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篇人物通訊——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王一成

連日來, 王一成的先進事蹟在全省各地引起強烈反響, 科技金融時報記者用一周時間深入瞭解王一成的感人事蹟, 寫出了這篇長達六千字的人物報導:《豬場裡寫就不朽“論文”——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王一成》, 細數了王一成工作生活的點滴。

9月12日, 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王一成, 因長年奔波基層積勞成疾, 剛滿60歲的他不幸去世。 連日來, 王一成的事蹟在之江大地流傳, 省農科院各研究所掀起向王一成學習的熱潮, 省科技廳黨組專門印發了向王一成學習的通知, 聽聞之後記者的第一反應是“真的有人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真的有人可以無私到這種地步?”因此特意去畜牧獸醫所的朋友李雙茂那兒求證。 “王老師的事蹟沒有一個詞有誇張成分, 所有和王老師接觸過的人, 沒有一個不佩服他的。 ”李雙茂告訴記者。

一周的採訪, 讓記者深深感受到了一個無私敬業、一心為農的王一成。

1

42歲生日, 他在豬場迎來千禧年

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王一成

“王老師對我恩重如山, 我無以為報。 ”電話那頭哽咽的聲音是上虞祥盛豬場的養殖戶阮張峰。 2004年, 阮張峰的父親意外離世, 20歲出頭的他悲痛之餘接手家裡的豬場, 但他對養殖生豬一竅不通。 “那時候, 光欠銀行就有600多萬元, 當年豬場裡還暴發疫病, 每天都有大批的豬病死, 破產就是眼前的事。 ”而就在這時, 王一成向阮張峰伸出援助之手, 在他的幫助下, 阮張峰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如今祥盛已是年產值超6000萬元的規模豬場。 “這麼多年了, 王老師沒問我要過一分錢診費, 給他錢他不收,

給他東西他也不要, 甚至連一頓正式的飯也沒吃過, 我那時候都覺得王老師對我太見外了, 後來才知道他對所有的養殖戶都這樣, 在我心裡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 ”

說起王一成, 同樣泣不成聲的是溫嶺綠牧畜禽養殖場養殖戶林金法。 “2012年除夕夜, 豬場裡突然暴發疫情, 看著滿地的死豬我毫無辦法, 只能厚著臉皮大過年打電話向王老師求救。 ”讓林金法沒有想到的是, 大年初一一早, 王一成就開車趕到他的豬場, “隔天病死的豬即便是大冬天都臭氣熏天, 我們養豬的都受不了, 但王老師一趕到豬場就立刻開始解剖, 幫我控制住了疫情。 ”大過年的, 林金法覺得怎麼都不能讓王一成空手回去, 但王一成最終還是拒絕了。

王一成現場指導疫病防治。

1999年12月31日, 千禧年前一晚, 杭州下沙的豬場突發疫情, 情況緊急。 接到電話之後, 時任畜牧所所長的徐子偉、副所長鮑國連、王一成, 立刻趕往豬場。 天寒地凍, 王一成到了之後穿著長筒膠鞋、一件單衣、一件白大褂就進了豬場, 等制定完防疫方案,

已經是2000年1月1日淩晨2時多了, 三個人一人一碗泡面在豬場裡迎接了千禧年。

多年後, 徐子偉在查閱檔案時才發現, 那天是王一成42歲的生日。

哪裡有疫情, 哪裡就有王一成。 多年來, 王一成服務過全省1000多家規模養殖場, 親手解剖病死豬上萬頭, 化驗標本5萬余項在省農科院畜牧所發酵罐實驗室上課。

發酵罐操作複雜程度很高, 不在王一成課題組的肖琛聞因為課題需要, 向王一成請教如何操作發酵罐, 王一成欣然答應了肖琛聞的求助。 “要想在短時間內完全學會操作發酵罐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王老師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指導我上機操作。 一次, 培養細菌需要晚上10點半‘補料’為養豬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在畜牧所讀研期間,王一成也沒有因為康磊以後要讀博而只讓他待在實驗室裡。“記得到課題組沒多久,王老師就帶著我和一位師兄去江山的天蓬豬場。”天蓬豬場路途遙遠,從杭州出發開車要4個小時,到了之後王一成立刻開始了工作。“一直到晚上回到酒店,我和師兄看到王老師還在工作,為豬場制定防疫方案,第二天又趕到另一個豬場然後返回杭州,回到杭州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王老師還要去實驗室整理帶回來的樣本。”康磊說,他甚至都不知道王一成什麼時候會累,工作在王一成那裡永遠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唯一我記得王老師比較嚴厲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我們都以為王老師回家了,就和課題組的其他同事在實驗室裡閒聊了幾句,大家嘻嘻哈哈聲音也比較大,結果突然發現王老師也在實驗室裡,看著我們,雖然他什麼都沒說。”事後,王一成把康磊叫去,告誡他實驗室是用來做科研的,人在實驗室裡就要以最嚴謹的態度,做科研沒有8小時工作制,否則是做不出什麼來的。這些話,康磊一直銘記於心。

每當康磊在課題中遇到困難,王一成總是會鼓勵他不要灰心,科學研究無論正負都是結果,沒有一次就能成功的。

5

不求名利,做有價值的事

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王一成

生活中的王一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悲傷之中王一成的夫人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在她那裡,之前所有對王一成的描述都得到了佐證,更讓記者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王一成。

“我和王老師是1985年認識的,我們都是溫嶺人。”她展示了30多年前他們的結婚照,那時的王一成看上去書生氣十足。“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就覺得我們倆的價值觀高度一致,他做事認真、負責,給人很靠譜的感覺,1987年我們結婚了。”

王一成夫人說,整個大學期間,王一成成績非常優異,幾乎門門課都是第一,“他總說生命最大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他這一生都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我和他工作都很忙,但都沒有因為對方工作忙有時候顧不上家裡而有過分歧、矛盾,只要覺得做的事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我們都會無條件支援對方。”家住杭州之江路的王一成每天6時30分出門,因為怕晚了會堵車,畜牧所離大樓最近的車位成了王一成的專屬車位,因為沒人比他去得更早,“王老師覺得時間應該更多用在事業上,浪費在堵車上,實在太可惜了。”

正是有妻子的支援,王一成才能多年義無反顧地服務基層。“王老師曾說過他很喜歡做基礎研究,但是既然社會需要他從事臨床,把更多的精力去服務基層,他願意做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我沒有理由不支持他。”

他是一個對事業、對家庭、對家人極度負責的人。這是他夫人對他的評價。“早些年的時候菜場味道很大,我不太喜歡那股味道,王老師總是讓我在菜場門口等他,不讓我進菜場;幾年前王老師父親生病住院,即便有陪護,他還是堅持每天自己去陪夜,有時候要去豬場出診,能趕回杭州的話再晚都要趕回來去醫院,疲勞了就在車裡躺一兩個小時,第二天依然按時去上班,整整持續了4個多月。” 而對待生活,王一成其實並不是同事、學生口中那個幾近刻板的人,“他是一個生活很精緻、很會享受生活的人。”王一成夫人給記者看了許多他在澳大利亞、美國學習期間的照片,不僅有他在實驗室工作的照片,還有很多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照片,從悉尼歌劇院到墨爾本動物園,有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高速公路,也有在街頭演奏的樂隊,而其中不少照片的背面有王一成親筆用英語記錄的時間、地點,優雅的斜體英文如同照片上的王一成一般。“當時幾乎每週都會收到王老師從國外寄來的照片。”

雖然夫妻倆因為工作的忙碌,晚餐幾乎雷打不動的都是一葷一素一湯,但每天的菜譜都是王一成提前制定好的,“王老師還做得一手好菜,三四個人的一桌子菜他只要20分鐘就能搞定。家裡並不是沒有好的襯衫,但他覺得穿的過於講究,豬農會覺得和他有距離感,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普通的衣著,生活雖然很簡單,但他一直很享受這樣的簡單,從不追名逐利,只做他覺得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直到生命的最後,王一成向妻子提出喪事一切從簡,骨灰當作肥料撒掉的要求,算是個人的最後一點貢獻,只是這次妻子“自私”了,希望自己百年之後王一成能夠陪在她身邊。

“王老師是一個好的不能再好的好人,他說他唯一對不起我的就是沒能陪我走到頭。”

王一成,恰如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他的事蹟材料上的批示:“多年如一日,心系百姓,忠於事業,一心為農,全身心服務于農民,獻身于他忠愛的畜牧獸醫業,作出了平凡而偉大的業績,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

編輯:甘玲 校對:胡藝 項明祥 鄭娜莉

在畜牧所讀研期間,王一成也沒有因為康磊以後要讀博而只讓他待在實驗室裡。“記得到課題組沒多久,王老師就帶著我和一位師兄去江山的天蓬豬場。”天蓬豬場路途遙遠,從杭州出發開車要4個小時,到了之後王一成立刻開始了工作。“一直到晚上回到酒店,我和師兄看到王老師還在工作,為豬場制定防疫方案,第二天又趕到另一個豬場然後返回杭州,回到杭州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王老師還要去實驗室整理帶回來的樣本。”康磊說,他甚至都不知道王一成什麼時候會累,工作在王一成那裡永遠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唯一我記得王老師比較嚴厲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我們都以為王老師回家了,就和課題組的其他同事在實驗室裡閒聊了幾句,大家嘻嘻哈哈聲音也比較大,結果突然發現王老師也在實驗室裡,看著我們,雖然他什麼都沒說。”事後,王一成把康磊叫去,告誡他實驗室是用來做科研的,人在實驗室裡就要以最嚴謹的態度,做科研沒有8小時工作制,否則是做不出什麼來的。這些話,康磊一直銘記於心。

每當康磊在課題中遇到困難,王一成總是會鼓勵他不要灰心,科學研究無論正負都是結果,沒有一次就能成功的。

5

不求名利,做有價值的事

追記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王一成

生活中的王一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悲傷之中王一成的夫人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在她那裡,之前所有對王一成的描述都得到了佐證,更讓記者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王一成。

“我和王老師是1985年認識的,我們都是溫嶺人。”她展示了30多年前他們的結婚照,那時的王一成看上去書生氣十足。“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就覺得我們倆的價值觀高度一致,他做事認真、負責,給人很靠譜的感覺,1987年我們結婚了。”

王一成夫人說,整個大學期間,王一成成績非常優異,幾乎門門課都是第一,“他總說生命最大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他這一生都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我和他工作都很忙,但都沒有因為對方工作忙有時候顧不上家裡而有過分歧、矛盾,只要覺得做的事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我們都會無條件支援對方。”家住杭州之江路的王一成每天6時30分出門,因為怕晚了會堵車,畜牧所離大樓最近的車位成了王一成的專屬車位,因為沒人比他去得更早,“王老師覺得時間應該更多用在事業上,浪費在堵車上,實在太可惜了。”

正是有妻子的支援,王一成才能多年義無反顧地服務基層。“王老師曾說過他很喜歡做基礎研究,但是既然社會需要他從事臨床,把更多的精力去服務基層,他願意做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我沒有理由不支持他。”

他是一個對事業、對家庭、對家人極度負責的人。這是他夫人對他的評價。“早些年的時候菜場味道很大,我不太喜歡那股味道,王老師總是讓我在菜場門口等他,不讓我進菜場;幾年前王老師父親生病住院,即便有陪護,他還是堅持每天自己去陪夜,有時候要去豬場出診,能趕回杭州的話再晚都要趕回來去醫院,疲勞了就在車裡躺一兩個小時,第二天依然按時去上班,整整持續了4個多月。” 而對待生活,王一成其實並不是同事、學生口中那個幾近刻板的人,“他是一個生活很精緻、很會享受生活的人。”王一成夫人給記者看了許多他在澳大利亞、美國學習期間的照片,不僅有他在實驗室工作的照片,還有很多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照片,從悉尼歌劇院到墨爾本動物園,有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高速公路,也有在街頭演奏的樂隊,而其中不少照片的背面有王一成親筆用英語記錄的時間、地點,優雅的斜體英文如同照片上的王一成一般。“當時幾乎每週都會收到王老師從國外寄來的照片。”

雖然夫妻倆因為工作的忙碌,晚餐幾乎雷打不動的都是一葷一素一湯,但每天的菜譜都是王一成提前制定好的,“王老師還做得一手好菜,三四個人的一桌子菜他只要20分鐘就能搞定。家裡並不是沒有好的襯衫,但他覺得穿的過於講究,豬農會覺得和他有距離感,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普通的衣著,生活雖然很簡單,但他一直很享受這樣的簡單,從不追名逐利,只做他覺得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直到生命的最後,王一成向妻子提出喪事一切從簡,骨灰當作肥料撒掉的要求,算是個人的最後一點貢獻,只是這次妻子“自私”了,希望自己百年之後王一成能夠陪在她身邊。

“王老師是一個好的不能再好的好人,他說他唯一對不起我的就是沒能陪我走到頭。”

王一成,恰如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他的事蹟材料上的批示:“多年如一日,心系百姓,忠於事業,一心為農,全身心服務于農民,獻身于他忠愛的畜牧獸醫業,作出了平凡而偉大的業績,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

編輯:甘玲 校對:胡藝 項明祥 鄭娜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