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我們能從旅行中得到什麼?

你對文章的標題也許並不感到陌生

我要說的也不只是成罐上架的心靈雞湯

攝影/陳村土豆

剛刷完朋友圈的你是不是做過類似這樣的測試:

測一測你適合去哪裡旅行?

測一測最適合你的旅行方式?

測一測未來你會在哪座城市養老?

無論得出的結論如何

總會是一個欣欣然令人嚮往的美好景象:

久在樊籠裡, 複得返自然

哪怕是在手機螢幕上做一個好似空中樓閣的問答測試, 也能讓我們隱約感到距離“欣欣然”更近些...

你嘗試過哪些脫離走馬觀花的旅行方式?

旅行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晚飯後, 當我走在當地人散步的公共綠蔭下

之所以我的表述是“公共綠蔭”, 原因之一就是那些綠地沒有一人多高塗著白色或綠色油漆的圍欄, 這當然意味著不用買票, 更意味著公園真正的“公共性”——要知道, 很多城市裡的公園豎起堅硬的圍欄攔截了機動車的同時,

一些需要輪椅才能正常行動的人也被生硬的隔離開了。

在那樣具有“公共性”的場所, 我見過坐著輪椅的三個老人並排“散步”、聊天, 他們牙齒都稀少了, 還咯咯笑著, 在陌生的城市見到這種包容的畫面真讓人覺得其實年老也沒什麼大不了, 還可以對生活幽它一默。

出發前還忐忑、不安的心情就這樣被撫平了。

帶一本書去旅行

以前讀書是為了完成學業的“功利性”閱讀, 年紀漸長, 越來越能感到閱讀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越發奢侈, 恨不得一年也就兩三本書寥寥草草翻翻即止。 書籍原本就是一脈秀美山水, 只是這山水是靜止的, 藏在文字背後, 隨著旅途見聞隨時拓展我們的視野、打磨我們的觀念, 同樣的文字也會給予我們不同的滋養。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有多少人面對湛藍湛藍的海面在心裡吟誦這句詩?

還記得第一次看海, 天氣特別的炎熱, 經過千山萬水才看到海的那刻, 心情一下子就放鬆了, 會覺得自己很渺小, 滄海一粟, 瞬間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

夏日裡, 光著腳, 逐浪淘沙, 盡享大海的藍色夢想。 冬日裡, 平日被婚慶拍照擠滿的華麗大堂, 此時也能更好地欣賞到外面的美景。

從過往的旅行經歷中搜索一個讓你難忘的目的地, 找個不同的季節再體驗一次,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為每一個陌生人祝福,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隨便坐上一輛公車

這種標題在很多地方都見到過, 一般情況我都自動忽略了,

因為我做過這樣的事, 我已然瞭解那是怎樣的體驗。

在公車上看一座城市, 穿梭在人來人往的街道, 聽城市的故事, 看他們的人生...這並不僅是書面噱頭, 典型的城市遊客觀光車就是這種理念的應用。

很多年輕人在後臺留言希望我們推出一些城市旅遊的攻略, 我多希望將我去過的每個有意思的地方都推薦給大家, 無奈眾口難調, 何況“感受”本身就是個主觀的事情, 慶倖的是我們總能發現旅行大牛在評論區的精彩亮相。

如有人在往常的推送主題中想將自己認為有趣的玩法推薦給大家, 盡可以在文末留言。

春光, 不止在南方

3月5號的驚蟄節氣圖, 你還不知道是什麼花在哪拍的嗎?

身在南方的人早早就見過滿眼的山花爛漫,

而我國的北方卻還在洋洋灑灑的飄著雪, 那朵花便是我們的大東北春天的使者——冰淩花, 第一次看到這張圖時感受到的剔透、溫柔、又堅韌的力量在我心裡久久揮之不去。 這打消了我原本希望將南方的浪漫春意推介給北方讀者的念頭, 當即決定我要用這張圖來說明驚蟄——冰封數月, 微小生命的蘇醒。

你看, 看春光不止要去往南方。

在當地做一次志願者

作為志願者, 我總會被問到“你會什麼來參加這個活動”, 坦白講, 我說不出多麼高尚的理由, 也許不過是覺得有意思, 也許是想多認識些當地人, 一開始的初衷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為自己打開一扇不同的門, 看到一些只有在這個角度、這個方向才能看到的東西。

這是一個暴躁的時代。在網路上我見過幾個經濟學愛好者吵架,不時冒出“你這個傻×”、“你吃×××的shi去吧”這樣的用語。如果真是希特勒和猶太人那樣不共戴天也就罷了,但要去仔細推敲,發現爭論雙方很可能70%的觀點是相似的,一言不合就操起菜刀,心好累。

網路的匿名形式和“非面談”方式給了人們一個“我不需要承擔言論責任”的糖衣炮彈,當我面對面用行動去為需要的人提供説明,我就只是單純得感受那種源自內心的快樂,這就夠了。

一個意識到自己又成長了的瞬間

有一次我和異地的三個朋友聚會,一個是南京人,兩個是杭州人,他們三人約定好在杭州見面,我情不自禁地思考:一個人跑勝過兩個人跑,這符合功利主義原則,但憑什麼要為兩個人的利益犧牲一個人的利益?這難道不是傳說中的多數暴政?...看來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沉睡的哲學家,千萬不要輕易驚醒它,因為所謂理性,很可能就是一場偉大而漫長的失眠。

說實在的,我很佩服自己在旅行中做的這些嘗試和思考,我想這就是旅行帶給我的東西,你可以稱之為感悟或者別的什麼,而我稱它為“成長”。

這是一個暴躁的時代。在網路上我見過幾個經濟學愛好者吵架,不時冒出“你這個傻×”、“你吃×××的shi去吧”這樣的用語。如果真是希特勒和猶太人那樣不共戴天也就罷了,但要去仔細推敲,發現爭論雙方很可能70%的觀點是相似的,一言不合就操起菜刀,心好累。

網路的匿名形式和“非面談”方式給了人們一個“我不需要承擔言論責任”的糖衣炮彈,當我面對面用行動去為需要的人提供説明,我就只是單純得感受那種源自內心的快樂,這就夠了。

一個意識到自己又成長了的瞬間

有一次我和異地的三個朋友聚會,一個是南京人,兩個是杭州人,他們三人約定好在杭州見面,我情不自禁地思考:一個人跑勝過兩個人跑,這符合功利主義原則,但憑什麼要為兩個人的利益犧牲一個人的利益?這難道不是傳說中的多數暴政?...看來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沉睡的哲學家,千萬不要輕易驚醒它,因為所謂理性,很可能就是一場偉大而漫長的失眠。

說實在的,我很佩服自己在旅行中做的這些嘗試和思考,我想這就是旅行帶給我的東西,你可以稱之為感悟或者別的什麼,而我稱它為“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