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縣城到哈佛大學

可能我們都有一個名校情結, 總是對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子充滿了好奇, 更不要說世界名校哈佛大學了。 前幾年, 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被多少望子成龍的家長奉為培養孩子的圭臬。 我也常常被人問及這個問題:你是如何走進哈佛大學的?這樣的問題, 真的很難回答, 可能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或許是自己的努力, 或許是導師的推薦, 或許是因為運氣, 或許兼而有之。

我生長在江西九江的一個小縣城,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從來沒上過大學, 更談不上精心設計和規劃兒子的未來。 因為爸爸修理家用電器,

所以從小家裡就有各式各樣從電視上拆下來的小玩意兒, 還有我爸用的各種工具, 如鑷子之類的東西, 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用吸鐵石吸著一堆迴紋針玩。 父母因為工作忙的緣故, 對我沒什麼很高的要求, 唯一要求是做個好人, 不要調皮搗蛋在外闖禍。 小時候的我不算調皮, 但絕對不讓人省心。 有一次不小心, 在玩父親的電烙鐵時, 還把自己的手灼傷了, 至今還留有疤痕。 還有幾次, 我蹲在家裡陽臺上看螞蟻搬家, 還專門捉了幾隻帶回家來, 結果被我媽知道了,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2003年高考, 因為志願填得不好, 我沒能進我想讀的大學。 我在我們小縣城成績也算不錯, 周圍的人包括老師和鄰居都覺得我應該去一個不錯的大學, 但是事與願違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 我媽當時特別希望我能去一個差不多的大學就好了, 但是我覺得我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 也沒有實現自己當初的理想, 於是不顧家人的勸說, 決定複讀一年, 來年再考。 2004年, 我終於考上心儀的北京大學。

高中的老師曾告訴我, 過了高考這一關, 到大學就輕鬆了, 可以長長地舒口氣了。

可是到了北大, 我才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做“井底之蛙”。 2004的北大物理學院200多個新生中, 有將近一半是保送的。 保送生, 幾乎都是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二等獎獲得者。 剩下的高考生中, 還有很多人參加過各式各樣的競賽, 獎牌拿了一大堆。 而我作為一個高考生, 什麼獎牌也沒有, 在這些學霸面前, 簡直是“雞立鶴群”, 常常自慚形穢。 一下子從小縣城的佼佼者成為物理學院的墊底者, 巨大的落差讓我當時的心情非常沮喪。 這預示著日後的學習會“壓力山大”。 說實在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 除了笨鳥先飛, 更加努力, 多花時間, 也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了。

所以今天我要感謝這種壓力, 正是因為有壓力, 才激發出我更多的學習動力。 大學一年級, 是本科學習最累的一年, 因為很多重頭課都安排在這一年。 繁重的課程對那些牛人同學來說, 也許不算什麼, 因為很多內容他們在參加奧賽的過程中就已經學過了,

老師講的內容他們都懂, 課後幾乎不花多少時間就可以輕輕鬆松把作業完成了。 而這些東西對我來說, 都不簡單, 老師講的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消化吸收。 和同學們相比, 有段時間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很笨, 是不是不適合上大學做學問?所幸有周圍的老師、同學不斷地鼓勵我。 自己越發明白, 擔心是沒有用的, 業精於勤荒於嬉, 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刻苦努力才能趕上去。

大學的學習生活和高中完全不同, 大學宣導自主學習, 而高中時期, 學生接受更多的是填鴨式教育, 魔鬼式的題海訓練。 我在大學上的第一節課, 老師就清楚地給我們講了一個道理:“本科四年, 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 而不是學習的內容”。

學習方法可能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善於廣聞博記,有的人喜好深究,每個人都會不一樣。我在學習中的體會是,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要發揮學習的最大效用,就要學會取捨,自主建立你所感興趣的學習主幹,圍繞主幹去選擇吸收你需要的知識,慢慢開枝散葉,觸類旁通,組織起你的知識王國。這樣才能把你的知識串聯起來。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然後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了。於是,每天除了上課,我幾乎都會出來自習,直到教室熄燈才回去。有時回到宿舍感覺意猶未盡,心中仍有些問題未得到解答,我就會借助走廊的燈光或者宿舍的應急燈繼續學習,直到把疑問搞懂為止。

本科四年,我都是在這種被同學稱之為“自虐”的狀態中度過的。北大同學間常用“出國的人過著狗一樣的生活,保研的人過著豬一樣的生活”來調侃大學四年級的生活。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四時,準備出國留學的同學,得像狗一樣去尋覓各種推薦和資訊;而保研的人,未來幾年的人生已塵埃落定,可以像豬一樣高枕無憂過安逸的生活了。在大四的時候,我已確定被保研,按理可以過得輕鬆逍遙自在,可我仍然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不僅選了北大數學學院的實變函數、泛函分析和測度論,爭取到給經濟中心雷曉燕老師和趙耀輝老師做研究助理的工作,還要寫畢業論文,忙得不亦樂乎。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也很享受這種學習的樂趣。高級經濟學課程基本上都充斥著各種理論和公式,需要大把的時間去理解掌握,雖然我本科學的是物理,但我始終覺得自己的數學基礎還是不夠扎實。我那時已在一些老師的指導下,閱讀美國的一些經濟學雜誌,如《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a)等,裡面很多“顯而易見”的詞語對我來說相當生疏,這讓我很受刺激,我迫切地需要認識它們,搞懂它們。

整個大四我把自己累得夠嗆。後來我回過頭去看,這種“自虐”還是很值得的。我的數理功底在大四這一年提升了不少,而做研究助理的經歷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實證分析,什麼是資料處理,什麼是經濟學的“故事”,這些準備為我研究生階段經濟理論的學習掃清了障礙,以後的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

中國有句俗語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收穫總是和付出成正比。因為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扎實的數理功底,在研究生時期,那些複雜的高級經濟學課程對我來說已不構成很大的壓力,在學習之餘可以勻出不少時間,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自主思考一些現實中的經濟問題。

我的碩士畢業論文是我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的。這是一個關於老年人身高縮減的課題。我研究這個問題的起因是我每年難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會發現我奶奶或多或少看上去比原來矮了。通過搜查一些醫學文獻,我瞭解到人到老年的確存在身高縮減問題,這個現象和老年人的骨質疏鬆有關。而我對經濟學文獻的瞭解是,很多經濟學的研究者拿測量身高作為童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的營養和健康指標。但是如果老年人的身高縮減得比較厲害的話,直接採用老年人身高作為早期的營養和健康指標顯然是不對的。在老師的支持下,我開始了這項研究。這篇論文在我研究生導師和美國教授的指導下,最終被某知名經濟學期刊採用了,在2013年發表出來。這篇論文也是我後來申請出國留學用的研究樣稿。也許正是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經濟理論研究素養,打動了哈佛大學的教授,北大研究生畢業後我得以全獎進入哈佛大學深造。

人生路上,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平時點點滴滴的付出與努力,你留下的一個個深深淺淺的腳印,有一天會串聯起來,構成你人生的重要一環。

書名:我在哈佛上大學

作者:石榴花,劉鵬飛 主編;林蕾,楊朦等 著

出 版 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定價:¥36.00

而不是學習的內容”。

學習方法可能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善於廣聞博記,有的人喜好深究,每個人都會不一樣。我在學習中的體會是,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要發揮學習的最大效用,就要學會取捨,自主建立你所感興趣的學習主幹,圍繞主幹去選擇吸收你需要的知識,慢慢開枝散葉,觸類旁通,組織起你的知識王國。這樣才能把你的知識串聯起來。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然後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了。於是,每天除了上課,我幾乎都會出來自習,直到教室熄燈才回去。有時回到宿舍感覺意猶未盡,心中仍有些問題未得到解答,我就會借助走廊的燈光或者宿舍的應急燈繼續學習,直到把疑問搞懂為止。

本科四年,我都是在這種被同學稱之為“自虐”的狀態中度過的。北大同學間常用“出國的人過著狗一樣的生活,保研的人過著豬一樣的生活”來調侃大學四年級的生活。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四時,準備出國留學的同學,得像狗一樣去尋覓各種推薦和資訊;而保研的人,未來幾年的人生已塵埃落定,可以像豬一樣高枕無憂過安逸的生活了。在大四的時候,我已確定被保研,按理可以過得輕鬆逍遙自在,可我仍然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不僅選了北大數學學院的實變函數、泛函分析和測度論,爭取到給經濟中心雷曉燕老師和趙耀輝老師做研究助理的工作,還要寫畢業論文,忙得不亦樂乎。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也很享受這種學習的樂趣。高級經濟學課程基本上都充斥著各種理論和公式,需要大把的時間去理解掌握,雖然我本科學的是物理,但我始終覺得自己的數學基礎還是不夠扎實。我那時已在一些老師的指導下,閱讀美國的一些經濟學雜誌,如《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a)等,裡面很多“顯而易見”的詞語對我來說相當生疏,這讓我很受刺激,我迫切地需要認識它們,搞懂它們。

整個大四我把自己累得夠嗆。後來我回過頭去看,這種“自虐”還是很值得的。我的數理功底在大四這一年提升了不少,而做研究助理的經歷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實證分析,什麼是資料處理,什麼是經濟學的“故事”,這些準備為我研究生階段經濟理論的學習掃清了障礙,以後的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

中國有句俗語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收穫總是和付出成正比。因為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扎實的數理功底,在研究生時期,那些複雜的高級經濟學課程對我來說已不構成很大的壓力,在學習之餘可以勻出不少時間,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自主思考一些現實中的經濟問題。

我的碩士畢業論文是我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的。這是一個關於老年人身高縮減的課題。我研究這個問題的起因是我每年難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會發現我奶奶或多或少看上去比原來矮了。通過搜查一些醫學文獻,我瞭解到人到老年的確存在身高縮減問題,這個現象和老年人的骨質疏鬆有關。而我對經濟學文獻的瞭解是,很多經濟學的研究者拿測量身高作為童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的營養和健康指標。但是如果老年人的身高縮減得比較厲害的話,直接採用老年人身高作為早期的營養和健康指標顯然是不對的。在老師的支持下,我開始了這項研究。這篇論文在我研究生導師和美國教授的指導下,最終被某知名經濟學期刊採用了,在2013年發表出來。這篇論文也是我後來申請出國留學用的研究樣稿。也許正是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經濟理論研究素養,打動了哈佛大學的教授,北大研究生畢業後我得以全獎進入哈佛大學深造。

人生路上,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平時點點滴滴的付出與努力,你留下的一個個深深淺淺的腳印,有一天會串聯起來,構成你人生的重要一環。

書名:我在哈佛上大學

作者:石榴花,劉鵬飛 主編;林蕾,楊朦等 著

出 版 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定價:¥36.0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