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片古棗林啟動全域旅遊 看文旅融合的“樂陵範本”

百棗園裡鮮紅的小棗讓人垂延欲滴(董天力 攝)

採訪團現場採摘樂陵小棗(董天力 攝)

 記者 程吉童 通訊員 賈鵬 郝坤

最近幾年, 張女士覺得這日子越過越“糊塗”了。

老兩口兒婚後一直沒兒沒女, 幾十年了, 光圍著樂陵市朱集鎮林家戶村的300多棵棗樹打轉兒。 好在當時小棗行情不孬, 經銷商都是主動找上門來。

然而, 到了2012年, 老兩口就“糊塗”了, 當初20塊錢1斤的上等金絲小棗, 轉眼連8塊錢都賣不了了。

樹還是以前的樹, 棗還是以前的棗, 怎麼就不值錢了呢?老兩口兒沒念過書, 深的不清楚, 只是聽說當初上門來的經銷商們都跑去倒騰新疆大棗了。

2015年, 張女士病了, 從那以後吃喝拉撒就再也沒離開過人, 醫藥費都成了問題, 對於管理棗樹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這麼苦熬了差不多一年, 鎮上突然來了幾個人, 在征得老兩口兒同意後, 300多棵棗樹就流轉給了鎮轄棗樹種植合作社。 “人家幫忙管理, 每年還給咱將近20000塊錢的‘租金’, 到了年底還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紅, 咱成甩手掌櫃的了”。 說到這裡, 張女士看上去更“糊塗”了:樹還是以前的樹, 棗還是以前的棗, 怎麼又值錢了呢?

其實, 讓張女士越來越“糊塗”的, 是朱集鎮“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

而綜合整個樂陵市來看, 該鎮的這一做法, 只是當地各級政府在啟動全域旅遊工作中的“冰山一角”。

樂陵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貞給記者講解樂陵棗文化(董天力 攝)

百說不厭的千年棗林

關於樂陵千年棗林的文字實在是太多了,

再說似乎有點膩了, 但如果你真正認識到它對啟動該市全域旅遊所起到的作用, 恐怕又會產生一種“罄竹難書”的想法。

因為無論談及樂陵的文化還是旅遊, 最終都繞不開這片棗林。 先不說其中保存了多少棵千年以上的棗樹、暗藏了多少耐人尋味的神話傳說, 歷經數千年, 它還能以50萬畝的體量保存下來, 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然而, 不得不承認的是, 在前些年, 這一奇跡並不被太多人知曉。 當然, 樂陵的旅遊發展更是停滯不前。

旅遊產業屬於極具活力的朝陽產業, 而樂陵所具備的旅遊資源又不僅局限於千年棗林。 但面對潛力巨大, 卻始終挖掘不出來的尷尬場面, 樂陵市的領導層開始坐不大住了。

到底該怎麼下手呢?思之再三,

該市決定還是先在千年棗林上“做文章”, 大力開展景點和基礎設施建設, 深入挖掘棗文化, 開闢棗鄉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建設精品景點, 搜集整理典故和故事, 同時, 將推動旅遊業發展與舉辦節慶活動結合起來, 借助一年一度的“小棗節”, 與全國百家知名旅行社“聯姻”, 共同拓展旅遊市場, 提高樂陵旅遊品牌的知名度, 開闢長線旅遊產品, 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樂陵觀光旅遊。

數千年來, 滄海桑田, 因為吃的問題, 這片棗林養活了成千上萬的人。 如今時代變了, 它又發揮出了新的作用。

同時, 就在當地政府“直掛雲帆”之時, 意外幸福突然降臨在了這片土地上——50萬畝千年棗樹森林公園被評為了“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至此, 樂陵的旅遊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樂陵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棗產業鏈”

棗鄉記憶館裡陳列的老物件勾起樂陵人兒時的回憶(董天力 攝)

 “全市就是一個大景區”

不論什麼行業,合作的前提,是雙方可以相互利用,從而達到互利共贏。同樣,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如果將其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等融合起來,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地優化提升,其結果將是城市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

對此,樂陵市的領導層十分清楚。

於是,樂陵市決定在當地旅遊業逐漸“泛起波瀾”時,積極實施“旅遊+”戰略,堅持旅遊與扶貧、文化、體育休閒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推動旅遊業由“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的發展模式轉變,構建起“全市就是一個大景區”的全域旅遊新格局。

在網上搜索“樂陵市‘旅遊+’”幾個字,彈出的資訊中絕大部分與扶貧相關。按照“鄉村旅遊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鄉村旅遊”的思路,樂陵市旅遊局以朱集鎮、黃夾鎮、花園鎮、大孫鄉、寨頭堡鄉、雲紅街道幾個重點鄉鎮為依託,著力集中打造連片發展的鄉村旅遊區,以求發揮本行業的優勢,以發展鄉村旅遊為切入點,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其中的“重頭戲”,就是規劃建設千年棗林旅遊扶貧建設專案,依託千年棗林遊覽區,整合現代農業、紅色文化、棗鄉民俗等資源,主要建設民俗旅遊項目、棗林生態停車場、濕地公園、棗林溫泉、玫瑰緣、龍悅生態園、棗林會展中心、棗鄉人家、吉祥如意農家樂等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10682萬元,目前,棗鄉人家一期工程、龍悅生態觀光園二期、生態停車場等項目正在建設中。

“自從有了‘花海’這個項目,我一邊可以做自己喜歡的花草種植,一邊還能為家裡增加一份收入。”這幾天,一提起四季花海項目,雲紅街道閆家村的張女士就忍不住笑。今年5月份,這一項目在雲紅街道的龍悅生態觀光園西園裡盛大登場。作為該街道扶貧項目之一,不僅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踏青賞花、遊玩嬉戲,而且收益覆蓋了街道15個重點貧困村的所有貧困戶,同時,還解決了120余名農民的就業問題。

此外,樂陵市在“旅遊+體育休閒”、“旅遊+文化”等方面的成績同樣可圈可點。尤其是在城區規劃建設的12處大型公園(綠地),不但擴大了市民的休閒服務半徑,而且使得大量棗樹得以保存了下來,加上原有的公園綠地,真正形成了“5分鐘公園休閒圈”。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被樂陵市的各級政府表現得淋漓盡致。

樂陵市國家棗樹良種基地裡新種植的棗樹苗(董天力 攝)

走出“深閨”

800多年前,楊志在汴京把刀賣給了林沖。這段故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楊志肯定得吆喝“賣刀了,賣刀了”,否則路人肯定以為他是個押鏢的。同樣的道理,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如果不加大宣傳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那麼它所具備的優勢也就很難被外界發現,從而也就不會將這種優勢長久地保持下去。

那麼,樂陵是怎麼讓它的金字招牌走出“深閨”,並形成良性迴圈的呢?

近年來,樂陵市曾連續多年在京滬、京台等高速公路沿線投放大型廣告宣傳牌,同時,借助各級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推介,大大提升了樂陵市旅遊業的知名度,而且,該市還將“棗鄉樂陵,早來棗好”的城市宣傳片搬上了央視幾大主要頻道的黃金時段。至於編制宣傳冊、利用新媒體即時發佈資訊、組織企業參加旅遊博覽會等更不必多說。

在有效地推介下,該市朱集鎮、雲紅街道、寨頭堡鄉、大孫鄉、西段鄉等鄉村旅遊點的遊客增長十分顯著。

當然,除了以上常規做法,樂陵還有一條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宣傳管道——一年一度的“小棗節”。從1989年至今,每屆“小棗節”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遊客湧入這裡,大大提升了當地旅遊品牌的知名度。該市節會辦副主任張天軍告訴大眾網記者:“對於紅棗產業來說,‘小棗節’目前仍是國內唯一的紅棗產業專業博覽會。”今年“小棗節”期間,約有5000名經紀人前來參會,普通觀眾更是超過了10萬人次。

於是,對內提升品質,對外加大宣傳,樂陵真正擦亮了“棗鄉”金字招牌,讓這一養在“深閨”的“寂寞”美景廣為人知。

相關連結:不得不提的“老規矩”

先插一段故事:

自從得知樂陵有一片千年棗林後,廣州的這家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打起了算盤。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後,2015年秋,他們帶著做好的策劃書一路北上。一線城市所賦予的優越感,讓他們覺得這趟買賣肯定是手到擒來。

然而……轉折出現得就是這麼意外,順風順水的他們,被樂陵市的政府部門婉言謝絕了。策劃很獨特,發展前景很誘人,投資更是高達兩個多億,但唯獨其大拆大建的思路,違背了當地的一條“老規矩”。

“老規矩”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樂陵市的主要領導認為,棗樹是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本,水是城區、旅遊區景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便定下了“見樹不砍,見水不填”的生態紅線。此後,樂陵市的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當地的“生態藍圖”卻從未更改。

風景好的地方,盯著的人也多。廣州的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吃了閉門羹後,近兩年,又有10多家投資商到樂陵市考察專案,都看好了這片棗園,總投資將近50個億。但市委書記樊廷雷仍然不為所動,“我們寧舍幾十億投資,堅決不毀一畝棗園”。

也正是因為遵循著“老規矩”,正在建設的冀魯邊濕地公園,儘管長度上只有3公里,但其主幹道卻繞了7道彎,水面上架設了5座橋。

此外,大眾網記者發現,在樂陵市,共有3條穿城而過的河道,5個城區水面,同時,12塊棗林都位於城區的黃金地段。對於財政緊張的當地市委、市政府,如果砍樹填水發展房地產,政府就會收益30億元。

沒想到,面對“家門口”的這塊肥肉,樂陵市的領導層卻再次“反其道而行之”。

經過充分徵求民意、調研論證和相關部門的規劃研究,一項名為“3512”的工程正式拉開了帷幕。樂陵市決定拿出10個億,建設3處濕地,5處濕地公園,12處棗林公園。其中,12處棗林公園,共保留了2萬多棵棗樹,遍佈城區各地,並且各有各的主題。

與這一工程交相輝映的,是樂陵市開展的“綠滿樂陵”行動。圍繞著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對當地的主幹道和現有的濕地公園等,進行建設、改造和提升。最終,使城區的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都達到了三成以上,市民出行5分鐘即可到達一處濕地、公園或綠地,真正形成了“5分鐘公園休閒圈”。

就這樣,樂陵放棄了眼前的利益,保住了城市長遠發展的根基。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條“老規矩”,我們很難想像樂陵的旅遊業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

在樂陵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棗產業鏈”

棗鄉記憶館裡陳列的老物件勾起樂陵人兒時的回憶(董天力 攝)

 “全市就是一個大景區”

不論什麼行業,合作的前提,是雙方可以相互利用,從而達到互利共贏。同樣,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如果將其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等融合起來,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地優化提升,其結果將是城市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

對此,樂陵市的領導層十分清楚。

於是,樂陵市決定在當地旅遊業逐漸“泛起波瀾”時,積極實施“旅遊+”戰略,堅持旅遊與扶貧、文化、體育休閒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推動旅遊業由“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的發展模式轉變,構建起“全市就是一個大景區”的全域旅遊新格局。

在網上搜索“樂陵市‘旅遊+’”幾個字,彈出的資訊中絕大部分與扶貧相關。按照“鄉村旅遊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鄉村旅遊”的思路,樂陵市旅遊局以朱集鎮、黃夾鎮、花園鎮、大孫鄉、寨頭堡鄉、雲紅街道幾個重點鄉鎮為依託,著力集中打造連片發展的鄉村旅遊區,以求發揮本行業的優勢,以發展鄉村旅遊為切入點,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其中的“重頭戲”,就是規劃建設千年棗林旅遊扶貧建設專案,依託千年棗林遊覽區,整合現代農業、紅色文化、棗鄉民俗等資源,主要建設民俗旅遊項目、棗林生態停車場、濕地公園、棗林溫泉、玫瑰緣、龍悅生態園、棗林會展中心、棗鄉人家、吉祥如意農家樂等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10682萬元,目前,棗鄉人家一期工程、龍悅生態觀光園二期、生態停車場等項目正在建設中。

“自從有了‘花海’這個項目,我一邊可以做自己喜歡的花草種植,一邊還能為家裡增加一份收入。”這幾天,一提起四季花海項目,雲紅街道閆家村的張女士就忍不住笑。今年5月份,這一項目在雲紅街道的龍悅生態觀光園西園裡盛大登場。作為該街道扶貧項目之一,不僅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踏青賞花、遊玩嬉戲,而且收益覆蓋了街道15個重點貧困村的所有貧困戶,同時,還解決了120余名農民的就業問題。

此外,樂陵市在“旅遊+體育休閒”、“旅遊+文化”等方面的成績同樣可圈可點。尤其是在城區規劃建設的12處大型公園(綠地),不但擴大了市民的休閒服務半徑,而且使得大量棗樹得以保存了下來,加上原有的公園綠地,真正形成了“5分鐘公園休閒圈”。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被樂陵市的各級政府表現得淋漓盡致。

樂陵市國家棗樹良種基地裡新種植的棗樹苗(董天力 攝)

走出“深閨”

800多年前,楊志在汴京把刀賣給了林沖。這段故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楊志肯定得吆喝“賣刀了,賣刀了”,否則路人肯定以為他是個押鏢的。同樣的道理,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如果不加大宣傳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那麼它所具備的優勢也就很難被外界發現,從而也就不會將這種優勢長久地保持下去。

那麼,樂陵是怎麼讓它的金字招牌走出“深閨”,並形成良性迴圈的呢?

近年來,樂陵市曾連續多年在京滬、京台等高速公路沿線投放大型廣告宣傳牌,同時,借助各級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推介,大大提升了樂陵市旅遊業的知名度,而且,該市還將“棗鄉樂陵,早來棗好”的城市宣傳片搬上了央視幾大主要頻道的黃金時段。至於編制宣傳冊、利用新媒體即時發佈資訊、組織企業參加旅遊博覽會等更不必多說。

在有效地推介下,該市朱集鎮、雲紅街道、寨頭堡鄉、大孫鄉、西段鄉等鄉村旅遊點的遊客增長十分顯著。

當然,除了以上常規做法,樂陵還有一條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宣傳管道——一年一度的“小棗節”。從1989年至今,每屆“小棗節”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遊客湧入這裡,大大提升了當地旅遊品牌的知名度。該市節會辦副主任張天軍告訴大眾網記者:“對於紅棗產業來說,‘小棗節’目前仍是國內唯一的紅棗產業專業博覽會。”今年“小棗節”期間,約有5000名經紀人前來參會,普通觀眾更是超過了10萬人次。

於是,對內提升品質,對外加大宣傳,樂陵真正擦亮了“棗鄉”金字招牌,讓這一養在“深閨”的“寂寞”美景廣為人知。

相關連結:不得不提的“老規矩”

先插一段故事:

自從得知樂陵有一片千年棗林後,廣州的這家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打起了算盤。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後,2015年秋,他們帶著做好的策劃書一路北上。一線城市所賦予的優越感,讓他們覺得這趟買賣肯定是手到擒來。

然而……轉折出現得就是這麼意外,順風順水的他們,被樂陵市的政府部門婉言謝絕了。策劃很獨特,發展前景很誘人,投資更是高達兩個多億,但唯獨其大拆大建的思路,違背了當地的一條“老規矩”。

“老規矩”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樂陵市的主要領導認為,棗樹是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本,水是城區、旅遊區景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便定下了“見樹不砍,見水不填”的生態紅線。此後,樂陵市的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當地的“生態藍圖”卻從未更改。

風景好的地方,盯著的人也多。廣州的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吃了閉門羹後,近兩年,又有10多家投資商到樂陵市考察專案,都看好了這片棗園,總投資將近50個億。但市委書記樊廷雷仍然不為所動,“我們寧舍幾十億投資,堅決不毀一畝棗園”。

也正是因為遵循著“老規矩”,正在建設的冀魯邊濕地公園,儘管長度上只有3公里,但其主幹道卻繞了7道彎,水面上架設了5座橋。

此外,大眾網記者發現,在樂陵市,共有3條穿城而過的河道,5個城區水面,同時,12塊棗林都位於城區的黃金地段。對於財政緊張的當地市委、市政府,如果砍樹填水發展房地產,政府就會收益30億元。

沒想到,面對“家門口”的這塊肥肉,樂陵市的領導層卻再次“反其道而行之”。

經過充分徵求民意、調研論證和相關部門的規劃研究,一項名為“3512”的工程正式拉開了帷幕。樂陵市決定拿出10個億,建設3處濕地,5處濕地公園,12處棗林公園。其中,12處棗林公園,共保留了2萬多棵棗樹,遍佈城區各地,並且各有各的主題。

與這一工程交相輝映的,是樂陵市開展的“綠滿樂陵”行動。圍繞著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對當地的主幹道和現有的濕地公園等,進行建設、改造和提升。最終,使城區的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都達到了三成以上,市民出行5分鐘即可到達一處濕地、公園或綠地,真正形成了“5分鐘公園休閒圈”。

就這樣,樂陵放棄了眼前的利益,保住了城市長遠發展的根基。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條“老規矩”,我們很難想像樂陵的旅遊業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