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就醫實在是太痛苦了!但“共用醫院”是藥方嗎?

關注 盛景商業評論 思考快人一步

來源 | 盛景商業評論 ID:sjwl360

作者 | 王悅 編輯 | sunny

每一位創業者,

心中都有過要“改變世界”的夢想。

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就是找到足夠大眾的“大眾痛點”來提供解決方案, 只要能做到找准痛點+提供解決方案, 做到這兩點, 其它的一切都好解決。

感覺摩拳擦掌?

身為大眾許多年,

對於大眾感受痛苦的點,

最有發言權了, 是不是?

譬如, 房價、醫療、教育、婚戀...

等等, 痛是夠痛了, 但解決方案呢?

是不是感覺每一個都難以下手,

無能為力呢?

不單單是你, 這幾個沼澤一般的領域, 無數創業者前赴後繼, 至今也沒有交出讓人滿意的成績單來。 這兩天, “共用醫院”的報導出來, 頗熱鬧了幾天, 我們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讓人痛的欲罷不能的醫療領域, 在做什麼“向前一步”的良好探索呢?它會帶領我們去到更好的未來嗎?

網路上披露的共用醫院內部圖, 是不是比起現在的醫院來說, 要讓人放鬆多了?

近日, 浙江省衛計委批復同意了杭州江幹全程國際 Medical Mall 的醫療資源分享模式, 允許杭州全程健康醫療門診部為入駐全程國際 Medical Mall 的其他醫療機構提供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醫技科室及藥房、手術室等共用服務。

今年 6 月份, 隸屬邵逸夫醫院的國內首家醫療商場 Medical Mall 閃亮登場, 落戶江幹區的杭州大廈 501 城市生活廣場 9-22 層。

媒體向我們描述的場景是:“杭州大廈 501 的地下 1 層至 5 層為購物區, Medical Mall 將購物與醫療有機結合起來, 在這種新模式下, 消費者可先逛逛購物商場, 再到樓上進行醫療服務消費,

有效避免了傳統醫院過於沉悶的焦慮與恐懼。 同時, 借助購物商場的人流, Medical Mall 也保證了患者的流量。 ”

嗯, 怎麼說呢, 這聽起來很因吹斯汀。 畢竟正常的人一聽到去醫院就想皺眉頭, 而去逛街則會讓 99% 的妹子都喜笑顏開, 逛著逛著, 小姐妹們就能像做美甲一樣逛到了醫院, 然後體驗一下超級共用醫院的便捷舒適好服務。

好吧, 我們再來嚴肅的分析一下這件事。

據稱, 江幹區衛計局經調研發現, 所有醫療機構都面臨著許多共性問題——如面積不夠、人員不足、醫療設備缺乏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江幹區衛計局汲取國際上 Medical Mall 有關的管理經驗, 向杭州市衛計委提出《關於設置全程國際 Medical Mall 試點的請示》, 經浙江省衛計委批復同意, Medical Mall 內設的醫技科室、藥房、手術室等醫療設施及服務, 可供為後續入駐醫療機構共用, 入駐醫療機構相應科室設置不做硬性要求。

也就是說, 醫療診所可以“拎包入駐”, 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等醫技科室及藥房、手術室等統統可以採取共用模式, 無需重金投入。

場地共用,醫療人員流水線作業,這樣解釋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目前醫療資源的緊缺,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優質醫生的缺乏?還是場地和設備的缺乏?從患者和掛號黃牛經久不息的鬥爭來看,醫生的匱乏明顯比場地嚴重多了,所以共用醫院解決了場地和設備問題,但最重要的醫師資源,卻沒有被提及。在“多點執業”還未進入嘗試階段的今天,說共用醫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實在是有一點過於樂觀了。

而報導中重點宣揚的改進點——“消費者完全可以先逛逛購物商場,再到樓上進行醫療服務消費,免除了平常那種上醫院的那種陰沉沉的焦慮和恐懼感。”不知道描述者是否能夠體會,之所以去醫院會有陰沉沉的焦慮和恐懼感,並不是因為醫院的客觀環境讓人壓抑,而是因為對本身疾病的擔心,對難以掛上號的焦慮,以及對可能發生的治療的懼怕心。這一點,恐怕逛商場也是無法緩解的。當你身有不適希望前往醫院治療時,會先逛五層購物中心來緩解焦慮,還是希望直接見到醫生尋求幫助呢?

而另一點被宣揚的針對醫療診所的優點是——據報導,今後類似的共用醫院,一般都會選在交通發達的商圈,確保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以及患者的流量。“選在商圈以確保患者的流量”,這個邏輯實在讓小編頭上十個黑人問號,試問哪一位高高興興來逛 shopping mall 的消費者,會變成來到共用醫院的流量?準備入駐的診所,真的確定,樓下購物中心熙熙攘攘的人群,會變成光顧你們的流量嗎?

還有一點是,誰來為引入的診所的正規性負責?

我還沒有被淹沒的記憶是,當青年魏則西去世時,除了百度被聲討以外,遍佈全國的,外包出去的,提供劣質醫療服務的“莆田系”醫院很被討伐了一陣,只是後面缺乏回音了。這個空間提供場地,入駐的醫療診所只需“拎包入住”,那誰來保證每一位醫療人員的合規?

我們再來看看騰訊投資的“企鵝醫生”:

據稱已率先在北京、成都、深圳三座一線城市落地,並自建企鵝診所,成都診所已經試運營1個月,北京場所也即將籌備完成。

媒體羅列出來的好處有:

2、採用線上問診,線下治療的模式,這樣極大的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如上,患者希望得到的是更全面更準確的診斷服務,核心不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如果患者有需求,企鵝醫生會提供上門的護理、醫療、康復服務。——這個倒是極好的,值得點贊,尤其適合不方便出門的患者。

4、自助就醫不是夢。據透露,未來將可自助化的檢驗、檢測項目做成像共用單車一樣的共用方式,把它放在用戶快速觸碰到的地方。目前首先推出的是共用尿檢儀,可以提供三種尿液檢測試紙,包括尿常規、早孕檢測、排卵檢測。

這意味著,這些普通並且隱私的監測,我們不用再去醫院排隊掛號,商場、寫字樓都有共用檢測儀——這一類輕檢測倒確實適合這樣操作,的確也是一大進步。

所以綜上分析,“共用醫院”需要經營者強有力的管理和甄別,引入具備正規診療能力的醫師和診所加入,避免民間不正規醫療混入;以及,它其實只適合一些與醫療相關的輕診療服務。例如,牙齒美容及治療、耳鼻喉科、視力矯正、醫療美容、羽量級項目檢測(尿常規、早孕檢測、排卵檢測)等,不需要大型醫療設備介入,不需要住院治療的輕型專案。如果涉及到需要做CT、X光等檢測專案,如果沒有相應的可診治的醫生加入,患者如果變成了自助拍片,再前往醫院請醫生會診,則治療途徑多加一層。而多點執業目前的不普及,決定了能夠診斷重大疾病的醫生會一直稀缺,並將牢牢的固定在各級醫院裡。

所以,綜合來看,“共用醫院”只是看起來很美。但仍有積極的意義:將綜合醫院內包含的較羽量級的診斷分化出來,的確能夠給綜合醫院減少部分流量壓力。如果管理得當,說不定在未來,羽量級的診斷,如感冒發燒流鼻涕、美容美白看牙齒都可以前往共用醫院進行,而較為嚴重的,需要大型診斷治療的重疾病,則在綜合醫院進行。

但真要改善國內目前勢同水火的醫療現狀,還需要更深層次,更多社會力量的介入,才能做到。我們繼續期待吧~我想當前我們容易做到的,則是醫護人員對於病人,多一分耐心,而患者及家人,對醫護人員更多尊重。監管部門給予合理的監管、對於醫療糾紛處置合理,責任分明。這其中需要厘清和向前一步的,更多是在規則制定與維護,共用醫院的提供場地和技術工具,只是改善了一小步。

無需重金投入。

場地共用,醫療人員流水線作業,這樣解釋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目前醫療資源的緊缺,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優質醫生的缺乏?還是場地和設備的缺乏?從患者和掛號黃牛經久不息的鬥爭來看,醫生的匱乏明顯比場地嚴重多了,所以共用醫院解決了場地和設備問題,但最重要的醫師資源,卻沒有被提及。在“多點執業”還未進入嘗試階段的今天,說共用醫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實在是有一點過於樂觀了。

而報導中重點宣揚的改進點——“消費者完全可以先逛逛購物商場,再到樓上進行醫療服務消費,免除了平常那種上醫院的那種陰沉沉的焦慮和恐懼感。”不知道描述者是否能夠體會,之所以去醫院會有陰沉沉的焦慮和恐懼感,並不是因為醫院的客觀環境讓人壓抑,而是因為對本身疾病的擔心,對難以掛上號的焦慮,以及對可能發生的治療的懼怕心。這一點,恐怕逛商場也是無法緩解的。當你身有不適希望前往醫院治療時,會先逛五層購物中心來緩解焦慮,還是希望直接見到醫生尋求幫助呢?

而另一點被宣揚的針對醫療診所的優點是——據報導,今後類似的共用醫院,一般都會選在交通發達的商圈,確保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以及患者的流量。“選在商圈以確保患者的流量”,這個邏輯實在讓小編頭上十個黑人問號,試問哪一位高高興興來逛 shopping mall 的消費者,會變成來到共用醫院的流量?準備入駐的診所,真的確定,樓下購物中心熙熙攘攘的人群,會變成光顧你們的流量嗎?

還有一點是,誰來為引入的診所的正規性負責?

我還沒有被淹沒的記憶是,當青年魏則西去世時,除了百度被聲討以外,遍佈全國的,外包出去的,提供劣質醫療服務的“莆田系”醫院很被討伐了一陣,只是後面缺乏回音了。這個空間提供場地,入駐的醫療診所只需“拎包入住”,那誰來保證每一位醫療人員的合規?

我們再來看看騰訊投資的“企鵝醫生”:

據稱已率先在北京、成都、深圳三座一線城市落地,並自建企鵝診所,成都診所已經試運營1個月,北京場所也即將籌備完成。

媒體羅列出來的好處有:

2、採用線上問診,線下治療的模式,這樣極大的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如上,患者希望得到的是更全面更準確的診斷服務,核心不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如果患者有需求,企鵝醫生會提供上門的護理、醫療、康復服務。——這個倒是極好的,值得點贊,尤其適合不方便出門的患者。

4、自助就醫不是夢。據透露,未來將可自助化的檢驗、檢測項目做成像共用單車一樣的共用方式,把它放在用戶快速觸碰到的地方。目前首先推出的是共用尿檢儀,可以提供三種尿液檢測試紙,包括尿常規、早孕檢測、排卵檢測。

這意味著,這些普通並且隱私的監測,我們不用再去醫院排隊掛號,商場、寫字樓都有共用檢測儀——這一類輕檢測倒確實適合這樣操作,的確也是一大進步。

所以綜上分析,“共用醫院”需要經營者強有力的管理和甄別,引入具備正規診療能力的醫師和診所加入,避免民間不正規醫療混入;以及,它其實只適合一些與醫療相關的輕診療服務。例如,牙齒美容及治療、耳鼻喉科、視力矯正、醫療美容、羽量級項目檢測(尿常規、早孕檢測、排卵檢測)等,不需要大型醫療設備介入,不需要住院治療的輕型專案。如果涉及到需要做CT、X光等檢測專案,如果沒有相應的可診治的醫生加入,患者如果變成了自助拍片,再前往醫院請醫生會診,則治療途徑多加一層。而多點執業目前的不普及,決定了能夠診斷重大疾病的醫生會一直稀缺,並將牢牢的固定在各級醫院裡。

所以,綜合來看,“共用醫院”只是看起來很美。但仍有積極的意義:將綜合醫院內包含的較羽量級的診斷分化出來,的確能夠給綜合醫院減少部分流量壓力。如果管理得當,說不定在未來,羽量級的診斷,如感冒發燒流鼻涕、美容美白看牙齒都可以前往共用醫院進行,而較為嚴重的,需要大型診斷治療的重疾病,則在綜合醫院進行。

但真要改善國內目前勢同水火的醫療現狀,還需要更深層次,更多社會力量的介入,才能做到。我們繼續期待吧~我想當前我們容易做到的,則是醫護人員對於病人,多一分耐心,而患者及家人,對醫護人員更多尊重。監管部門給予合理的監管、對於醫療糾紛處置合理,責任分明。這其中需要厘清和向前一步的,更多是在規則制定與維護,共用醫院的提供場地和技術工具,只是改善了一小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