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目標:至2030年上海人“健康預期壽命”力爭超72歲

今天下午, 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 介紹新出臺的《“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相關情況。 據悉, 綱要中設置了“健康預期壽命”等23個健康上海建設指標, 力爭至2020年上海人“健康預期壽命”≥70歲, 至2030年≥72歲。

作為衡量健康水準的三大指標之一, 上海人均期望壽命連年提升, 2015年達82.75歲(日本、瑞典分別為83.7、83.4歲, 排名當年世界第一、第二)、2016年達83.18歲(日本為84歲), 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從健康水準、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和保障、健康環境、健康產業等五方面, 提出23項建設指標, 其中健康預期壽命、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等關乎健康水準的指標,

頗為亮眼。

所謂健康預期壽命, 即一個人在完全健康狀態下生存的平均年數。 相比發達國家, 申城在健康期望壽命領域還存在較大差距。 發達國家地區健康期望壽命、人均期望壽命兩者“時間差”約為5年;目前初步估計, 申城居民兩者“時間差”至少10年, 也即人群帶病壽命可能長達10年。

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介紹, 提升健康預期壽命, 需要提升市民健康素養、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 影響健康的因素中, 生活和行為方式占比60%。 2015年上海人健康素養達到21.94%, 2016年達22.04%, 力爭至2020年上海人健康素養達25%, 至2030年達40%。

提高健康水準、提升上海人身體素質, “體育生活化”不可或缺。 市體育局黨委副書記李崟表示,

加強體醫結合、非醫療健康干預, 可進一步提升居民身體素質。 目前, 全市已經不斷完善體育健康設施, 充分利用沿江、公園、林帶、綠地、屋頂等空間, 與教育、衛生、文化等功能設施相融合, 重點建設一批我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市民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自行車健身綠道等場地設施, 形成15分鐘體育生活圈。

“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提出, 至2020年, 全市要建成區級體育中心23個, 新建市民健身活動中心50個、市民多功能運動場150個、市民足球場100個、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至2030年, 全市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8平方米、城鄉居民體質達成率達96.5%、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6%(評價標準是:每週參加體育鍛煉3次以上、每次不低於30分鐘、要達到中等運動強度)等目標。

隨著老齡化的推進, 突出慢性病防控、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治戰略也是綱要重點。 至2020年, 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30%, 至2030年≥40%。 至2030年, 全市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內,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則要控制在20%。

副市長翁鐵慧出席發佈會。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欄目主編:孫剛 圖片編輯:笪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