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在中國美術學院2017級開學典禮講話

中國·美術·學院

——2017年秋季開學典禮致辭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許江

2017年9月29日

首先, 我代表中國美術學院全體師生, 熱烈歡迎2017年入校的新生同學們。

考入美院不容易。 同學們和你們的家長都為此付出努力。 在過去的一周中, 同學們已經接受了入校的軍訓, 聆聽了校史與思政的教育。 雖然你們學習和居住的有些是夢園教學區, 有些是南山校區, 但你們一定到過象山旁, 看青山的蒼翠, 看九樟的蔥蘢, 看繞山樓房的開合, 看民藝館的起伏蜿蜒。 你是否也在某個清晨或黃昏, 沿著山路向上攀援, 並在最高處眺望之江?你是否還沿著山脊, 撥開青草, 想像自己來到美院的最初的飛翔?正是這一切構成了我們稱之為青春搖籃的望境。

如此望境, 催人「目既往還, 心亦吐納」。 我們的目光像箭一樣飛射出去, 又從遠方返回, 返觀我們自己, 我們的心也隨之吐納深情。 當然,

同學們今天可資返觀的東西還不夠多, 隨之吐納的深情也遠未凝重, 但隨著你們的學習和成長, 隨著知識視野的開拓、上手技藝的提升、學問情懷的跬積、精神品味的凝煉, 你們的內在將趨於廣大, 你們的體察將趨於精細。

4年以後, 7年以後, 10年以後, 你們再回到那個高處, 放眼四望, 你們心中的吐納將變得綢繆, 眼界將變得高闊;將不僅僅懷一己的記憶, 而且懷一個群體及相關學習脈絡的記憶;將不僅僅感喟歲月的似水流逝, 而且銘記一個生命所經歷的持久而緩慢的四季與鑄造。

同學們, 「大學」一詞的英文是university, 它的拉丁文的本意是「共同體」。 大學代表了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體, 代表著一個獨立的知識積累、精神傳承、生生不息的命運共同體。

最早的大學據說是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 始建於大約一千年前;巴黎大學建于12世紀初, 並開創了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典範;12世紀後期和13世紀初期, 英格蘭先後建立著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在早期的大學創建中, 有兩點值得我們在今天沉思。 第一點, 早期大學授課語言一律為拉丁語。 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和科學經典都曾被阿拉伯人翻譯成阿拉伯文, 這些經典在基督教會統治下的歐洲幾經散佚和失傳。 大學興起後, 許多課程都依靠經由阿拉伯世界回傳入歐的拉丁語古典課本, 從這裡, 歐洲人的智慧之燈被重新點亮。 第二點, 早期大學的教學包括授課和辯論兩個教學環節。 授課是指教師講解教材和指定閱讀書目,

辯論則是圍繞一個命題或論點展開論辯。 正是這種論辯使得大學的共同體心智敏銳、思想自由, 也使全社會形成探討、論證、辨偽求真的思想風氣。 這說明了在人類歷史上, 大學所擔負的薪火傳燈與尋秘求真的不朽使命。

中國美院正是這種意義上的擔負傳承使命與創造使命的藝術共同體。 90年前的深秋季節,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囑託林風眠先生在遠離城市喧囂的西子湖的平湖秋月一帶創建國立藝術院, 將沿湖的羅苑改建成校舍。 翌年3月, 國立藝術院初創, 不料, 竟遭各種勢力阻撓, 風波四起。 為平息風潮, 4月8日, 在補行的開學式上, 蔡元培先生發表了意味深長的演講, 在演講中他振臂高呼:

大學院在西湖設立藝術院, 創造美, 使以後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 藉以真正地完成人的生活。

這種創造美, 並培養愛美的心, 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的使命, 深深地烙在了美院的旗幟上。

從建校伊始提出的「整理中國藝術, 介紹西洋藝術, 調和中西藝術, 創造時代藝術」的縱貫90年依然熠熠生輝的學術宗旨, 到雕塑、版畫、書法以及研究生、附中等重要藝術教育領域與層次在中國的最早設立;從抗日救亡、薪傳西遷的烽火之路, 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院校重組、系科北遷南調的共和國集結號, 再到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而開創的繼承創新的新局面, 美院始終是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 秉使命而銜枚進取, 葆精神而矢志生髮。

新世紀以來,美院孤心獨見,以一貫的先鋒意識,整體觀覽全球境域與本土情境、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嚴肅人文關懷與時尚文化浪潮的互動共生的格局,高度重視育人使命,弘揚「像工匠一般勞作,像哲人一般思考」的「哲匠精神」,堅持「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追求」,謹守「行健、居敬、會通、履遠」的「校訓規箴」,先後開拓面向開放媒體與未來空間的新媒體藝術,面向本土建築根源思考、批判重建的建築藝術,面向人文動漫與詩化影像的動漫影視藝術,面向場所建造、眾樂塑造的公共藝術,面向手工活化、根脈再造的手工藝術,面向社區美育、精神重建的藝術教育與管理等等新領域,在特色視覺文化學科群的創建與優化中,在向藝術高峰挺進的努力中,在文創產業推進大業中,始終走在前列,勇當高峰。

中國美院始終是民族藝術教育的核心現場。明年,是我院建校90周年。今年夏天,油畫系的老師們沒有休息,冒著酷暑,創作《國美春秋》四聯巨幅油畫。

第一聯是《1928年·清明》,這是以蔡元培先生、林風眠先生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寫照,包括最早的學生代表李可染、張眺、艾青等。他們在春雨霏霏的某個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嶺,映身詩性湖山的天地之間。

第二聯是《1937—1945年·芒種》,這是抗日戰爭時期西遷救亡、輾轉興學的一代人,其中既有林風眠、滕固、呂鳳子、陳之佛、潘天壽等八年抗戰的歷任院長,也有在沅陵、昆明、嘉陵江畔聚合而來的,幾乎覆蓋了那個年代中華美術界的名師名家,那樣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那樣一個聚散離斷的橋頭,我們將名師們虛構在一起,卻真切地寫照他們的擔當和志向。

第三聯是《1950年·端陽》,我們遙想某個錢塘江畔的初晴時日,新中國懷揣革命理想的藝術領導者們,老國立藝專中西研究的專家們,初出茅廬、今天已成大師巨匠的青年學生代表們,他們正要從這裡踏上深入生活、深耕大地的變革歷程。

第四聯是《1988年·仲秋》,那正是我院60周年校慶的時刻,在滿山紅葉、江湖匯觀的鳳凰嶺上,帶領學院走出困境,在傳統繼承、對外開放、融合創新等多方面營造新時期輝煌的幾代教師代表登高望遠、展顏抒懷。這四聯組畫既把握了我院篳路藍縷、艱辛拓展的歷史性的關鍵節候,又是幾代民族藝術教育的師者們的精神寫照。

今年夏天,我院雕塑系的老師們也沒有休息,他們從抗戰西遷的八年入手,塑造《烽火激流》大型組雕。整個組雕由五段組成,有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在湖南沅陵會師的「沅陵會師」,有記錄西遷師生艱難教習、孤火傳薪的「漂流課堂」,有藝專學子踴躍參軍、青春熱血的救亡丹心,有深耕民間、深入敦煌的「國寶護衛」,有謳歌將士、鼓舞民心的「雕塑之歌」。

這些作品,都正在創作之中,但老師們的深深情懷和閎博視野,讓大家深深感到我們這個民族藝術的共同體,臨對國難救亡、浩劫重建等關鍵時刻,勇於擔當、其命維新,烽火立校、激流立人,同無妨異、異不害同。這樣的代有傳承、心存擔當的師生群體,這樣的逆流重生、自覺救贖的生命力量,這樣的走向民間、走向日常的研究精神,無愧為錚錚鳴響的美術教育歷史的核心現場。

中國美院又是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同學們,半個月前,我院的領導班子與學術核心召開一個讀書會,結合一流學科的建設,在一起謀劃未來三十年。三十年能幹什麼?上世紀從世紀初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新文化的三十年,中國不僅請來了代表民主與科學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還請來了新文化的種子,開啟文化啟蒙與民族救亡的征程,我們學校正是新文化的產兒。這是引水之年。從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是新中國三十年,文化百廢待興,依助共和國的力量,文化事業開渠奠基。這是開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振興的四十年,也是文化藝術的奔流之年。中國的藝術不僅回返人性和藝術本體的起點,而且回返傳承和大地的根源。新世紀以來,我們更是高舉「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旗幟,樹立起智性的意識和崛起的雄心,樹立起滿滿的文化自信。

我們在全球率先創立實踐類理論研究的博士培養。在我們的學術境域中,聳立著理論與實踐的兩岸,詩文與讀圖的兩岸,思與詩的兩岸,我們所付出努力的不僅是這兩岸間的跋涉,更是溯流而上,在思與詩並未完全切分的沃原上,尋求一種真正的通境。我們要以這個高端研究平臺來透視互文化的語境,穿越「本土」和「西方」的岸界,作深入會通之想,重獲藝術生機的根源,樹立培養學者型藝者的旗幟。我院迄今已在這個方向上培養了246位人才,我院中國畫、書法、油畫、版畫等一流學科的青年教師中獲博士學位的已過三分之二。這在全世界藝術教育界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還明確提出以東方學研究為特徵的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我們要大力提倡深入東方的田園體驗,通過東方的原典原文的研究,把尚未被開發的豐富思想、精神品味開發出來;不拘于傳統的限制,從全人類立場出發考察問題的線索;東方學研究不僅促進我們的自我覺悟和認識,更是加強東西之間、古今之間的互相接近、互動共振的精神場所;我們還有責任將這種研究融入從毛筆書寫到民藝感知的日常生活之中,推廣到感性品味、價值喜好的社會教育之中,啟動學院的民間激情、自我組織的實驗性力量。東方學不是符號,是根源;不是做舊,是出新;不是轉基因,而是基因的優化重生。

我們還提倡「技藝上手、讀書養心」的哲匠精神。去年年底,我院頒發了首屆哲匠獎,頒給以范景中先生為代表的六位教師。范景中先生在評選會上曾說: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學術水準是由美術史代表的,為美術史而奮鬥,決不是為一個學科,它實際上是為整個學術而奮鬥。

油畫系孫景剛教授近年創作了多張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去年底,他正在創作後來獲省金獎的油畫《火種——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這是一段與他父親親歷的戰鬥青春相關的歷史。創作這幅作品時,他的父親在家鄉病重,卻不讓他回家陪護,要他專心畫好這張畫。孫景剛每天拍一張創作進展的照片給老人,但老人並未能看到作品的完成。孫老師悄悄剪下一縷老人的頭髮,莊重而深情地灑在畫面戰火中飄揚的紅旗上。他說:「我的藝不夠,不傳人,但道傳人。」斯言可佩,意涵久遠!

同學們,我們的學院正是這樣的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美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如果把這三句話的頭兩個字抽出來,正是「中國·美術·學院」。

明年3月我們將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包蘊上述意涵的「中國·美術·學院」大展,爭取以藝術研究的專題案例來寫照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塑造美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彰揚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

同學們,你們不僅有幸看到這個展覽,你們還有幸見證未來的三十年。2020年,我們希望增加一個國家一流學科;2030年,我們希望進入世界一流學科的前列;2050年,我們希望所有的學科都進入世界一流。

到那個時代,同學們,你們是否會記得今天,記得我這個冗長而有點沉重的講話呢?在你們將來的南山、象山的遠望中,是否注滿關於未來歷史的情贈興答呢?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三天前的此時,我正在莫斯科列寧山上的莫斯科大學訪問。我站在1957年毛主席演說這段話的臺上,重溫他的教導。六十年過去,生命當長歌,記憶到永遠。我們仍然要說:世界是你們的,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同學們,努力吧!

編輯|廖垣 黃丹綿

新世紀以來,美院孤心獨見,以一貫的先鋒意識,整體觀覽全球境域與本土情境、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嚴肅人文關懷與時尚文化浪潮的互動共生的格局,高度重視育人使命,弘揚「像工匠一般勞作,像哲人一般思考」的「哲匠精神」,堅持「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追求」,謹守「行健、居敬、會通、履遠」的「校訓規箴」,先後開拓面向開放媒體與未來空間的新媒體藝術,面向本土建築根源思考、批判重建的建築藝術,面向人文動漫與詩化影像的動漫影視藝術,面向場所建造、眾樂塑造的公共藝術,面向手工活化、根脈再造的手工藝術,面向社區美育、精神重建的藝術教育與管理等等新領域,在特色視覺文化學科群的創建與優化中,在向藝術高峰挺進的努力中,在文創產業推進大業中,始終走在前列,勇當高峰。

中國美院始終是民族藝術教育的核心現場。明年,是我院建校90周年。今年夏天,油畫系的老師們沒有休息,冒著酷暑,創作《國美春秋》四聯巨幅油畫。

第一聯是《1928年·清明》,這是以蔡元培先生、林風眠先生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寫照,包括最早的學生代表李可染、張眺、艾青等。他們在春雨霏霏的某個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嶺,映身詩性湖山的天地之間。

第二聯是《1937—1945年·芒種》,這是抗日戰爭時期西遷救亡、輾轉興學的一代人,其中既有林風眠、滕固、呂鳳子、陳之佛、潘天壽等八年抗戰的歷任院長,也有在沅陵、昆明、嘉陵江畔聚合而來的,幾乎覆蓋了那個年代中華美術界的名師名家,那樣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那樣一個聚散離斷的橋頭,我們將名師們虛構在一起,卻真切地寫照他們的擔當和志向。

第三聯是《1950年·端陽》,我們遙想某個錢塘江畔的初晴時日,新中國懷揣革命理想的藝術領導者們,老國立藝專中西研究的專家們,初出茅廬、今天已成大師巨匠的青年學生代表們,他們正要從這裡踏上深入生活、深耕大地的變革歷程。

第四聯是《1988年·仲秋》,那正是我院60周年校慶的時刻,在滿山紅葉、江湖匯觀的鳳凰嶺上,帶領學院走出困境,在傳統繼承、對外開放、融合創新等多方面營造新時期輝煌的幾代教師代表登高望遠、展顏抒懷。這四聯組畫既把握了我院篳路藍縷、艱辛拓展的歷史性的關鍵節候,又是幾代民族藝術教育的師者們的精神寫照。

今年夏天,我院雕塑系的老師們也沒有休息,他們從抗戰西遷的八年入手,塑造《烽火激流》大型組雕。整個組雕由五段組成,有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在湖南沅陵會師的「沅陵會師」,有記錄西遷師生艱難教習、孤火傳薪的「漂流課堂」,有藝專學子踴躍參軍、青春熱血的救亡丹心,有深耕民間、深入敦煌的「國寶護衛」,有謳歌將士、鼓舞民心的「雕塑之歌」。

這些作品,都正在創作之中,但老師們的深深情懷和閎博視野,讓大家深深感到我們這個民族藝術的共同體,臨對國難救亡、浩劫重建等關鍵時刻,勇於擔當、其命維新,烽火立校、激流立人,同無妨異、異不害同。這樣的代有傳承、心存擔當的師生群體,這樣的逆流重生、自覺救贖的生命力量,這樣的走向民間、走向日常的研究精神,無愧為錚錚鳴響的美術教育歷史的核心現場。

中國美院又是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同學們,半個月前,我院的領導班子與學術核心召開一個讀書會,結合一流學科的建設,在一起謀劃未來三十年。三十年能幹什麼?上世紀從世紀初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新文化的三十年,中國不僅請來了代表民主與科學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還請來了新文化的種子,開啟文化啟蒙與民族救亡的征程,我們學校正是新文化的產兒。這是引水之年。從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是新中國三十年,文化百廢待興,依助共和國的力量,文化事業開渠奠基。這是開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振興的四十年,也是文化藝術的奔流之年。中國的藝術不僅回返人性和藝術本體的起點,而且回返傳承和大地的根源。新世紀以來,我們更是高舉「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旗幟,樹立起智性的意識和崛起的雄心,樹立起滿滿的文化自信。

我們在全球率先創立實踐類理論研究的博士培養。在我們的學術境域中,聳立著理論與實踐的兩岸,詩文與讀圖的兩岸,思與詩的兩岸,我們所付出努力的不僅是這兩岸間的跋涉,更是溯流而上,在思與詩並未完全切分的沃原上,尋求一種真正的通境。我們要以這個高端研究平臺來透視互文化的語境,穿越「本土」和「西方」的岸界,作深入會通之想,重獲藝術生機的根源,樹立培養學者型藝者的旗幟。我院迄今已在這個方向上培養了246位人才,我院中國畫、書法、油畫、版畫等一流學科的青年教師中獲博士學位的已過三分之二。這在全世界藝術教育界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還明確提出以東方學研究為特徵的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我們要大力提倡深入東方的田園體驗,通過東方的原典原文的研究,把尚未被開發的豐富思想、精神品味開發出來;不拘于傳統的限制,從全人類立場出發考察問題的線索;東方學研究不僅促進我們的自我覺悟和認識,更是加強東西之間、古今之間的互相接近、互動共振的精神場所;我們還有責任將這種研究融入從毛筆書寫到民藝感知的日常生活之中,推廣到感性品味、價值喜好的社會教育之中,啟動學院的民間激情、自我組織的實驗性力量。東方學不是符號,是根源;不是做舊,是出新;不是轉基因,而是基因的優化重生。

我們還提倡「技藝上手、讀書養心」的哲匠精神。去年年底,我院頒發了首屆哲匠獎,頒給以范景中先生為代表的六位教師。范景中先生在評選會上曾說: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學術水準是由美術史代表的,為美術史而奮鬥,決不是為一個學科,它實際上是為整個學術而奮鬥。

油畫系孫景剛教授近年創作了多張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去年底,他正在創作後來獲省金獎的油畫《火種——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這是一段與他父親親歷的戰鬥青春相關的歷史。創作這幅作品時,他的父親在家鄉病重,卻不讓他回家陪護,要他專心畫好這張畫。孫景剛每天拍一張創作進展的照片給老人,但老人並未能看到作品的完成。孫老師悄悄剪下一縷老人的頭髮,莊重而深情地灑在畫面戰火中飄揚的紅旗上。他說:「我的藝不夠,不傳人,但道傳人。」斯言可佩,意涵久遠!

同學們,我們的學院正是這樣的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美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如果把這三句話的頭兩個字抽出來,正是「中國·美術·學院」。

明年3月我們將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包蘊上述意涵的「中國·美術·學院」大展,爭取以藝術研究的專題案例來寫照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塑造美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彰揚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

同學們,你們不僅有幸看到這個展覽,你們還有幸見證未來的三十年。2020年,我們希望增加一個國家一流學科;2030年,我們希望進入世界一流學科的前列;2050年,我們希望所有的學科都進入世界一流。

到那個時代,同學們,你們是否會記得今天,記得我這個冗長而有點沉重的講話呢?在你們將來的南山、象山的遠望中,是否注滿關於未來歷史的情贈興答呢?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三天前的此時,我正在莫斯科列寧山上的莫斯科大學訪問。我站在1957年毛主席演說這段話的臺上,重溫他的教導。六十年過去,生命當長歌,記憶到永遠。我們仍然要說:世界是你們的,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同學們,努力吧!

編輯|廖垣 黃丹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