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專訪|長安大戲院總經理趙洪濤:把戲園子看好是本分

無論是對於京城的戲迷來說, 還是中國的京劇事業來說, 位於長安街邊上的長安大戲院都是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長安大戲院建於1937年, 風風雨雨中走過了80年。 這個舞臺, 有無數的名家名角都在這裡登臺獻藝,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裡也是京劇名家的搖籃, 也是熱愛戲迷們的樂園。 近日, 信報記者專訪了在這裡工作了21年的長安大戲院總經理趙洪濤, 聽這位戲曲教師出身的“老長安”講講這些年的那些事兒。

1

“老長安”今年80歲

“今年, 對於長安大戲院來說, 意義非常。 從1937年建成, 到今年整整80年。 ”趙洪濤說, 長安大戲院的牌匾是誰寫的已經無從考證, 但是如今新長安的字體還是80年前的那個字兒。

“80年間, 不管是新長安還是老長安對京劇以及其他戲曲劇種有著突出的貢獻, 梅尚程荀等各派藝術家都在這裡演出。 應該說, 成就了一批藝術家, 也成就了評劇、越劇、黃梅戲等許多地方戲的演員。

”趙洪濤回憶說, 老長安大戲院80年代在繁華的西單路口, 這個劇院甚至旁邊的慶豐包子鋪也都給戲迷們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隨著市政建設以及劇場老化, 老長安消失了, 變成了現在的西單地鐵口。 好在, 當時的市領導表示, 長安戲院必須拆, 但不會離開長安街。 於是, 1996年, 新長安大戲院就落在了現在的位置, 還在長安街的繁華地帶。 ”趙洪濤清晰地記得一個細節, 新長安開業的時候, 當時作為嘉賓的京劇大師袁世海先生對他說“小子, 京劇這麼多年, 就沖這大堂那真是造化。 ”

“新長安”只設了不到800個座位, 而且保留了老戲園子的“茶桌”和“茶水”, 趙洪濤說, 就是想讓觀眾進來找到點兒老戲園子的概念和味道。

現在, 長安大戲院每年演出280場到310場, 京劇佔據了70%到80%。

我就是個看戲園子的

11歲進北京戲校, 學習武生專業。 畢業留校當老師, 又在中戲進修表演。 演戲, 教學, 管理, 趙洪濤在學校積累了大量的工作和專業經驗。 機緣巧合, 新長安落成, 領導建議他換個崗位, 去管理長安大戲院。

“當老師和做經營是兩碼事兒, 這事兒做起來有點兒懸。 尤其是, 一年八百萬的成本費用, 一聽這數字嚇死我了, 沖這麼多錢我也不去。 ”趙洪濤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 他決定試試看。 於是, 在文化局的支持下, 我們做了兩三台旅遊京劇。 當時打的概念就是, “吃烤鴨、逛長城、看京劇。 ”

1999年開始, 長安大戲院開始將市場定位面向北京戲迷, 以傳統老戲、強強聯手為切入點,

加深戲院和各院團之間的聯姻, 逐漸開拓京劇市場。 “老說京劇沒有市場, 其實不然, 京劇存在著很好的市場, 關鍵是我們要拿出最好的文化產品去適應這個市場。 一句話, 如果京劇沒市場, 長安怎麼活,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從小學戲唱戲, 在學校教戲, 前幾十年趙洪濤幾乎沒離開過戲。 不過他說, 自己來長安的那一天開始, 就不再登臺開口唱戲, “我這人比較軸, 別說在戲院, 就是在戲院外面我也不唱。 為什麼?因為你幹這個, 就別想別的, 想別的就別幹這個, 一句話, 我就是個看戲園子的, 把戲園子看好, 這是你的本分。 ”

專屬品牌已是響噹噹

經營市場, 不能坐等而是要主動出擊。 除了引進各個院團的演出, 長安大戲院也根據節日、節令等打造一些長安專屬的演出品牌。

趙洪濤介紹, 比如說重陽節, 每年這一天都會做一台全國老藝術家專場。 “起步60歲以上, 年齡最高的有95歲的, 晚會分花甲、古稀、耄耋三個章節, 這個品牌非常受觀眾歡迎, 至今已經堅持了11年。 ”除此以外, 中秋節的“天涯共此時”全球華人京劇演唱會以及五四青年節的“全國優秀青年京劇演員演唱會 ”等優質市場品牌, 也都分別堅持了十餘年。 “走進長安戲曲之門”則是戲院和戲迷之間的親情互動, 從2011年開始每月的第一周的周日上午九點,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堅持了60多期。

“臺上是北京和全國各地的票友, 台下是北京的戲迷朋友。 不免費, 10塊錢進來, 20塊錢有杯茶喝。 ”趙洪濤說, 一開始他擔心會不會有人看, 後來發現夜裡一兩點就有人排隊買票,後來乾脆一開票就是半年,而且堅持現場買票。讓他興奮的是,票友裡有中小學生,也有大學生,北大清華的女老生和男旦唱得相當不錯,他們的演出也帶來了很多年輕觀眾。

這是我們的人生舞臺

一個戲院,高品質的服務也是重要的生存指標。趙洪濤說:“我要求我們的員工,在和院團接觸過程中,要盡心盡力的配合他們工作,為保障演出提供最好的服務。而我們的場務接待觀眾態度非常好,我們知道凡事掏錢來這兒看戲的,都是我們的上帝。沒他們,我們就沒飯吃。”硬體軟體的共同提高,才會吸引劇團願意來、戲迷願意來。

這些年,長安的場子熱了,人氣足了,不管是北京和地方的京劇院團,就連很多其他劇種的地方院團也紛至遝來。“別人的戲曲舞臺,我們的人生舞臺。”這是長安大戲院的企業文化理念,它一直貫穿著戲院的每一代人每一個人。

新長安,21年過去了。下一個20年,長安還會繼續往下走。“我們的員工都非常熱愛京劇的,還有很多各界的人士幫助我們,我相信長安的路會更好,京劇的傳承發展也會更好。”

文/攝|張學軍 編輯|王詩文

精彩回顧 後來發現夜裡一兩點就有人排隊買票,後來乾脆一開票就是半年,而且堅持現場買票。讓他興奮的是,票友裡有中小學生,也有大學生,北大清華的女老生和男旦唱得相當不錯,他們的演出也帶來了很多年輕觀眾。

這是我們的人生舞臺

一個戲院,高品質的服務也是重要的生存指標。趙洪濤說:“我要求我們的員工,在和院團接觸過程中,要盡心盡力的配合他們工作,為保障演出提供最好的服務。而我們的場務接待觀眾態度非常好,我們知道凡事掏錢來這兒看戲的,都是我們的上帝。沒他們,我們就沒飯吃。”硬體軟體的共同提高,才會吸引劇團願意來、戲迷願意來。

這些年,長安的場子熱了,人氣足了,不管是北京和地方的京劇院團,就連很多其他劇種的地方院團也紛至遝來。“別人的戲曲舞臺,我們的人生舞臺。”這是長安大戲院的企業文化理念,它一直貫穿著戲院的每一代人每一個人。

新長安,21年過去了。下一個20年,長安還會繼續往下走。“我們的員工都非常熱愛京劇的,還有很多各界的人士幫助我們,我相信長安的路會更好,京劇的傳承發展也會更好。”

文/攝|張學軍 編輯|王詩文

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