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圖識大連旅順口05白玉山

第二部分:白玉山

獨語白玉山塔

作者:羅 林

久久地

我不願離去

哪怕山上的遊人已然寂寥

一任朋友一旁焦急勸說

再看一眼吧

這歷史熔鑄的厚重教科書

再平靜些吧

這怒火中燒下狂飆突進的心跳

站在歷史錯置的空間

一種高度磁鐵般吸引我鄙薄的目光

以君臨一切的姿態

它演繹著自己的耀武揚威

但終究裸露的是羔羊般的沉默

當主人夾著尾巴遁去

無奈的繳械只能是它唯一的抉擇

於是蒼白的站立成了蒼白的表白

在那段喪失理智的歲月裡

他們錯把恥辱當作輝煌

不要再翻開那些塵封的故事

它沉重的內容可以窒息我們的生命

不要再撿起那簇散佚許久的歷史片羽

它高濃度的火藥與血腥至今悸動著我們的靈魂

當歷史如此猙獰地與我們遭遇

應被擦亮的

不該止於眼睛

應該喚醒的

不該止於記憶

凝眸那根恥辱柱

那是一枚被歷史異化的炮彈

與它保持同一高度的

是侵略者永難贖卻的罪行

還有兩萬人無法彌合的屈辱

在正義暗啞的年代

人性竟如此輕易地遭受暴殄

我欲哭無淚

只有讓自己的視線仰得比它更高

憤怒有什麼用

往事決不能成為我們的羈絆

與歷史相抗衡的既然只有現實

擁有軍港輝煌的今天和明日的燦爛

才是我們不負歲月的完美答卷

當林立的高樓次第矗起

汽車和行人魚貫而前

當客商與遊人摩肩接踵

把濱城的軟硬條件一併讚歎

在並不滾燙的陽光中

在一雙雙自信的注視裡

那根恥辱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汗顏

新的時代之門已然洞開

有一些東西應被刷新和洗雪

不能憑一時衝動的情感

理智的行為才是安撫從前的一劑良方

二十六萬顆心正被共同的理想牽引

應和著時代鼓點的鏗鏘

擁有大海恢弘的度量

塔下的土地將是這代人立足的天堂

總體上的大略之說既然已經完成, 這就到了花開數朵, 各表一枝的候, 但這個時候也讓我犯了難, 旅順是旅遊名城, 要說的地方太多, 也太雜, 從哪裡敘說呢?有一種說法是:從前……但這樣寫就全成圖史了, 不符合我當初的設想, 況且這樣寫不利於大家以後按圖索驥, 對局部某一個點也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那麼再換另一種說法是:話說……正所謂柿子撿軟的捏, 故事選重要的講, 嗯, 這個比較理想, 但這裡有幾個問題:

第一呢, 從歷史脈絡來看, 它的重要性不及旅順大塢;第二呢?從時間發展來看,

它建成的時間顯然不及一大批歷史上的其他建築;第三點最重要, 那就是有人要厲聲質問我:你造它是誰建的為什麼建它象徵著什麼你的立場跑到哪裡去了?

我是這麼認為的:第一, 我既然以地段為分界去描述旅順口, 那就必須先挑最重要的說, 白玉山位於旅順港北岸, 海拔134.6米。 其舊名“西官山”, 這裡南俯瞰旅順軍港、西跨龍河而連太陽溝, 北依水師營, 東接旅順上溝(以前叫舊市街), 是旅順區內最高點, 且在旅順城市化後, 原來的小山小丘已經不見蹤影, 唯有這裡保持著山的原貌, 形成了旅順區內最原生態、有特色的區域, 我就要從這裡說起;第二, 這裡事實上有過去的地標性建築, 現在仍是地標性建築,

不信你從白銀山洞進入旅順, 無論什麼時候, 第一眼總是先看到這裡, 而這裡一直流行的一名話就是“不登白玉山, 枉來旅順口”;第三, 儘管它來路有問題, 根不紅苗不正的, 但它見證了旅順近代以來的風雲變幻, 它不再是日本人所一廂情願地那樣象徵著軍國主義的軍魂, 而是真真切切地變成了旅順的苦難、不屈、發展、壯大的見證者和激勵者, 變成了旅順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我的立場問題, 我會在本文稍後說明。 如果有人還要為我把白玉山放到細節的第一個點而發難, 那我就只剩最後一個理由:我的地面, 我做……

好了, 正文還沒開始就已經說了這麼多, 大概再囉嗦, 有的讀者要拍板磚了。

剛才說過,這座山本來叫“西官山”,那為什麼變成現在的“白玉山”了呢?

據說在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陪同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來旅順考察港口建設事宜時,曾登臨此山,這不奇怪,因為這裡觀察旅順全貌是再好不過了。當其一行眺望旅順全城及軍港時,聽到屬下介紹港口左側的山曰“黃金山”,李鴻章即隨口應到:“遠既有黃金,近當為白玉”。從此“西官山”就被“白玉山”所代替,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代,白玉山曾是軍事設施的重地。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在山的東北麓建成清軍軍械總庫一座,大門上額由李鴻章親書“武庫”二字。甲午戰前還在此修建有白玉山炮台。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後,炮臺被毀,軍械總庫亦蕩然無存。而當年身為二品高官,出任旅順港務工程總辦的袁保齡為白玉山撰寫的楹聯“創四千年未有之規願成渤海屏藩留都堂奧,環九萬里無遠弗屆漫談昆明池水漢武旌旗”也不知去向。

俄國強租旅大後,在白玉山北側修築了安裝有152毫米榴彈炮2門,120毫米火炮1門的炮臺陣地。

左下圖就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白玉山炮台,這大概是我們能從照片上見到的唯一的白玉山上戰鬥設施了。

其實無論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這裡都有軍事設施,不過這裡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原因很簡單,因為戰鬥不用打到這裡,就勝負已定了。

說完白玉山,當然不能不提白玉山塔。

這就說到了1907年,那時白玉山北峰上的納骨祠已經建成,成了日本軍人朝拜的重要場所。而那時並沒有白玉山塔。

讓我們穿越一下歷史,再現一下它的由來: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

日本第三軍司令陸軍大將乃木希典

1907年的某一天,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和日本第三軍司令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帶領一班海陸軍士兵朝拜納骨祠後正往外走,乃木希典漸漸停下了腳步……

殘陽如血,山巒靜謐;

大海伏波,草葉不動……

乃木希典沒有意識到自己站了多久,東鄉平八郎也陪他靜立,這兩人不同,身後的所有海陸軍士兵也一動不動。

乃木希典平時就不苟言笑,從來別人就不能從他臉上看出一點喜怒哀樂來,但似乎東鄉懂他的心思,良久,東鄉問:

“乃木君今天似乎有心思啊?”

“哦?為什麼這樣問?”乃木希典不答反問,這是他的一貫作風,甚至對東鄉,他也不會改變。

“我有一個感覺——”東鄉的心智始終比乃木更細一些,此時他直視乃木希典的眼睛,繼續說道:“以前乃木君從這裡走出去,像一個將出征的武士,充滿鬥志,熱血沸騰;可今天卻像一個出征歸來的老戰士,渾身疲憊,滿臉風霜。”東鄉八平一字一句地說著。是啊,他太瞭解乃木希典。兩年前的日俄戰爭,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均戰死,一個死在金州,一個死在旅順的二○三高地,這樣的打擊誰也承受不了,但作為軍人,他也得到了最高的獎賞,當年他騎著俄國總督斯特塞爾贈送的名馬在京都接受天皇陛下的檢閱時,他的所有犧牲和貢獻,都得到了回報。但這真的能撫平一個父親心裡的創傷麼?

“你錯了,為天皇陛下,我永不疲憊。”乃木仍是臉無任何表情,就算是真的被別人說中心事,他仍不會表現在臉上,這是多來來職業軍人賦予他的素質,而且他說起話來永遠地簡短、明確、直接。

“我有一個建議——希望能獲得你的贊同,同時也希望能打開你的心結。”

“什麼?”乃木希典糊塗了,他不知道堂堂的海軍上將、聯合艦隊的總司令還有什麼建議非要得到他的贊同,而這樣的建議又與自己有什麼聯繫。

“在這裡,我們為天皇陛下獻身的兩萬多將士已經有了安身之所,我們也有祭拜他們的地方,但我覺得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乃木希典沒有做聲,但眼神分明在鼓勵東鄉平八郎繼續說下去。

“我們還要在這裡建造一座塔,以此發揚武士精神,讓我們的軍魂永遠不滅,同時也是向天皇陛下宣示我們的忠心!”

“對。”乃木希典終於明白東鄉平八郎的意思了,他的眼中也閃起了靈光,他說:“我們要建一個塔,高高的”

“大大的”東鄉笑著應道。

“永遠不滅!”

“永遠不滅!”

白玉山塔設計圖。

就這樣,同年6月,這一對戰爭狂人共同提議在白玉山的南主峰為當年參加日俄戰爭斃命的官兵修建一座紀念塔,這倆人的聯合提議,哪有不貫徹的道理,要說日本人還真是雷厲風行,歷經兩年半,耗資25萬日元,於1909年1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取名“表忠塔”。該塔由石黑五十二和渡邊讓設計,塔“表忠塔”三個字為日本宮室伏見宮貞愛親王所題。

“表忠塔”的整個造型為蠟燭狀,寓意靈魂之光的不熄和後人的敬仰。根據設計圖紙及後來專業技術人員的實地測量塔高為65米,由底座、基柱、塔身三部分組成。底座臺階部分的石料取自日俄戰爭期間三次閉塞港口17艘沉船上所裝載的石料,塔的基柱和塔身由鋼筋水泥澆注而成,塔身外部的石料是從乃木希典的家鄉山口縣的德島運來的。塔內螺旋鋼梯購自美國。塔頂北側嵌有東鄉和乃木兩人合撰的碑文。文中記述了日俄戰爭旅順爭奪戰的簡要過程。

上圖是日本人在白玉山西麓特設一個混凝土塊製造場,搭建了軌道以向山頂運送預製好的混凝土塊。

以下幾圖是不同時期建造白玉山塔的照片,可以為大家揭建塔的整個過程。

白玉山塔開工奠基儀式。

白玉山塔開工初期。

建造白玉山塔下部塔身。

建造白玉山塔塔尖。

其中有一幅圖引起了我的無窮的深思和無限的暇想,就是這幅一個頭戴圓帽並帶著兩個女孩子的照片,年齡最小的小女孩子用手指著正在建造的白玉山塔,很顯然,她們三人的注意力全在這個沒有完工的塔上了。圖片的構圖很穩定,左側的人物與右側的塔構成了穩定的佈局,空間感和距離感擺佈的很充分。而照片在穩定的構圖中,把人們的視線與想像引到了無窮遠,首先通過小女孩的手與三人的目光,把人們的視線一直引至白玉山塔,更顯得塔的高聳與偉岸,而沒有完工的塔尖,恰恰打開人們的想像空間。嗯,單單就拍攝藝術來講,這是一張拍攝得非常完美的照片,完全可以列入到攝影的教科書中當作範例,這張照片不僅僅是紀錄建塔的過程,也不僅僅是紀錄遊人觀看建塔的歷程,這照片紀錄的正是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對這個塔的全部期許和所有情感。

看到這幅照片我就禁不住在想:她們是誰?她們是怎樣的心態來觀看這個塔的?在兩個小女孩今後的人生中,這個塔在她們心裡留下什麼樣的印跡?

或許她們是日本權貴的妻女,所以她們才能有特權走進這個施工現場,那麼,她們對那些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日本士兵用生命換得自己夫君的榮耀與勳章懷有什麼樣的情感呢?是感謝還是愧疚?她們對自己的夫君在這裡所導演的殺伐與罪惡又懷有什麼什麼樣的情感呢?是讚歎還是贖罪?

又或許她們乾脆就是戰死者的遺孤?所以她們被特別批准來到這裡為亡者追悼。那麼此時她們又是怎樣的心情呢?聽到親人戰死的故事想到自己家破人亡,她們是憤怒還是懷疑?面對這個高聳入雲的浩大工程,她們是驕傲還是憂傷?

不管怎樣,我堅信,以那兩個小女孩那時的年齡,即便是日本人,他心靈也是乾淨的、純潔的,我不希望這個表忠塔(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名字)在她們的心靈裡種下軍國主義的孽緣,那樣的話,太可怕、太悲哀、也太讓人絕望。

未完待續

剛才說過,這座山本來叫“西官山”,那為什麼變成現在的“白玉山”了呢?

據說在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陪同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來旅順考察港口建設事宜時,曾登臨此山,這不奇怪,因為這裡觀察旅順全貌是再好不過了。當其一行眺望旅順全城及軍港時,聽到屬下介紹港口左側的山曰“黃金山”,李鴻章即隨口應到:“遠既有黃金,近當為白玉”。從此“西官山”就被“白玉山”所代替,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代,白玉山曾是軍事設施的重地。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在山的東北麓建成清軍軍械總庫一座,大門上額由李鴻章親書“武庫”二字。甲午戰前還在此修建有白玉山炮台。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後,炮臺被毀,軍械總庫亦蕩然無存。而當年身為二品高官,出任旅順港務工程總辦的袁保齡為白玉山撰寫的楹聯“創四千年未有之規願成渤海屏藩留都堂奧,環九萬里無遠弗屆漫談昆明池水漢武旌旗”也不知去向。

俄國強租旅大後,在白玉山北側修築了安裝有152毫米榴彈炮2門,120毫米火炮1門的炮臺陣地。

左下圖就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白玉山炮台,這大概是我們能從照片上見到的唯一的白玉山上戰鬥設施了。

其實無論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這裡都有軍事設施,不過這裡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原因很簡單,因為戰鬥不用打到這裡,就勝負已定了。

說完白玉山,當然不能不提白玉山塔。

這就說到了1907年,那時白玉山北峰上的納骨祠已經建成,成了日本軍人朝拜的重要場所。而那時並沒有白玉山塔。

讓我們穿越一下歷史,再現一下它的由來: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

日本第三軍司令陸軍大將乃木希典

1907年的某一天,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和日本第三軍司令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帶領一班海陸軍士兵朝拜納骨祠後正往外走,乃木希典漸漸停下了腳步……

殘陽如血,山巒靜謐;

大海伏波,草葉不動……

乃木希典沒有意識到自己站了多久,東鄉平八郎也陪他靜立,這兩人不同,身後的所有海陸軍士兵也一動不動。

乃木希典平時就不苟言笑,從來別人就不能從他臉上看出一點喜怒哀樂來,但似乎東鄉懂他的心思,良久,東鄉問:

“乃木君今天似乎有心思啊?”

“哦?為什麼這樣問?”乃木希典不答反問,這是他的一貫作風,甚至對東鄉,他也不會改變。

“我有一個感覺——”東鄉的心智始終比乃木更細一些,此時他直視乃木希典的眼睛,繼續說道:“以前乃木君從這裡走出去,像一個將出征的武士,充滿鬥志,熱血沸騰;可今天卻像一個出征歸來的老戰士,渾身疲憊,滿臉風霜。”東鄉八平一字一句地說著。是啊,他太瞭解乃木希典。兩年前的日俄戰爭,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均戰死,一個死在金州,一個死在旅順的二○三高地,這樣的打擊誰也承受不了,但作為軍人,他也得到了最高的獎賞,當年他騎著俄國總督斯特塞爾贈送的名馬在京都接受天皇陛下的檢閱時,他的所有犧牲和貢獻,都得到了回報。但這真的能撫平一個父親心裡的創傷麼?

“你錯了,為天皇陛下,我永不疲憊。”乃木仍是臉無任何表情,就算是真的被別人說中心事,他仍不會表現在臉上,這是多來來職業軍人賦予他的素質,而且他說起話來永遠地簡短、明確、直接。

“我有一個建議——希望能獲得你的贊同,同時也希望能打開你的心結。”

“什麼?”乃木希典糊塗了,他不知道堂堂的海軍上將、聯合艦隊的總司令還有什麼建議非要得到他的贊同,而這樣的建議又與自己有什麼聯繫。

“在這裡,我們為天皇陛下獻身的兩萬多將士已經有了安身之所,我們也有祭拜他們的地方,但我覺得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乃木希典沒有做聲,但眼神分明在鼓勵東鄉平八郎繼續說下去。

“我們還要在這裡建造一座塔,以此發揚武士精神,讓我們的軍魂永遠不滅,同時也是向天皇陛下宣示我們的忠心!”

“對。”乃木希典終於明白東鄉平八郎的意思了,他的眼中也閃起了靈光,他說:“我們要建一個塔,高高的”

“大大的”東鄉笑著應道。

“永遠不滅!”

“永遠不滅!”

白玉山塔設計圖。

就這樣,同年6月,這一對戰爭狂人共同提議在白玉山的南主峰為當年參加日俄戰爭斃命的官兵修建一座紀念塔,這倆人的聯合提議,哪有不貫徹的道理,要說日本人還真是雷厲風行,歷經兩年半,耗資25萬日元,於1909年1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取名“表忠塔”。該塔由石黑五十二和渡邊讓設計,塔“表忠塔”三個字為日本宮室伏見宮貞愛親王所題。

“表忠塔”的整個造型為蠟燭狀,寓意靈魂之光的不熄和後人的敬仰。根據設計圖紙及後來專業技術人員的實地測量塔高為65米,由底座、基柱、塔身三部分組成。底座臺階部分的石料取自日俄戰爭期間三次閉塞港口17艘沉船上所裝載的石料,塔的基柱和塔身由鋼筋水泥澆注而成,塔身外部的石料是從乃木希典的家鄉山口縣的德島運來的。塔內螺旋鋼梯購自美國。塔頂北側嵌有東鄉和乃木兩人合撰的碑文。文中記述了日俄戰爭旅順爭奪戰的簡要過程。

上圖是日本人在白玉山西麓特設一個混凝土塊製造場,搭建了軌道以向山頂運送預製好的混凝土塊。

以下幾圖是不同時期建造白玉山塔的照片,可以為大家揭建塔的整個過程。

白玉山塔開工奠基儀式。

白玉山塔開工初期。

建造白玉山塔下部塔身。

建造白玉山塔塔尖。

其中有一幅圖引起了我的無窮的深思和無限的暇想,就是這幅一個頭戴圓帽並帶著兩個女孩子的照片,年齡最小的小女孩子用手指著正在建造的白玉山塔,很顯然,她們三人的注意力全在這個沒有完工的塔上了。圖片的構圖很穩定,左側的人物與右側的塔構成了穩定的佈局,空間感和距離感擺佈的很充分。而照片在穩定的構圖中,把人們的視線與想像引到了無窮遠,首先通過小女孩的手與三人的目光,把人們的視線一直引至白玉山塔,更顯得塔的高聳與偉岸,而沒有完工的塔尖,恰恰打開人們的想像空間。嗯,單單就拍攝藝術來講,這是一張拍攝得非常完美的照片,完全可以列入到攝影的教科書中當作範例,這張照片不僅僅是紀錄建塔的過程,也不僅僅是紀錄遊人觀看建塔的歷程,這照片紀錄的正是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對這個塔的全部期許和所有情感。

看到這幅照片我就禁不住在想:她們是誰?她們是怎樣的心態來觀看這個塔的?在兩個小女孩今後的人生中,這個塔在她們心裡留下什麼樣的印跡?

或許她們是日本權貴的妻女,所以她們才能有特權走進這個施工現場,那麼,她們對那些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日本士兵用生命換得自己夫君的榮耀與勳章懷有什麼樣的情感呢?是感謝還是愧疚?她們對自己的夫君在這裡所導演的殺伐與罪惡又懷有什麼什麼樣的情感呢?是讚歎還是贖罪?

又或許她們乾脆就是戰死者的遺孤?所以她們被特別批准來到這裡為亡者追悼。那麼此時她們又是怎樣的心情呢?聽到親人戰死的故事想到自己家破人亡,她們是憤怒還是懷疑?面對這個高聳入雲的浩大工程,她們是驕傲還是憂傷?

不管怎樣,我堅信,以那兩個小女孩那時的年齡,即便是日本人,他心靈也是乾淨的、純潔的,我不希望這個表忠塔(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名字)在她們的心靈裡種下軍國主義的孽緣,那樣的話,太可怕、太悲哀、也太讓人絕望。

未完待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