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往昔的“小南洋”自良:繡江水運之“咽喉”

2017-03-13 11:29 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 “玉林海絲路”採訪組:張武軍 廖源 陶繼軍 周立華

離開藤縣, 沿著繡江逆流而上, 進入容縣境內的第一個鄉鎮就是自良鎮。

自良盛產沙田柚, 早就名聲在外。 也正因如此, 自良沿途兩側的山嶺翠竹茂密, 柚園處處。 時值柚花盛開的季節, 濃濃春意撲面而來。 自古就有"小南洋"之稱的自良老街, 則坐落在繡江西岸。 歷史上, 由於自良水路交通便利, 船隻上達北流, 下抵港澳, 因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 商賈雲集, 繁華非常。

江濱碼頭:古老水驛漸行漸遠

自良古鎮得天獨厚, 自古就是容梧水路驛道上的重要驛站。 據容縣縣誌記載, 元朝辟驛傳路, 在容縣境內設自良和繡江兩個水路驛站, 有駕船正戶10戶、帖戶163戶,

其中自良水驛直至明代崇禎3年才撤。

“要瞭解自良的歷史, 建議去看看自良碼頭遺址、京洲渡口、社街民國老鋪……”自良鎮副鎮長甘斌如是說。

自良街委會支書彭春堅告訴記者, 自良江濱碼頭是一個裝卸碼頭, 歷史悠久, 直至上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 “當時, 這個碼頭是除縣城外容縣境內僅有的石子路碼頭, 從河灘、碼頭延伸到圩鎮, 有一條用石子鋪砌而成的硬化道路, 頗有幾分大碼頭的氣勢。 碼頭北側是繡江航道上有名的石龍灣, 可並排停泊100多艘大小船隻, 場面壯觀。 ”

遙望石龍灣, 北面有一塊酷似龍角的巨石。 彭支書介紹, 那就是石龍口, 碼頭對面是旺京洲, 南面是草竹叢生的大化洲。 有這麼一句詩:“有說石龍能化牛, 破浪常遊青草洲”。

過去, 自良這一段航道江水較深, 可通航噸位較大的木帆船和各種機動小客輪。 木炭、土紙、竹編、柴火等大宗農副土特產品以及日用百貨都是從這裡起航, 銷往港澳乃至東南亞。

在自良, 一些老人對“水客”賣“豬仔”下南洋的歷史記憶猶新。 老人們回憶, 容縣與廣東毗鄰, 水路交通方便, 過去人多地少, 謀生困難, 不少人紛紛尋找出路, 出國謀生。 其中一些人因為生活所迫, 逃亡心切, 不料卻上了“水客”的賊船, 最後被賣“豬仔”一般帶到南洋, 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在自良碼頭搭船出發的。 後來這些人在國外定居, 成了華僑。 “經年累月, 不知有多少人從古鎮的碼頭離開, 然後漂洋過海。 ”

今天, 自良碼頭雖然航運上的功用已廢棄,

但依然保留著一個渡口, 有渡船方便村民過江趕集。 江水清澈, 江邊依然是小鎮人家浣衣淘菜的地方。 小船悠悠, 一派古風猶存的情調, 這是古鎮鄉村獨有的情趣, 也是很多城裡人無比嚮往的所在。

走訪船民:憶往昔來回激昂闖蕩

十多歲就開始“跑船”的江信誠, 是目前自良為數不多尚在從事水運的老船工之一。 他所在的京洲渡口一頭連著自良街道, 一頭連著旺京洲, 每天他獨自一人撐著渡船護送一波又一波的乘客往返兩岸。

或許與長年獨自擺渡有關, 江信誠平時話不多, 但當採訪組談及“小南洋”昔日繁華水運的話題時, 他立刻變身“話嘮”, 不斷想把腦海中關於昔日榮光的記憶一股腦兒倒騰出來。 雖然他的話聽起來條理並不清晰, 但記者注意到一些句子,如:“到夜裡,江面上能看到一大片燈火

原標題:往昔的“小南洋” 自良:繡江水運之“咽喉”

但記者注意到一些句子,如:“到夜裡,江面上能看到一大片燈火

原標題:往昔的“小南洋” 自良:繡江水運之“咽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