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甘肅省最東端的縣,因避諱雍正皇帝而改名,人口近25萬

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 省會蘭州, 得名于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結合而成, 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包括86個縣(市、區), 常住人口2609.95萬人(2016年)。

正寧縣, 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 位於甘肅省東北部、子午嶺西麓, 東與陝西省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 南與陝西省旬邑縣, 西南與陝西省彬縣相鄰, 西與陝西省長武縣以涇河為界, 北與甘肅省寧縣相接, 是甘肅省最東端的縣。

正寧縣境, 為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 舊石器中期就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夏禹分九州, 縣境屬西戎之地。 夏商兩朝屬豳國地, 商末屬義渠戎國地, 義渠戎國後被秦所滅, 縣境屬秦北地郡和上郡轄境。 。

西漢時, 縣境分屬獨樂縣(前205年置, 治今正甯縣榆林子鎮樂興村)、陽周縣(治今陝西子長縣、橫山縣一帶), 此為正寧縣建置的起始。

東漢時, 獨樂縣、陽周縣廢入泥陽縣(治今甯縣米橋鄉, 曹魏時徙於今陝西耀州區),

縣境分屬泥陽縣、西川縣(196年置, 治今正寧縣永和鎮, 西晉廢)。

魏晉十六國時期, 政局紛亂, 縣境歸屬更迭頻繁。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 複置獨樂縣(仍治今正甯縣榆林子鎮樂興村)、陽周縣(治今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南北朝末期, 縣境分屬獨樂縣、陽周縣、安定縣。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 廢獨樂縣入陽周縣;開皇十八年(598年), 因羅水出於川, 遂更陽周縣為羅川縣。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 唐玄宗夢群仙現于“羅底”, 派使臣在羅川縣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 取“真人安寧”之意, 改羅川縣為真寧縣。

此後, 曆宋、金、元、明, 真寧縣建制未變, 先後隸屬於永興軍路寧州、陝西路寧州、環慶路寧州、慶陽軍節度寧州、興寧軍節度、慶原路寧州、陝西行省鞏昌路總帥府寧州、陝西布政使司慶陽府寧州、陝西布政使司慶陽府。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 改隸甘肅布政使司(行省)慶陽府;雍正元年(1723年), 為避世宗“胤禛”(即雍正帝)之諱, 改真寧縣為正寧縣, 正寧之名始見史冊。

1958年12月, 正甯縣併入寧縣。

1962年1月, 恢復正寧縣建置至今。

目前, 正甯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 全縣總面積1319平方公里, 下轄8個鎮2個鄉, 7個社區, 94個行政村, 677個村民小組, 總人口24.45萬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