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大光圈f/2.8的鏡頭,我卻只能開到f5.6?放心,這只是個誤會

不知道尼康用戶在使用微距鏡頭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隨著對焦距離越來越近, 鏡頭的最大光圈卻越來越小。 在用尼康“百微”105mm/f2.8拍照, 將最近對焦距離設置為最近的時候, 最大光圈本該是f2.8的鏡頭, 此時光圈卻只有f5.6, 著實令人奇怪, 這消失的兩檔光圈去哪了呢!

拿一顆60微做測試, 1:1的放大倍率下, 最大光圈只有f/4.8

看到這裡, 大家不要怪老尼不厚道, 生生的把一個f2.8的鏡頭變成了f5.6。 其實各個品牌的微距鏡頭都存在這種“光圈丟失”的現象, 只不過尼康把它標注了出來, 而其他廠家沒有說。 而這種現象的產生, 實際上是和微距鏡頭自身的特點有關係的。

拍攝微距的時候, 為了達到更大的放大倍率, 鏡頭的對焦距離就會變得很近, 這也就導致了鏡頭焦距發生了變化。 是的, 雖然大部分微距鏡頭都是定焦鏡頭, 但是對焦引起的鏡組移動, 改變了鏡頭光學中心與感測器的距離,

也就改變了焦距。 我們手中的鏡頭, 標注的一般都是無限遠合焦時的焦距, 在大多數時候, 我們拍攝的物體離鏡頭很遠, 這時的焦距與標稱的焦距相距並不大。

但當我們拍攝1:2甚至1:1這麼大放大倍率的的時候, 為了對焦, 鏡頭的光心離感測器距離更遠, 這時候對焦引起的焦距變化, 就不可被忽視了。

1:1放大倍率(上)和1:2放大倍率(下)時, 鏡頭焦距的變化

(示意圖, 假設該鏡頭是對稱設計)via .cambridgeincolour

那麼焦距的變化是怎麼影響到的光圈呢?這時候就要引入F制光圈的概念了。 F光圈還有一個名字叫焦比, 焦比(F光圈)=焦距/入瞳直徑, 入瞳這個概念比較複雜, 大家理解為鏡頭孔徑就好。 看到這裡, 我想大家已經能理解,

在拍攝近距離的物體時, 焦距變長, 導致了F值的增加。 這樣的話, 鏡頭標定的F光圈值已經無法幫助我們準確的曝光, 這時候就要引入有效光圈(Effective Aperture)的概念。 有效光圈也有著複雜的計算公式, 但在這裡, 有一個經驗演算法, 對於大部分的對稱型微距鏡頭, 有效光圈=標稱光圈×(放大倍率+1)。 套在尼康的百微當中, 最近對焦距離處的有效光圈=f/2.8×(1+1)=f/5.6, 與實際一樣*。

總之, 就是對焦距離引發的焦距變化, 影響了鏡頭的光圈, 這也是微距拍攝特別“吃光”的主要原因。 所以對於微距攝影來說, 補光還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這個效應不光影響最大光圈, 還影響最小光圈, 具體數值也可以通過公式算出。

*實際上有效光圈的計算與出瞳直徑和入瞳直徑也有關係,

所謂出瞳直徑就是在後鏡組觀察到的光圈口徑, 入瞳直徑則是從前鏡組觀察光圈口徑。 將出瞳直徑/入瞳直徑記為PMF, 那麼有效光圈=標稱光圈×(放大倍率/PMF+1)。 對於對稱鏡頭來說, PMF=1, 所以可以帶入經驗公式計算。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 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