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聊城民間故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千里送鵝毛

劉秀從桑園出來, 又與官兵周旋了幾日, 身上帶的乾糧早已吃盡。 這日只餓得頭昏眼花, 見路邊有一獨立小院, 便欲進去討點吃的。 進門見一老歸, 剛說了一聲:求媽媽給點吃的。 雙目一黑, 便昏倒在地上。 當劉秀醒來, 見老婦正用香噴噴的小米飯在喂他, 劉秀感到無比的香甜, 便狼吞虎嚥地吞吃起來。 肚裡有了飯食, 不久就很快恢復了精力。 他問過老婦姓王, 便深深拜謝道: 王媽媽, 你今日搭救之恩, 俺定終生難忘, 今後, 我若有出頭之日,

一定接你, 敬養終年, 說完, 便匆匆別去。

幾年之後, 劉秀當了皇帝, 派人來接王媽媽時, 不料因此地遭災, 王媽媽為生活所迫, 而逃往外鄉去了, 這一年, 王媽媽討飯歸來, 聽說劉秀曾派人接過她。 知他登了帝位, 尚未忘舊恩, 於是便想去看劉秀。 她想:要去看當今皇帝, 總不能空手前去呀!可是如今家貧如洗, 又有什麼可帶呢?她思忱半日, 見院中只有一隻白鵝, 便決定以此來給劉秀作禮。 一路上, 王媽媽肩背白鵝, 乞討為食, 一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 才來到了洛陽城外, 王媽媽見就要進城了, 便從袋中取出白鵝, 想理理毛羽。 誰想, 一打開口袋, 白鵝腳兒一挺, 雙翅一展, 竟飛跑開去。 王媽媽緊抓慢抓沒有抓住, 只抓了一把鵝毛。 王媽媽感到十分懊喪,

心想:只有以這鵝毛作禮了。

王媽媽來到了皇宮門外, 向宮門守衛說道:有勞相稟, 就說清淵縣(今冠縣)有一王氏老婦前來看望皇上。 門衛立即告知長隨官, 長隨官又稟奏了皇上。 不久宮內傳出話來, 皇上說, 天下王氏甚多, 不知來人與皇室有何親戚, 王氏道:就說皇上未稱帝之前, 曾以米飯相救的那個王氏即可。

長隨官員又宮稟奏, 劉秀一聽突然想起來了。 心想:恩人到此, 怎能怠怠慢, 於是便親自出宮, 把王媽媽迎進宮去, 來到後宮, 劉秀獻茶之後說: 媽媽救命之恩終生難忘, 以前曾派人去接媽媽, 不料媽媽已不在家中。 王媽媽說:家鄉連年遭災, 地裡沒了收成。 不得不逃往外鄉, 返回後方知您派人前去迎接, 為不負皇上大義,

老身才前來看望於您。 劉秀忙施禮道:劉秀立業以來, 未曾報答媽媽, 今日又承媽媽不遠千里前來看望, 我這裡多謝了!

王媽媽見劉秀當了皇帝, 對她還這麼尊敬客氣, 心中甚感慚愧, 說:老身家中貧寒, 來時無禮可帶, 只有白鵝一隻, 隨身帶來, 不料在城外又脫手飛去, 只留下一把鵝毛, 權當老身的一番心意吧!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把雪白的鵝毛, 劉秀雙手接過鵝毛, 向王媽媽又施禮作揖, 忙令長隨官將鵝毛放于金匣, 置於寢宮, 王媽媽幾次欲歸, 劉秀執意挽留, 便在宮內長此住下, 備受照應。

一日, 皇后在寢宮看到盛鵝毛的金匣子, 問劉秀:萬歲為何將此粗俗之物放於身邊? 劉秀向皇后細說了原由, 最後說:這就叫千里送鵝毛,

禮輕情誼重啊!我每日觀此, 就會使我不忘舊恩, 不忘曾為我創業做過貢獻的眾多百姓, 皇后聽了, 甚為感佩。 從此對金匣鵝毛也珍重起來!

聊城村村通, 掘民俗風情, 記錄城鎮。 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 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