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玩轉農業——記全國勞模、市種植業管理局局長方興龍

在桐城, 活躍著一支200餘人的“種糧兵團”, 團長叫方興龍。 因為他對農業的貢獻, 人們又叫他“方興農”。

方興龍學農、愛農、迷農。 34年來, 每年三分之二以上時間跑田間地頭, 行程2萬多公里;另外的時間周遊各地, 包括美國、日本、歐洲, 因為那裡有先進的農業。 他是被母親從省城拽回來的。

1983年, 方興龍考上安徽農學院(現為安徽農業大學土化專業), 畢業後被分配到省直單位。 是他母親攛掇一班人到省城, 把方興龍拽回了桐城。 “你學農業, 不回桐城, 在城裡能幹什麼!”母親的苦心更多的是出於私心, 她私下裡給兒子算過命,

算命先生說“一心想著拎皮包, 拎來拎去扶犁梢”。 在家鄉扶犁梢也不錯, 天天能看到。

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個個響噹噹, 哪個單位都想要。 既然學了農業, 就學以致用吧。 方興龍選擇了農業局。 後來有當行政幹部的機會, 他還是放棄了。 1998年, 農業局單設“農技中心”, 方興龍覺得農技的春天來臨了。 1999年, 逢人事制度改革, 公務員、事業編分開, 方興龍再次選擇了“搞技術”。 但那些年搞農業苦啊, 路不通, 土地貧瘠, 為了提高產量, 農技人辛苦奔波, 疲憊不堪。 “遠看像是要飯的, 走近一看才知道是農技站的”, 可見農技人的辛勞像。

保姆式服務, 引導種糧大戶快樂種田。

種田苦, 苦在勞動強度大。 現代農業就是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 實現規模生產。

方興龍說:“我就是農技二傳手, 要為種田人當保姆”。 在方興龍的大力鼓動下, 種糧大戶不斷湧現。 承包百餘畝的、千余畝、萬餘畝的大有人在, 其中最大的承包了3萬畝。 近10年來, 我農業生產力大大提升, 主糧水稻生產在全國處於先進行列, 先後湧現“青草香”、“綠福”、“天莊”三個大米品牌。 農業機械設備在桐城得到廣泛應用。 插秧機、收割機、稻草打捆機一應俱全, 應有盡有。 眼下, 多功能植保無人機面世, 2015年, 方興龍說服大家, 用18萬元先購置了一台示範, 去年全市就有4台, 今年增加到20多台。 系列大型農機為我市農業的騰飛增添了強大的後勁,

每年為國家提供優質糧油40萬噸。 2016年, 我市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是方興龍團隊實現技術二傳手的途徑。 全市所有鎮、街都有農技指導員, 重點生產基地不少於兩個技術員坐班。 為引導種植大戶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理念, 他多次主持召開示範推廣大會, 不少農場主都說:“我就喜歡跟方局長聊天, 聊一回, 就像打了雞血, 充了電, 就來了勁, 感到農業有奔頭”。 在圈子裡, 方興龍有“把稻草說成金條”之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為保證技術二傳不失誤, 方興龍和他的團隊充分利用土肥實驗室, 搞測土配方, 再到生產一線指導、試驗、示範和培訓。 年採集1000多個樣品, 1萬多項次實驗,

獲得5萬多個資料, 為精准定量農業生產提供大資料支撐。 逢洪澇年, 方興龍力主“早翻晚”, 讓農民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連續多年, 在省農委組織的水稻高產創建測產驗收中, 我市早、晚稻實測單產均全省第一, 今年全省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申報中, 我市分值排名第一。 目前我市水稻、油菜單產均處全省前列, 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水準處於全省前茅。 孔城鎮南口村愛國家庭農場承擔的是探索“長江中下游流域丘陵崗地小流域生態農業發展之路”項目, 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新技術, 不僅農場主坐在家裡知曉田裡的情況, 就連北京的農業部技術推廣中心, 也能適時觀察到愛國家庭農場種植、管理的全過程。 雙港鎮福橋村“全國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縣技術攻關區”裡,200多畝連片水田裡成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擂臺,200多個水稻品種,20多項新技術,在這裡組裝配套,對比試驗,吸引了眾多農民的目光。

像南口村、福橋村這樣的核心農業示範區在我市有16個,示範面積占全市種植面積的10 %。我市農業由此實現了由粗放型向精准的轉變,由創收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種養結合,用養結合,使土地得到休養生息。“真正的農業人就是要幹著今天想著明天”

早在1998年,方興龍就在當時的老梅鄉開闢了農業科技園,跟日本人合作種蔬菜,日本人負責收購,再加工成脫水蔬菜。方興龍想不通,他們怎麼不自己種呢,非要買我們的?原來,日本經歷了高產運動,使用大肥大藥,掠奪性生產使地力大大下降了,污染了。

日本人的話深深影響了方興龍。在我國,農業面臨的污染和產生的污染越來越重,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不僅造成浪費,更影響了環境,影響農產品的安全。

方興龍說,農業非常有前途,真正的農技人就是要幹著今天想著明天。正是幹著今天想著明天的理念,引導著方興龍一步步走向前沿,成為農業科技的弄潮兒。

他既是我市種田大戶的保姆,又是國家農業部、省農業院校的常客。每年有幾十位農業專家來桐,農業科技前沿成果在桐城落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水稻、油菜等優質糧油生產在我市已成規模。如今,方興龍帶著他的團隊正在主攻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整縣制示範縣項目的技術攻關。我市有三山三水三份田,茶葉是山區群眾脫貧的主管道。山區農業怎麼搞?方興龍心裡有盤帳,他認為山裡最值錢的不是山裡貨,而是水、土、空氣。他另闢蹊徑,在唐灣鎮八一村利用百丈崖的泉水,發展水稻綠色種植,手工栽插、手工收割、石磨加工,再現農耕文明。該專案實施遠端監控,大米賣到20多元一斤,供不應求。 

雙港鎮福橋村“全國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縣技術攻關區”裡,200多畝連片水田裡成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擂臺,200多個水稻品種,20多項新技術,在這裡組裝配套,對比試驗,吸引了眾多農民的目光。

像南口村、福橋村這樣的核心農業示範區在我市有16個,示範面積占全市種植面積的10 %。我市農業由此實現了由粗放型向精准的轉變,由創收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種養結合,用養結合,使土地得到休養生息。“真正的農業人就是要幹著今天想著明天”

早在1998年,方興龍就在當時的老梅鄉開闢了農業科技園,跟日本人合作種蔬菜,日本人負責收購,再加工成脫水蔬菜。方興龍想不通,他們怎麼不自己種呢,非要買我們的?原來,日本經歷了高產運動,使用大肥大藥,掠奪性生產使地力大大下降了,污染了。

日本人的話深深影響了方興龍。在我國,農業面臨的污染和產生的污染越來越重,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不僅造成浪費,更影響了環境,影響農產品的安全。

方興龍說,農業非常有前途,真正的農技人就是要幹著今天想著明天。正是幹著今天想著明天的理念,引導著方興龍一步步走向前沿,成為農業科技的弄潮兒。

他既是我市種田大戶的保姆,又是國家農業部、省農業院校的常客。每年有幾十位農業專家來桐,農業科技前沿成果在桐城落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水稻、油菜等優質糧油生產在我市已成規模。如今,方興龍帶著他的團隊正在主攻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整縣制示範縣項目的技術攻關。我市有三山三水三份田,茶葉是山區群眾脫貧的主管道。山區農業怎麼搞?方興龍心裡有盤帳,他認為山裡最值錢的不是山裡貨,而是水、土、空氣。他另闢蹊徑,在唐灣鎮八一村利用百丈崖的泉水,發展水稻綠色種植,手工栽插、手工收割、石磨加工,再現農耕文明。該專案實施遠端監控,大米賣到20多元一斤,供不應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