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玩收藏家教你辨別古董真偽

古玩收藏家葉榮基來說, 古玩更是童年回憶的一部分。

收藏古玩是一種生活愛好, 也是一種投資方式。 對於古玩收藏家葉榮基來說,

古玩更是童年回憶的一部分。 他每次拿出父親遺下的古玩欣賞, 心中都有股特殊的感情。 他「子承父業」收藏古玩, 沉醉于瓷器的精美製作, 享受著反覆鑒賞、分辨年代、估算價值的樂趣, 更希望可以透過古玩窺視古人的生活形態、知悉歷史, 他更會借出珍藏供學界舉辦文物展, 期望將古玩風氣推廣開去, 並增進學生對華夏文化的認識。 文:曾美玲圖:崔俊良

葉榮基本業從事物業、證券、期貨投資。 記者造訪他位於觀塘海濱道的辦公室, 門口看似低調, 進入辦公室才發現佈置內有乾坤。 俗稱「盤房」、專門處理下單買賣的辦公室, 擺放了7部電腦、16部顯示幕, 內裡有多位員工, 有的專門處理文檔, 有的專看期貨、股票即時走勢圖,

氣氛讓記者有如置身股票戰場。 不過, 記者環繞四周認真一看, 其中一面牆掛有水墨畫, 玻璃櫃內放有精美陶瓷, 會議室亦掛滿瓷板畫。 這間理應被資料、圖表充斥的辦公室, 經過主人精心佈置, 變得像個藝術品展覽廳, 看久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燭線圖、線形圖, 轉個身就可以欣賞這些擺件, 放鬆心情。

葉榮基表示, 辦公室擺放的只是現代瓷器、現代畫作, 他的「私貨」收藏, 是一些過百年歷史的古玩。 說起迷上古玩收藏的緣起, 葉榮基坦言是受父親影響。 葉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收藏古玩, 搜集回來的清朝民窯瓷器, 大方放在家中使用, 如古玩花瓶, 用來擺插真花。 回憶童年, 葉榮基腦海中的畫面, 少不了父親收藏的各式古玩,

「這些藏品在我小時候就已經遍佈家中」, 他就是在擺滿古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耳濡目染下, 自然對古玩產生興趣。

「子承父業」收藏古玩

葉榮基現有約50件古玩, 其中六至七成都是父親生前購置的。 知道記者來訪, 葉榮基預先把部分藏品拿出來, 這當中既有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購入的第一件藏品1931年出廠的徠卡(Le-ica)相機, 也有明朝的朝板、清朝嘉慶年間的蟋蟀罐、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器等。 父親在世時, 葉榮基對古玩並不感興趣。 「小朋友貪新鮮, 對舊的東西不會有興趣。 」但是, 兩父子在一起時, 他從父親口中聽到不少古玩的軼事。 「有一個花樽木座, 爸爸說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托人在內地買的, 其實並不是違禁品或稀有品, 但當時內地未實行改革開放,

運木座來香港要掩人耳目, 所以就刷上紅色的油漆, 當作是粗糙的東西出口。 」

2007年父親離世後, 葉榮基眼見家中留下眾多父親的珍藏, 漸漸起了想要瞭解古董的念頭, 「爸爸以往經常說這些是好東西!我就好奇它們到底有什麼特別, 於是便開始研究起來, 誰知開始了, 就越覺得好玩, 現在已停不下來。 」2010年, 葉榮基參加了公開大學一個課程, 學習如何鑒賞瓷器、分辨真假。 課程結束後, 班上同學自行組團前往歐洲, 流連於英國、法國、瑞士的博物館, 葉榮基至今想起仍很激動, 「連續看了10多天, 看的全都是精品, 回來後覺得自己辨別瓷器的功力提升了。 如果你現在拿一件古玩來, 我能立即辨別它是否『開門』。

」「開門」是收藏界術語, 若某件物品是真古董, 則表示它是「開門」。 葉榮基解釋, 行外人參觀博物館, 多會關注館藏品的文字介紹, 但是他們這班上完堂的「好奇學生」, 就會運用老師所教的知識, 仔細研究每一件古董瓷器, 「希望把實物的特點印入腦海, 以後不會買到假貨。 」

葉氏其中一件珍貴藏品, 是清初康熙年間的「黃地綠龍鳳紋壽字碗」, 那是他約10年前買的, 亦是他自己購入的首件瓷器古董。 葉榮基以它為例, 向記者「教路」:「要辨別這件瓷器的真偽, 需觀察色澤, 黃色不那麼鮮豔, 也不均勻, 有深有淺, 是康熙年間黃釉瓷的特色, 否則可能是新瓷或仿冒。 」葉榮基收藏古物是興趣使然, 但職業習慣令他也關注古玩市場的價格。 他透露, 參加拍賣是覓得古董的其中一個途徑, 他也會參考成交價來估算自己古董的價值,「這也是一種樂趣」。

葉榮基藏品之青花緾枝花卉紋鋪首耳壺。

 看走眼買了「不到代」古董

收藏古董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從拍賣中競投珍品,買家需要支付一筆傭金予拍賣行,比例或高達25%,但相對毋須擔心拍品的真偽。此外,也可循私人途徑洽購,這個就很考個人眼光了,因為必須由買家自己驗明古玩真偽。葉榮基說,自己也曾看走眼。他憶述,幾年前曾買入一個據稱是宋代的香爐,但有收藏界好友看後提醒他「這東西不對勁」,幾番掙扎下,他終決定為這件瓷器做一回「熱釋光鑒定」,那是一種絕對斷代方法,一件陶瓷在它被燒成之日起,會不斷吸收和累積外界的輻射能量,通過測量陶瓷內累積的輻射能量,便能確定燒成時間的長短,達到斷代的目的。做「熱釋光鑒定」需要從瓷器中鑽取樣品,對瓷器會有少量的損傷,香爐底部一小塊三角形狀的缺失,就是因當初被截去做鑒定而致。葉榮基續稱,鑒定結果顯示,那件香爐的燒制時間約在500年前,大概是明朝期間,他自我安慰地說:「這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雖然香爐非出自宋代,但至少有500年歷史,都是一件真古董,所以,我就沒有向賣家追究了。」他也曾試過懷疑一個據稱是宋朝的女士用粉盒之真偽,遂將之拿去鑒定,結果顯示燒制時間距今少於100年,最終把貨退回,可見其辨別古董的眼光已屆爐火純青了。

閑來做善事開講座

葉榮基從事股票交易行業,亦涉獵古玩買賣,難免會令人認為他是個勢利現實之徒。

但實情是,他除擔任「昔珍薈舍」副主席,亦是鐘聲慈善社副社長,鎔暇時會做義工,到老人院探訪,亦會免費為長者主持歷史文物常識講座。「自己有餘力,好應該幫助別人。做善事,可以增廣見聞,也可以瞭解慈善團體的運作。」

為進一步支持及推動古玩風氣,「昔珍薈舍」將會作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籌畫的「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故宮博物院2017香港研討會」之支持及贊助機構,活動將在今年11月24至26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舉行,屆時將集中探討有關紡織品的修護、藝術及歷史等方面的議題。

從古玩重溫古人生活

古人一般以生活事物作為創作瓷器的題材,因此,現代人通過研究古玩,可以窺視古人的生活狀況。葉榮基收藏了一個清朝乾隆年間的「青花纏枝花卉紋鋪首耳壺」,瓶身畫有蕉葉、蓮花、海水紋等,他認為從中可以看出古今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可能古人自家後院就種著蓮花,距離家中15分鐘步程就有大片蕉葉林。」現今世代居住環境狹窄,香港人除非家住新界村屋,否則,很難在市區住宅中找到「後院」。

成立昔珍薈舍辦文物展另外,古玩還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不知歷史,會令人迷失方向,學校有責任教育學生認識中國歷史。」2014年,葉榮基與當年在公開大學瓷器鑒賞班上的收藏家好友成立了非牟利團體「昔珍薈舍」,會員無私借出各自的藏品,與本港中學合作舉辦文物展,輔以講座、學術會議等,增進青年學子對華夏文化的認識,啟迪社會大眾欣賞中國歷史文物,以保育及推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至今,「昔珍薈舍」已與四所不同中學合辦文物展,展出的文物由最初的二、三十件,增至近百件。

擔任副主席的葉榮基說,過去的展覽反應都很好,大受師生歡迎。「我們會提供一張光碟給學校老師,裡面描述了各件藏品值得介紹的內容,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自行重新演繹,以合適的方法介紹給參觀者。」他透露,「昔珍薈舍」正與多間中學商討明年的展覽計畫,希望在未涉足過的例如港島區舉辦,讓更多學生得益。葉榮基希望「昔珍薈舍」未來可以有機會與政府合作舉辦展覽,他認為,透過展出古董、文物,有助公眾加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當局可以舉辦鴉片戰爭教育及文物展,展出相關的歷史文物,讓公眾知道為什麼會有『七一回歸』。」香港商報

他也會參考成交價來估算自己古董的價值,「這也是一種樂趣」。

葉榮基藏品之青花緾枝花卉紋鋪首耳壺。

 看走眼買了「不到代」古董

收藏古董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從拍賣中競投珍品,買家需要支付一筆傭金予拍賣行,比例或高達25%,但相對毋須擔心拍品的真偽。此外,也可循私人途徑洽購,這個就很考個人眼光了,因為必須由買家自己驗明古玩真偽。葉榮基說,自己也曾看走眼。他憶述,幾年前曾買入一個據稱是宋代的香爐,但有收藏界好友看後提醒他「這東西不對勁」,幾番掙扎下,他終決定為這件瓷器做一回「熱釋光鑒定」,那是一種絕對斷代方法,一件陶瓷在它被燒成之日起,會不斷吸收和累積外界的輻射能量,通過測量陶瓷內累積的輻射能量,便能確定燒成時間的長短,達到斷代的目的。做「熱釋光鑒定」需要從瓷器中鑽取樣品,對瓷器會有少量的損傷,香爐底部一小塊三角形狀的缺失,就是因當初被截去做鑒定而致。葉榮基續稱,鑒定結果顯示,那件香爐的燒制時間約在500年前,大概是明朝期間,他自我安慰地說:「這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雖然香爐非出自宋代,但至少有500年歷史,都是一件真古董,所以,我就沒有向賣家追究了。」他也曾試過懷疑一個據稱是宋朝的女士用粉盒之真偽,遂將之拿去鑒定,結果顯示燒制時間距今少於100年,最終把貨退回,可見其辨別古董的眼光已屆爐火純青了。

閑來做善事開講座

葉榮基從事股票交易行業,亦涉獵古玩買賣,難免會令人認為他是個勢利現實之徒。

但實情是,他除擔任「昔珍薈舍」副主席,亦是鐘聲慈善社副社長,鎔暇時會做義工,到老人院探訪,亦會免費為長者主持歷史文物常識講座。「自己有餘力,好應該幫助別人。做善事,可以增廣見聞,也可以瞭解慈善團體的運作。」

為進一步支持及推動古玩風氣,「昔珍薈舍」將會作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籌畫的「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故宮博物院2017香港研討會」之支持及贊助機構,活動將在今年11月24至26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舉行,屆時將集中探討有關紡織品的修護、藝術及歷史等方面的議題。

從古玩重溫古人生活

古人一般以生活事物作為創作瓷器的題材,因此,現代人通過研究古玩,可以窺視古人的生活狀況。葉榮基收藏了一個清朝乾隆年間的「青花纏枝花卉紋鋪首耳壺」,瓶身畫有蕉葉、蓮花、海水紋等,他認為從中可以看出古今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可能古人自家後院就種著蓮花,距離家中15分鐘步程就有大片蕉葉林。」現今世代居住環境狹窄,香港人除非家住新界村屋,否則,很難在市區住宅中找到「後院」。

成立昔珍薈舍辦文物展另外,古玩還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不知歷史,會令人迷失方向,學校有責任教育學生認識中國歷史。」2014年,葉榮基與當年在公開大學瓷器鑒賞班上的收藏家好友成立了非牟利團體「昔珍薈舍」,會員無私借出各自的藏品,與本港中學合作舉辦文物展,輔以講座、學術會議等,增進青年學子對華夏文化的認識,啟迪社會大眾欣賞中國歷史文物,以保育及推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至今,「昔珍薈舍」已與四所不同中學合辦文物展,展出的文物由最初的二、三十件,增至近百件。

擔任副主席的葉榮基說,過去的展覽反應都很好,大受師生歡迎。「我們會提供一張光碟給學校老師,裡面描述了各件藏品值得介紹的內容,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自行重新演繹,以合適的方法介紹給參觀者。」他透露,「昔珍薈舍」正與多間中學商討明年的展覽計畫,希望在未涉足過的例如港島區舉辦,讓更多學生得益。葉榮基希望「昔珍薈舍」未來可以有機會與政府合作舉辦展覽,他認為,透過展出古董、文物,有助公眾加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當局可以舉辦鴉片戰爭教育及文物展,展出相關的歷史文物,讓公眾知道為什麼會有『七一回歸』。」香港商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