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黃芪為何能成為補藥之長?且看它是如何補氣的?

在還不認識中草藥的時候, 對中草藥的概念比較模糊, 但卻對人參的概念比較深刻, 認為人參是補氣的良藥, 但是在補氣的藥中真正最好的倒不是人參, 而是很多人並不太熟悉的黃芪。 說到黃芪這味藥, 的確很多人不太熟悉, 甚是還可能看到它的名字時把名字讀錯, 但是它在補氣方面的確不凡。

黃芪這個藥其實使用歷史很久了, 在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黃芪的記載, 可以說迄今幾千年了,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還將黃芪列為上品, 而在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卻將黃芪的補性做了闡述, 並指出“耆, 長也, 黃芪色黃, 為補者之長, 故名……”

黃芪在補氣方面的作用相對比較全面, 而且適應多種氣虛證。 比如說肺氣虛, 黃芪對此也是一味良藥。 黃芪這味藥入肺又能補益肺氣, 適用於肺氣虛弱, 咳喘日久, 氣短神疲等症,

只不過在使用時, 需要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藥進行配伍。

黃芪在治療脾氣虛方面可謂是功效獨特。 黃芪甘溫, 善入脾胃, 是補中益氣要藥。 在治療脾氣虛弱, 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等症的時候, 既可以用單用黃芪熬膏服用, 也可以與黨參、白術等補氣健脾藥配伍使用。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舉陷的作用, 尤其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的久瀉脫肛, 內臟下垂等症, 在使用的時候需與人參、升麻、柴胡等藥同用。

脾氣虛還會導致水濕失運, 導致浮腫尿少, 就可以用黃芪補脾益氣, 利尿消腫, 標本兼治, 是治氣虛水腫之要藥, 一般需與白術、茯苓等藥配伍。 脾氣虛還可能導致不能統攝血液而失血, 而黃芪可以補氣以攝血, 一般與人參、白術等藥同用。 脾氣虛不能布津, 從而導致消渴, 而黃芪補氣生津, 常與天花粉、葛根等藥同用。

脾肺氣虛的人往往衛氣不固, 從而出現表虛自汗, 而黃芪能補脾肺之氣, 益衛固表, 一般需與牡蠣、麻黃根等止汗的藥一起用, 比較有名的就是牡蠣散。 如果衛氣不固, 表虛自汗, 而又容易感受風邪的, 常與白術、防風等藥同用, 比較有名的就是玉屏風散。

尤其是患有瘡瘍的人來說, 氣血更是虧虛, 而黃芪的補氣力量可以起到托毒生肌的功效。 如果是在瘡瘍中期, 瘡形平塌, 根盤散漫, 難潰難腐的時候,

可用黃芪補氣生血, 扶助正氣, 托膿毒外出, 常與人參、當歸、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果是在瘡瘍後期, 氣血虛弱, 膿水清稀, 瘡口難斂的時候, 可以用黃芪補氣生血、生肌斂瘡的作用, 常與人參、當歸、肉桂等藥同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