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社旗老家究竟是什麼味道?且讀一讀老鄉王娜的《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

王娜

我的老家在豫西南, 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鎮。 “依伏牛而襟漢水, 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 富物產而暢人和”說的就是社旗縣賒店古鎮。

賒店鎮有著悠久而特殊的歷史, 地理位置重要, 水陸交通極為發達。 作為九省通衢的水陸兩用碼頭商埠要鎮, 這裡彙聚了南來北往的客商, 也是古老的商業文化和美食匯萃的地方。

離開家鄉二十多年, 一直居住在鄭州, 眼看著這個城市高樓林立, 迅速發展成為交通發達的大都市, 可是, 每次朋友同事們聚會, 經常發愁的還是去哪兒吃什麼。

這樣的時候, 我就很自然地懷想起兒時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八十年代初, 那時我才七八歲, 逢年過節, 母親總要做豐盛的飯菜, 春節時燉肉過油蒸饃包餃子就是家家戶戶的必做功課。

從臘月二十五開始, 每家每戶都會飄出飯菜的濃香, 甚至是鄰居家剛出鍋的熱饅頭味兒, 都能在心頭繚繞好多年。

柴火燉肉煮雞、油炸丸子、蓮夾、魚塊, 一樣樣美食做好後, 就鋪展在廂房裡, 那時的寒冷天氣正好起到天然的保鮮作用。 從正月初一開始, 這些食物就會被搭配著其它蔬菜, 變成一道道美味佳餚。

快過中秋節時, 滿大街都是琳琅滿目的瓜果, 母親會提前兩天備好五六種水果, 再用平底鐵鍋炕出幾十張焦黃酥脆的芝麻餅,

專等中秋晚上祭祖拜月。

中秋夜, 等黃澄澄的月亮掛上天空, 母親就在院子裡的石桌上擺滿月餅、水果、點心等供品, 再燃上幾柱香, 插進那紅褐色的三腳香爐裡, 拜上幾拜, 然後, 大人們就在月光下悠閉自在地聊天喝茶品月餅。

這時的我卻心急火燎, 因為約好的小夥伴們都在巷子裡等著了。 左兜裝倆黃香蕉蘋果, 右口袋塞進一個火紅的開嘴大石榴, 手裡再抓幾張芝麻餅, 一群孩子們就在明晃晃的月光下, 一邊分享著美味一邊追逐嬉戲。

小時候我體質較弱, 經常鬧些小毛病, 每次發燒感冒都能享受一種特殊待遇——母親親手擀制的酸湯麵葉。 母親擀的面葉薄亮透明, 小磨香油醃的蔥花鹹香入味, 最後出鍋時撒幾棵門口菜畦裡剛薅的菠菜,

白亮如玉的面葉上浮著幾棵碧綠的菠菜, 再滴上一點陳醋, 熱乎乎吃下去好好睡一覺, 第二天感冒就好了一大半。

直到現在, 每次感覺身體不適的時候, 我不自覺地就會想念那碗酸湯麵葉。

同樣是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 很多人說起小時候的生活, 饑餓是大家最深刻的記憶。 而我卻完全沒有那樣的體驗, 也許跟父親上班有工資, 母親又經營小生意, 隨時有收入有些關係。

那時候, 白米白麵已經是家常便飯, 偶爾吃一頓雜糧, 比如玉米麵餅子或者手擀紅薯麵條, 會讓我覺得特別香甜。

尤其是母親做生意的那幾年, 家裡更是隔三差五買肉買雞, 肉是一定去街巷口趙三叔家的鹵肉, 雞是金大舅鋪子裡的燒雞。

每次買鹵肉母親都會跟人家交代給我一根肥肥的豬尾巴, 從粗的一頭慢慢吃到最尖細的尾巴梢, 也是一種格外的消遣。

燒雞就不用說了, 雞爪、翅尖都是我的專屬。 一邊津津有味地啃著金黃油亮的雞爪和翅尖, 一邊捧本《基督山伯爵》, 絕對是物質與精神食糧的雙豐收, 現在想想, 我的童年幸福指數比現在天天跑補習班的女兒高多了。

三十多年過去, 如今再回老家, 發現很多食物也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首先是那碗看起來稀湯寡水的胡辣湯, 簡直讓人百喝不厭。

一碗胡辣湯, 搭著金黃酥脆剛出爐的火燒或者鹹香鮮美的羊肉小籠包, 雖然沒有了兒時的木耳金針菜和大塊的麵筋牛肉, 但是, 微麻鹹香的口感依然挑逗著我的味蕾,

讓人喝了一碗還想喝第二碗。

孩子爸爸是個超級吃貨, 對賒店的胡辣湯愛不釋口, 有時, 為了早上趕回去喝一碗胡辣湯, 他竟然能五點爬起來, 從鄭州開車一口氣奔回家, 就為了去銅器街口喝上兩碗胡辣湯。

跟這樣一枚吃貨過日子, 想想也是醉了, 由此可見, 簞食瓢飲才是人生真味。

再說說燴羊肉, 應該是這些年才興盛起來的吃食。 把一年生的羔羊肉白水煮了, 然後配上翠綠的小白菜在羊骨湯裡稍微燴幾分鐘, 盛入大瓷盆裡時再潑上紅油辣椒, 吃起來口感鹹鮮微辣, 瘦肉筋道耐嚼, 肥的入口鮮香, 竟然讓我這不喜肉食的人也大開胃口百吃不厭。

每次回老家, 我們還一定要去王眼鏡鹵肉店稱上三五十塊錢的鹵豬頭肉或者護心肉, 當場剁碎了,澆一勺滾燙的鹵湯,然後直接夾進剛出爐的熱火燒裡,火燒外皮酥脆,裡面鹵肉鹹香,咬一口下去,濃郁的香味立刻充盈進口腔的深處,不注意的話,鹵肉金黃的油汁甚至會順著指縫流到手背上……

有深諳美食之道的資深吃貨,會立在原地趁熱食之。因為他知道,等十分鐘後到家,肉汁浸軟了燒餅,這味道就打了折扣。

每次回老家,我們都是大吃特吃,什麼減肥塑形這些天天叫嚷的緊箍咒,全成了浮雲。最可笑的是,每次返鄭之前,我們都要把後備箱塞得幾乎要冒出來。綠豆面,香油,粉條,鮮羊肉……有年冬天,甚至連大蔥都拉了兩捆回去分享給左鄰右舍。

因為我知道,老家的這種蔥纖細潔白,入口甘嫩,絲毫沒有其他地方大蔥的臭辣味道,可以佐菜炒食,更可以用香油細鹽陳醋涼拌了做小鹹菜,配著一碗濃稠的玉米糝粥,簡直就是最好的養生小食!

隨著年齡漸長,我對家鄉的感覺慢慢發生了變化。曾經為之不屑的鄉俗,如今也循規蹈矩地踐行;曾經看著貧窮破敗的小城,如今成了繁華旖旎的古鎮,讓人有了深深的牽念。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歲月易老,唯家鄉的味道和一抹鄉愁,與我相伴不棄不離,與光陰共綿長。

當場剁碎了,澆一勺滾燙的鹵湯,然後直接夾進剛出爐的熱火燒裡,火燒外皮酥脆,裡面鹵肉鹹香,咬一口下去,濃郁的香味立刻充盈進口腔的深處,不注意的話,鹵肉金黃的油汁甚至會順著指縫流到手背上……

有深諳美食之道的資深吃貨,會立在原地趁熱食之。因為他知道,等十分鐘後到家,肉汁浸軟了燒餅,這味道就打了折扣。

每次回老家,我們都是大吃特吃,什麼減肥塑形這些天天叫嚷的緊箍咒,全成了浮雲。最可笑的是,每次返鄭之前,我們都要把後備箱塞得幾乎要冒出來。綠豆面,香油,粉條,鮮羊肉……有年冬天,甚至連大蔥都拉了兩捆回去分享給左鄰右舍。

因為我知道,老家的這種蔥纖細潔白,入口甘嫩,絲毫沒有其他地方大蔥的臭辣味道,可以佐菜炒食,更可以用香油細鹽陳醋涼拌了做小鹹菜,配著一碗濃稠的玉米糝粥,簡直就是最好的養生小食!

隨著年齡漸長,我對家鄉的感覺慢慢發生了變化。曾經為之不屑的鄉俗,如今也循規蹈矩地踐行;曾經看著貧窮破敗的小城,如今成了繁華旖旎的古鎮,讓人有了深深的牽念。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歲月易老,唯家鄉的味道和一抹鄉愁,與我相伴不棄不離,與光陰共綿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