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攻堅一線故事」甲壩村的“老古董”和“小年輕”

作者:李政男

老馬和小李幫貧困戶剝玉米

2015年12月28日, 將近40歲的彝族老大哥老馬和20歲出頭的漢族小兄弟小李相識了, 倆人都是派遣到村裡的精准扶貧幹部,

老馬是縣國土局派遣的“第一書記”, 小李是省煤田局派遣的駐村幹部。

在迄今將近2年的時間裡, 他倆協同致力於九龍縣魁多鄉甲壩村的脫貧攻堅事業, 修公路、建新村、搞產業、促增收……其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

“老古董”和“小年輕”從不信任到莫逆之交

剛開始合作時, 老馬對這個成都來的“小年輕”持懷疑態度, 覺得這大不了自己兒子幾歲的小娃娃能做些什麼, 估計待不了幾天就得哭爹喊娘要回家。 小李也對這個“奔40”的“老古董”十分不信任, 覺得這位老年人一點都不靠譜, 除了能喝酒估計也幹不了別的事情。

甲壩村通村公路

甲壩村山高路遠, 村裡有許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 而年輕人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來了。

“要想富, 先修路”, 擺在甲壩村脫貧攻堅工作前面的首要事情就是建好這條通村公路。 魁多鄉黨委、政府對此事十分重視, 竭力推進了專案的各項工作, 2016年底, 甲壩村通村公路竣工。

在開山鑿石修公路的這段時間裡, 老馬和小李在施工線上留下了一道道足跡,

渴了找泉水、餓了燒土豆, 倆人加起來上上下下走了不下於10來次, 步行里程累計達200餘公里, 在這一天天的堅守裡, 老馬逐漸改變了自己對小李的看法。

在2017年6月的一次採訪中, 老馬第一次講出了對小李的看法:“小李剛來的時候, 我是覺得這個小娃兒從省裡面來, 吃苦肯定是不行的, 但後來發現他可以長期駐紮在這裡, 並且能夠把事情一件件做好, 真的很不錯。 ”

走訪貧困戶

針對貧困戶要做好脫貧工作, 就需要不斷的走家串戶, 掌握一手、真實的動態情況。

老馬是2015年8月派遣到村的, 比小李早4個月。 小李第一次走訪貧困戶時由老馬帶著, 走到王卡打家門前的時候, 老馬說到:“這家人以前在村裡屬於大戶, 家境還是很不錯的, 但從他家大女子得病開始, 這家的情況就開始惱火了, 到處湊錢給大女子治病, 最後大女子也死了, 屋頭也欠了十多萬的外債, 現在大兒子高中畢業就去打工幫屋頭還債, 小的那個女子還在讀書”。

實地走訪收集農戶生產生活困難

每到一戶門前, 老馬都會給小李講一下這家人的基本情況, 然後進門走訪, 後來倆人在充分徵求貧困戶意願的基礎上, 開始因戶制宜的制定奔康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 小李發現這個看起來不太靠譜的老馬, 其實心裡早就裝下了整個甲壩村, 自己需要向他學習。

2017年5月15日,在縣級領導的引領下,在魁多鄉黨委、政府的多方協調下,甲壩村集中安置點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老馬和小李作為村裡的扶貧幹部,第一時間駐紮到現場,落實專案的建設工作。白天守工地,晚上促膝談,老馬和小李發覺,這一年多以來,倆人已是從相互懷疑轉變成了相互認可。

甲壩村貧困戶政策傳達交流會議

“騙”兒子和“負”父母,老馬和小李走得更近

老馬是土生土長的九龍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康定讀書,小兒子在九龍讀書,原本是由妻子和自己分頭照顧兩個兒子,但在派遣到村扶貧之後,分身乏術的老馬毅然決定將大兒子轉學回到九龍,由妻子來帶兩個兒子。

小李的家在崇州,是獨生子女,自從到村扶貧之後,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邊,平均2~3個月回家探親一次,每次跟父母講不上兩句熱乎話又得返回九龍。

在駐村的日子裡,老馬時常會跟小李講:“我的大兒子性格沉穩,最喜歡看一些科學方面的書,小兒子調皮得不行,整天就想打遊戲”,說著說著老馬就會歎一聲氣。

2017年4月中旬,老馬小兒子的生日臨近,頻繁的給老馬打電話,每當電話裡傳來“爸爸,我生日那天你能回來啵?”的詢問時,小李看到老馬的表情微凝,隨後用寵溺的聲音說到:“爸爸要回去的,放心哈”,然後掛斷了電話。

後來老馬沒有回去,跟小李一起守在了甲壩,那段時間正在研究討論集中安置點的建設方案,需要長時間的進行實地考察,隨後還有征地的事情,片刻不能離開。對於家中兒子的生日和甲壩脫貧的任務,老馬沒有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老馬和小李走訪甲壩村易地扶貧搬遷戶

小李駐村以來,堅守崗位的日子占全部日期的將近九成。

回家一次需要整整一天,早上六點過出發,晚上接近十二點到家門口。他沒有家裡的鑰匙,父親總是說配一把,他覺得沒有必要,家對他來說就像是旅館,匆匆來又匆匆走。

返回九龍需要兩天,這一來一去就是三天,耽擱的時間太長,所以小李很少回家。老馬時不時的會跟小李說:“回家看看吧”,小李總是答:“再等等,還有事情沒有做完”。2017年6月初,小李右腿膝蓋往上出了問題,一直拖到6月中旬傷病有些嚴重了,當時上級安排了新的任務,小李就這麼瘸著腿又拖到了7月初才回家就醫。

百里路和千里路其實並無差別,家在那頭,老馬和小李在這頭,思念同樣濃厚。作為同樣是地質出身的老馬和小李,都非常明白作為地質人的特質是特別能奉獻,作為同樣是共產黨員的老馬和小李,都非常明白党的事業高於一切。

一個鞍前一個馬後,齊心的老馬和小李

脫貧攻堅工作需要用心去做,一個貧困村需要扶貧幹部鞍前馬後的去奔走勞累,在點點滴滴中施展“繡花功夫”。所以小李時常笑談老馬就是甲壩村的“鞍前者”,自己是甲壩村的“馬後者”,倆人一前一後相互協作,在甲壩村脫貧路上竭力奉獻。

甲壩村本地春蒜播種

甲壩村原本沒有集體經濟,村民的種植、養殖業都很落後,村裡的土地大多都用來種土豆和圓根蘿蔔這種經濟效益很差的農作物,在養殖上也缺乏更新換代、原生態品牌的理念和相關專業技術。

在老馬和小李著手準備制定甲壩村脫貧規劃時,倆人都在思考甲壩村應該發展怎樣的產業。通過上級領導的指導,結合多次實地調查研究,甲壩村確定試種本地大蒜。2016年建成甲壩村高山大蒜試驗種植基地10畝,2017年將其擴大規模至80畝。

甲壩村木耳試驗種植基地、跟進木耳播種

2016年初,老馬前往康定參加木耳種植技術培訓,隨後甲壩村建成3000根斷木的木耳種植基地。其間,老馬和小李分頭行動,老馬利用自己對本縣以及臨縣十分瞭解的優勢,四處奔走收購適宜甲壩村種植的大蒜蒜種,並在康定培訓時爭取到了木耳菌種。小李則在後方負責大蒜、木耳的種植規劃、種植任務的分配以及其他的安排落實工作。

2017年7月,老馬隨魁多鄉政府領導前往成都市溫江區、青白江區考察學習,為甲壩村帶來了葛根野豬養殖技術和豬種。2017年8月,小李在甲壩村接待了來訪指導的企業和專家,提出了利用傳統種植的玉米釀酒剩下的酒糟用於餵養野豬,同時發展種植野葛,莖葉餵養野豬,葛根單獨出售,糞便用於沼氣發電,由企業進行統一回收出售。制定了以野豬養殖為中心,帶動種植、自用發電的迴圈產業發展模式的階段性計畫。

走訪貧困戶

在甲壩村脫貧攻堅的路上,老馬和小李協同配合,一個在前方衝鋒,一個在後方支援,保障了甲壩村的穩步發展。不論是工程建設還是產業發展,不論是換屆選舉還是低保清理,不論是日常工作還是集中作戰……這倆人始終齊心協力。

常常會有這麼一個畫面,懂電腦的小李坐在電腦面前編寫甲壩村脫貧攻堅的相關資料,不懂電腦的老馬坐在小李旁邊守著他,時不時的倆人會探討一些事情,隨後小李將探討的結果錄入到電腦中,這一坐總是坐到淩晨。

甲壩村從一開始通路不通車的泥巴路到現在的水泥通村路,從一開始傳統落後的種植養殖到現在初步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從一開始村級產業為零到現在成立了村級專業合作社,從一開始土牆石頂房到現在正在有序推進的新村建設……

老馬和小李的身影一直在奔走著,還將繼續奔走著,他倆沒有做過什麼大事情,都是一些小事一件件累加,在他們的奔走中,甲壩村慢慢的改變了。

自己需要向他學習。

2017年5月15日,在縣級領導的引領下,在魁多鄉黨委、政府的多方協調下,甲壩村集中安置點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老馬和小李作為村裡的扶貧幹部,第一時間駐紮到現場,落實專案的建設工作。白天守工地,晚上促膝談,老馬和小李發覺,這一年多以來,倆人已是從相互懷疑轉變成了相互認可。

甲壩村貧困戶政策傳達交流會議

“騙”兒子和“負”父母,老馬和小李走得更近

老馬是土生土長的九龍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康定讀書,小兒子在九龍讀書,原本是由妻子和自己分頭照顧兩個兒子,但在派遣到村扶貧之後,分身乏術的老馬毅然決定將大兒子轉學回到九龍,由妻子來帶兩個兒子。

小李的家在崇州,是獨生子女,自從到村扶貧之後,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邊,平均2~3個月回家探親一次,每次跟父母講不上兩句熱乎話又得返回九龍。

在駐村的日子裡,老馬時常會跟小李講:“我的大兒子性格沉穩,最喜歡看一些科學方面的書,小兒子調皮得不行,整天就想打遊戲”,說著說著老馬就會歎一聲氣。

2017年4月中旬,老馬小兒子的生日臨近,頻繁的給老馬打電話,每當電話裡傳來“爸爸,我生日那天你能回來啵?”的詢問時,小李看到老馬的表情微凝,隨後用寵溺的聲音說到:“爸爸要回去的,放心哈”,然後掛斷了電話。

後來老馬沒有回去,跟小李一起守在了甲壩,那段時間正在研究討論集中安置點的建設方案,需要長時間的進行實地考察,隨後還有征地的事情,片刻不能離開。對於家中兒子的生日和甲壩脫貧的任務,老馬沒有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老馬和小李走訪甲壩村易地扶貧搬遷戶

小李駐村以來,堅守崗位的日子占全部日期的將近九成。

回家一次需要整整一天,早上六點過出發,晚上接近十二點到家門口。他沒有家裡的鑰匙,父親總是說配一把,他覺得沒有必要,家對他來說就像是旅館,匆匆來又匆匆走。

返回九龍需要兩天,這一來一去就是三天,耽擱的時間太長,所以小李很少回家。老馬時不時的會跟小李說:“回家看看吧”,小李總是答:“再等等,還有事情沒有做完”。2017年6月初,小李右腿膝蓋往上出了問題,一直拖到6月中旬傷病有些嚴重了,當時上級安排了新的任務,小李就這麼瘸著腿又拖到了7月初才回家就醫。

百里路和千里路其實並無差別,家在那頭,老馬和小李在這頭,思念同樣濃厚。作為同樣是地質出身的老馬和小李,都非常明白作為地質人的特質是特別能奉獻,作為同樣是共產黨員的老馬和小李,都非常明白党的事業高於一切。

一個鞍前一個馬後,齊心的老馬和小李

脫貧攻堅工作需要用心去做,一個貧困村需要扶貧幹部鞍前馬後的去奔走勞累,在點點滴滴中施展“繡花功夫”。所以小李時常笑談老馬就是甲壩村的“鞍前者”,自己是甲壩村的“馬後者”,倆人一前一後相互協作,在甲壩村脫貧路上竭力奉獻。

甲壩村本地春蒜播種

甲壩村原本沒有集體經濟,村民的種植、養殖業都很落後,村裡的土地大多都用來種土豆和圓根蘿蔔這種經濟效益很差的農作物,在養殖上也缺乏更新換代、原生態品牌的理念和相關專業技術。

在老馬和小李著手準備制定甲壩村脫貧規劃時,倆人都在思考甲壩村應該發展怎樣的產業。通過上級領導的指導,結合多次實地調查研究,甲壩村確定試種本地大蒜。2016年建成甲壩村高山大蒜試驗種植基地10畝,2017年將其擴大規模至80畝。

甲壩村木耳試驗種植基地、跟進木耳播種

2016年初,老馬前往康定參加木耳種植技術培訓,隨後甲壩村建成3000根斷木的木耳種植基地。其間,老馬和小李分頭行動,老馬利用自己對本縣以及臨縣十分瞭解的優勢,四處奔走收購適宜甲壩村種植的大蒜蒜種,並在康定培訓時爭取到了木耳菌種。小李則在後方負責大蒜、木耳的種植規劃、種植任務的分配以及其他的安排落實工作。

2017年7月,老馬隨魁多鄉政府領導前往成都市溫江區、青白江區考察學習,為甲壩村帶來了葛根野豬養殖技術和豬種。2017年8月,小李在甲壩村接待了來訪指導的企業和專家,提出了利用傳統種植的玉米釀酒剩下的酒糟用於餵養野豬,同時發展種植野葛,莖葉餵養野豬,葛根單獨出售,糞便用於沼氣發電,由企業進行統一回收出售。制定了以野豬養殖為中心,帶動種植、自用發電的迴圈產業發展模式的階段性計畫。

走訪貧困戶

在甲壩村脫貧攻堅的路上,老馬和小李協同配合,一個在前方衝鋒,一個在後方支援,保障了甲壩村的穩步發展。不論是工程建設還是產業發展,不論是換屆選舉還是低保清理,不論是日常工作還是集中作戰……這倆人始終齊心協力。

常常會有這麼一個畫面,懂電腦的小李坐在電腦面前編寫甲壩村脫貧攻堅的相關資料,不懂電腦的老馬坐在小李旁邊守著他,時不時的倆人會探討一些事情,隨後小李將探討的結果錄入到電腦中,這一坐總是坐到淩晨。

甲壩村從一開始通路不通車的泥巴路到現在的水泥通村路,從一開始傳統落後的種植養殖到現在初步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從一開始村級產業為零到現在成立了村級專業合作社,從一開始土牆石頂房到現在正在有序推進的新村建設……

老馬和小李的身影一直在奔走著,還將繼續奔走著,他倆沒有做過什麼大事情,都是一些小事一件件累加,在他們的奔走中,甲壩村慢慢的改變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