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搜神記:神木十大徒步路線之走進神木“大寺”

故事還得從2017年3月26日說起, 故事的主題是"神木十大徒步經典之二——走進大寺", 故事的起點發生在位於神木縣解家堡的龍興寺,

終點是河津寺, 一條山青水秀的"川道"將二寺相連, 故名"大寺"。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神木鼎鼎有名的自由飛翔戶外俱樂部其中的35名最小只有10歲、最大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新人和老驢。

龍興寺, 又名蜂寺, 座落於神木縣解家堡辦事處劉家畔村東1.5公里處。 該寺於1996年6月25日被神木縣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由東壁石窟寺, 西部古建群和中部會窯禪房三部分組成。 石窟寺修鑿於東溝東壁, 上下六窟, 座東向西, 主窟有三教聖人殿、觀音殿。 石窟由上、下兩窟相連而成, 上窟偏南為主窟, 下窟多為禪窟,

三教殿由下窟登石級暗道而入, 後(東)壁下泥塑石砌仰蓮, 下承束腰須彌座上泥塑釋、道、儒三教聖人像, 惜頭身多殘, 僅見雙腿呈跏趺坐式。

窟北壁相連並鑿大小不等的碑文三方, 由此可知該窟鑿於元代, 明代天啟年間補鑿藻井, 如下圖。

窟頂鑿有覆盤式藻井,

直徑3.47米, 為全區石窟寺藻井之景, 藻井由內向外分五層:第一層為中心垂蓮燈柱, 第二層為覆蓮座, 第三層為八卦圖, 第四層為龍、鳳、麒麟、鶴、鹿銜草等, 第五層為八仙人物、唐僧師徒取經故事, 瓶蓮、孩兒蓮戲圖等。

三教殿北又有一窟, 為觀音殿, 由下窟登十五級暗道進入主殿, 一門、二窟、平頂, 塑像全無, 僅窟頂後端(東首)鑿刻一內圓外方形藻井, 橫長0.83米, 縱長1.86米。 由內向外分四層:第一層為垂蓮燈柱, 第二層為圓形覆蓮座, 第三層為圓形八卦圖, 第四層為方形纏枝花卉圖。

西部古廟群為完整四合院形式,各殿具有三間,磚石結構,內為拱券窯,外為硬山頂帶前廊。主殿為華嚴三聖殿,座北向南,高居於50釐米台基之上。前殿為夭王殿(亦稱穿心殿)東配殿為觀音殿,西配殿為地藏殿,夭王殿前置石獅一對,隱壁一座。周圍續修有若干小廟。

來一張飛岩峭壁男版"泰坦尼克號"

熱身運動——第ZYFX套廣播體操,預備起:一、二、三、四……

正式踏入"川道"。既然走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大寺,我就簡單的向大家介紹一下"道"。"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個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最高的準則,即終極真理。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道",即,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詭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盡言。廣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個,故老子說"獨立而不改。"俗語雲:"條條大路通羅馬。"即是說"道無不在",無所不通。

當然,"川道"特指黃土高原上山與山之間地勢相對比較平坦、低窪的地方。就是我們自由飛翔人要走的這條不尋常之道。

當你踏入這條道,你就會驚訝的發現,此道確實與眾不同,一路清澈見底的淙淙溪流,讓你絕對領略到什麼才是"水至清則無魚"!三月的塞北黃土高原上,山野蒼莽,亂石嶙峋,溝壑縱橫,河水如鏡,兩面高山或群峰疊起,連綿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雲端;或野果掛枝,蘆葦蕩漾……山麓清泉或涓涓流水,小橋人家;或細流潺潺,清澈透天;或一躍而下,匯成深潭……讓你切身"聆聽"一曲現實版"高山流水"。碧藍的天空、連綿的白雲、崢嶸的山川、飛流的瀑布,帶給我們一個博大、空靈、廣袤的天地。站在塞北"壺口瀑布"旁,生一堆煙火,吃一口路餐,喝一口燒酒,照一張美圖,賞一片奇景,不亦樂乎!

那行走在懸崖峭壁間的過客,那矗立山頂的虔誠修行人,正如那天空中的朵朵白雲,慢慢從此經過……

又到午飯時間,擇一避風灣灣,自由飛翔獨創"川道"戶外火鍋美食正式上演,菜品一如既往的豐盛,場面一如既往的熱鬧,味道一如既往的誘人,佐以美酒佳釀,舌尖上的戶外也可以讓你難以忘懷!

美女帥哥花樣繁多的"自由飛翔"!

"仙女瀑"前來張全家福

"虎跳峽"真人秀,一看左面的就是正規部隊,哈哈哈

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鳥"?一群進入戰壕的"遊擊隊員"?亦或是一群山間"大仙"!

毛主席時代的水利工程上再來一張全家福

"仙女湖"前合一張

"護花使者"組合留影紀念

"五虎上將"組合

義無反顧美女版"泰坦尼克號"

"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之張隊版

"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之小美女版

此時此刻,一句熟悉的歌在我耳畔響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同時,卞之琳那首經久不衰的詩歌《斷章》也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建在山頂懸崖邊的古老而神秘的石寨,據險固守,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山頂那一窩現在都積存滿滿的雪水,向我們展示了先人的強大智慧!站在山頂上俯視,方圓幾公里之內的美景盡收眼底,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人間勝境!

石壁"天書"殘卷,鬼斧神工般的存在

本次徒步終點河津寺終於到了,河津寺又名佛禪寺,約建于明萬曆年間,迄今已有四百餘年。它坐落在河道中央一塊巨石之上,與神木鎮壓黃石頭地村隔河相望。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進十八間殿宇,以及殿后十八余間禪堂客舍。河津寺所踞之石,三面臨水,一百著陸,成半島形。臨水石壁雖不甚高,但陡不可攀。北端壁上嵌有一枚碩大鐵環,民間傳統及神人所遺。說是大禹治水之時,在神木城北山砍了一個壑口,把濁輪川之水引入窟野河,這個壑口就是石壑子。不料砍下的石塊,被水三沖兩衝衝到了窟野河口沙峁頭,堵塞河道,導致水患頻發。而石壑子一開,壞了神木的風水,這裡從此災荒不斷,地瘠民貧。大禹得知後十分後悔,便命手下大力神,必須在一夜之間將河口之石拉到神木城北,堵住石壑子。大力神在巨石上安排鐵環、乘夜拉石北上,一路備受艱難。黎明前,好不容易到了黃石頭地,此時村裡已有人早起營生。大力神問一村婦:"此地離神木城尚有多遠,天亮前可到否?"村婦說:"到不了啦,還有四十多裡呢。"一問一答口氣沒接好,大力神登時沒了勁,就把巨石撂在了河當心。此後,窟野河口通暢了,水患減少了,而數千年後,神木地方風水輪回,漸漸富裕起來。神奇之石建神靈之廟,可謂得其所哉!

一首《大道自在》作為本次徒步的結束語吧!

大道自在

聶暉

煙霞縱橫,萬里逢迎。

我心自在,百鳥齊鳴。

山水清清,草木貞貞。

春來冬去,方死方生。

花葉屢更,大道流行。

萬物籍化,吾心澄明。

秋水一泓,素心滿盈。

高天月正,波慢舟輕。

遙兮虛名,水靜以平。

忘乎所以,心安自寧。

不著於相,物我與並。

逍遙天地,大道以成。

特別鳴謝:各位攝影大師的一路不辭辛勞的拍攝,感謝張隊帶給我們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

西部古廟群為完整四合院形式,各殿具有三間,磚石結構,內為拱券窯,外為硬山頂帶前廊。主殿為華嚴三聖殿,座北向南,高居於50釐米台基之上。前殿為夭王殿(亦稱穿心殿)東配殿為觀音殿,西配殿為地藏殿,夭王殿前置石獅一對,隱壁一座。周圍續修有若干小廟。

來一張飛岩峭壁男版"泰坦尼克號"

熱身運動——第ZYFX套廣播體操,預備起:一、二、三、四……

正式踏入"川道"。既然走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大寺,我就簡單的向大家介紹一下"道"。"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個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最高的準則,即終極真理。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道",即,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詭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盡言。廣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個,故老子說"獨立而不改。"俗語雲:"條條大路通羅馬。"即是說"道無不在",無所不通。

當然,"川道"特指黃土高原上山與山之間地勢相對比較平坦、低窪的地方。就是我們自由飛翔人要走的這條不尋常之道。

當你踏入這條道,你就會驚訝的發現,此道確實與眾不同,一路清澈見底的淙淙溪流,讓你絕對領略到什麼才是"水至清則無魚"!三月的塞北黃土高原上,山野蒼莽,亂石嶙峋,溝壑縱橫,河水如鏡,兩面高山或群峰疊起,連綿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雲端;或野果掛枝,蘆葦蕩漾……山麓清泉或涓涓流水,小橋人家;或細流潺潺,清澈透天;或一躍而下,匯成深潭……讓你切身"聆聽"一曲現實版"高山流水"。碧藍的天空、連綿的白雲、崢嶸的山川、飛流的瀑布,帶給我們一個博大、空靈、廣袤的天地。站在塞北"壺口瀑布"旁,生一堆煙火,吃一口路餐,喝一口燒酒,照一張美圖,賞一片奇景,不亦樂乎!

那行走在懸崖峭壁間的過客,那矗立山頂的虔誠修行人,正如那天空中的朵朵白雲,慢慢從此經過……

又到午飯時間,擇一避風灣灣,自由飛翔獨創"川道"戶外火鍋美食正式上演,菜品一如既往的豐盛,場面一如既往的熱鬧,味道一如既往的誘人,佐以美酒佳釀,舌尖上的戶外也可以讓你難以忘懷!

美女帥哥花樣繁多的"自由飛翔"!

"仙女瀑"前來張全家福

"虎跳峽"真人秀,一看左面的就是正規部隊,哈哈哈

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鳥"?一群進入戰壕的"遊擊隊員"?亦或是一群山間"大仙"!

毛主席時代的水利工程上再來一張全家福

"仙女湖"前合一張

"護花使者"組合留影紀念

"五虎上將"組合

義無反顧美女版"泰坦尼克號"

"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之張隊版

"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之小美女版

此時此刻,一句熟悉的歌在我耳畔響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同時,卞之琳那首經久不衰的詩歌《斷章》也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建在山頂懸崖邊的古老而神秘的石寨,據險固守,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山頂那一窩現在都積存滿滿的雪水,向我們展示了先人的強大智慧!站在山頂上俯視,方圓幾公里之內的美景盡收眼底,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人間勝境!

石壁"天書"殘卷,鬼斧神工般的存在

本次徒步終點河津寺終於到了,河津寺又名佛禪寺,約建于明萬曆年間,迄今已有四百餘年。它坐落在河道中央一塊巨石之上,與神木鎮壓黃石頭地村隔河相望。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進十八間殿宇,以及殿后十八余間禪堂客舍。河津寺所踞之石,三面臨水,一百著陸,成半島形。臨水石壁雖不甚高,但陡不可攀。北端壁上嵌有一枚碩大鐵環,民間傳統及神人所遺。說是大禹治水之時,在神木城北山砍了一個壑口,把濁輪川之水引入窟野河,這個壑口就是石壑子。不料砍下的石塊,被水三沖兩衝衝到了窟野河口沙峁頭,堵塞河道,導致水患頻發。而石壑子一開,壞了神木的風水,這裡從此災荒不斷,地瘠民貧。大禹得知後十分後悔,便命手下大力神,必須在一夜之間將河口之石拉到神木城北,堵住石壑子。大力神在巨石上安排鐵環、乘夜拉石北上,一路備受艱難。黎明前,好不容易到了黃石頭地,此時村裡已有人早起營生。大力神問一村婦:"此地離神木城尚有多遠,天亮前可到否?"村婦說:"到不了啦,還有四十多裡呢。"一問一答口氣沒接好,大力神登時沒了勁,就把巨石撂在了河當心。此後,窟野河口通暢了,水患減少了,而數千年後,神木地方風水輪回,漸漸富裕起來。神奇之石建神靈之廟,可謂得其所哉!

一首《大道自在》作為本次徒步的結束語吧!

大道自在

聶暉

煙霞縱橫,萬里逢迎。

我心自在,百鳥齊鳴。

山水清清,草木貞貞。

春來冬去,方死方生。

花葉屢更,大道流行。

萬物籍化,吾心澄明。

秋水一泓,素心滿盈。

高天月正,波慢舟輕。

遙兮虛名,水靜以平。

忘乎所以,心安自寧。

不著於相,物我與並。

逍遙天地,大道以成。

特別鳴謝:各位攝影大師的一路不辭辛勞的拍攝,感謝張隊帶給我們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