就來說說小麥如何科學播種。

先來看看我國秋播小麥的冬性程度:南方品種春性較強,向北推移增強,華南、長江流域的品種以春性為主,海拔高的地區有少數冬性品種,黃淮平原以半冬性和冬性為主,北部麥區和新疆地區冬小麥多屬強冬性,東北、西北、北部麥區品種屬春性。一、良種準備

現在良種推廣已經普遍,但是還有少部分的農民並不是每年都更換麥種,這種習慣真的應該徹底改改了。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別不捨得花點錢, 一定要選好麥種,增產的錢遠比麥種多。

選用良種的原則: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種子的處理: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後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鑒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曬種、選種等其它準備工作,確保種子品質。

二、整地準備

過去種莊稼的老把式,趕著牲口也把地整得得勁著哩,因為他們知道,人對地好,地對人也好,“人勤地不懶”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千萬別在整地上偷懶。整地是小麥生產的基本環節,施底肥與整地結合進行。

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土壤肥沃是根基,整地時,最好每畝地施優質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沒有農家肥?小麥、玉米秸杆還田是好辦法。現在講究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磷酸鉀15-20公斤,硫酸鋅1-2公斤等。

深耕細耙、精細整地。底肥施好,接下來整地,地好可以保證全苗、壯苗。整地要記住“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釐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後複平,避免出現墒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墒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鬆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壟等。

三、採用精播技術

不同播種期、播種量、播種深度等不僅能調控小麥的群體結構,還會影響小麥的生育進程、產量和品質。

適時播種 。溫度是影響小麥生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麥苗易徒長,冬前群體發展難以控制;土壤養分早期消耗過度,易形成先旺後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蟲害、凍害等。

播期晚會導致: 一、溫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齡小,冬前營養生長量不夠而形不成壯苗;二、根系不發達,分蘖少,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抗逆性差; 發育延遲,穗分化開始晚,穗頭小; 成熟延遲,種子形成和灌漿過程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千粒重降低,顯著減產,影響品質。不同地區條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麥在10月5-10日播種,到12月10日,日平均氣溫下降到0℃進入越冬期,冬前大於0℃,積溫600-650℃,能滿足小麥形成壯苗的要求。

適量播種。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釐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幹,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四、配套田間管理技術

小麥高產,種好是基礎,管理是關鍵。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的特點,要採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蘖、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主要管理措施是:

先來看看我國秋播小麥的冬性程度:南方品種春性較強,向北推移增強,華南、長江流域的品種以春性為主,海拔高的地區有少數冬性品種,黃淮平原以半冬性和冬性為主,北部麥區和新疆地區冬小麥多屬強冬性,東北、西北、北部麥區品種屬春性。一、良種準備

現在良種推廣已經普遍,但是還有少部分的農民並不是每年都更換麥種,這種習慣真的應該徹底改改了。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別不捨得花點錢, 一定要選好麥種,增產的錢遠比麥種多。

選用良種的原則: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種子的處理: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後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鑒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曬種、選種等其它準備工作,確保種子品質。

二、整地準備

過去種莊稼的老把式,趕著牲口也把地整得得勁著哩,因為他們知道,人對地好,地對人也好,“人勤地不懶”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千萬別在整地上偷懶。整地是小麥生產的基本環節,施底肥與整地結合進行。

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土壤肥沃是根基,整地時,最好每畝地施優質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沒有農家肥?小麥、玉米秸杆還田是好辦法。現在講究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磷酸鉀15-20公斤,硫酸鋅1-2公斤等。

深耕細耙、精細整地。底肥施好,接下來整地,地好可以保證全苗、壯苗。整地要記住“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釐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後複平,避免出現墒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墒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鬆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壟等。

三、採用精播技術

不同播種期、播種量、播種深度等不僅能調控小麥的群體結構,還會影響小麥的生育進程、產量和品質。

適時播種 。溫度是影響小麥生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麥苗易徒長,冬前群體發展難以控制;土壤養分早期消耗過度,易形成先旺後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蟲害、凍害等。

播期晚會導致: 一、溫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齡小,冬前營養生長量不夠而形不成壯苗;二、根系不發達,分蘖少,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抗逆性差; 發育延遲,穗分化開始晚,穗頭小; 成熟延遲,種子形成和灌漿過程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千粒重降低,顯著減產,影響品質。不同地區條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麥在10月5-10日播種,到12月10日,日平均氣溫下降到0℃進入越冬期,冬前大於0℃,積溫600-650℃,能滿足小麥形成壯苗的要求。

適量播種。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釐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幹,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四、配套田間管理技術

小麥高產,種好是基礎,管理是關鍵。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的特點,要採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蘖、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主要管理措施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