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國慶這8天長假,濟南四門塔景區免費開放!

10月1-8日, 四門塔景區免費開放!

從四門塔景區獲悉,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8周年, 讓文化惠民進一步融入到市民生活, 四門塔景區將在國慶日假期免費對外開放(2017年10月1日-10月8日)。 屆時遊客朋友們可以參觀四門塔、千佛崖造像和龍虎塔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及中國第四大塔林、神通寺遺址等珍貴文物遺跡。 另外, 景區內的濟南神通寺也將舉行祈福活動。

四門塔, 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石塔

四門塔位於濟南市曆城區柳埠鎮境內的四門塔風景區內, 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 與趙州橋同為隋代石質建築的典範之作,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門塔是為供奉隋仁壽二年隋文帝敕賜齊州神通寺的舍利而建的一座舍利塔, 建成于隋大業七年(611年), 是一座全部用石塊砌成的單層塔。 塔通高15.04米,

塔身高6.6米, 每邊寬7.4米。 簷部挑出疊澀五層, 塔頂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迭築, 成四角攢尖錐形塔頂。 刹部由露盤、山華、蕉葉、項輪寶珠構成。 整塔形體簡潔樸素、渾厚大方, 是單層塔的優秀典型。

上世紀70年代初, 四門塔進行塔頂維修時, 在塔心柱上方發現了存放於其中的舍利函及舍利, 對於確定四門塔的建造年代和印證隋文帝仁壽置塔提供了確鑿物證, 成為當年維修保護之外另一重大收穫。

含四門塔、龍虎塔和千佛崖3處國保級文物

四門塔景區是濟南著名的文物古跡景區之一, 有景點二十餘處, 其中有三處國保級文物, 分別是華夏第一石塔――四門塔, 盛唐藝術奇葩――龍虎塔, 初唐佛教造像精品――千佛崖。 還有距今1600多年歷史的齊魯第一寺院遺址、中國第四大塔林、元明清歷代碑刻、唐台基精美高浮雕等一大批珍貴文物。 另有距今2000多年現仍枝繁葉茂的九頂松、江北第一竹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湧泉及百尺飛瀑等自然景觀, 成為濟南近郊尋古探幽、觀光攬勝、禮佛求願的絕佳勝地。

其中, 神通寺史稱朗公寺, 由開山祖朗公創建而得名, 隋文帝楊堅將其改名為神通寺。 從此之後, 歷經1400多年, 至清末衰落, 號稱“齊魯第一寺院”。

四門塔北側, 有古柏一株, 生有九大主枝, 人稱“九頂松”。 清《泰山道裡記》曰:“塔前古柏一株, 九頂蒼秀, 傳雲漢植。 ”此樹高約15米, 樹圍5.4米, 雖樹齡近兩千年, 仍挺拔蒼勁, 茂密蔥蘢, 與四門塔交相輝映, 今人合稱其為“古塔松風”, 成為曆城八景之一。

龍虎塔位於白虎山東麓神通寺塔林南面, 與四門塔隔穀相望, 因塔身雕有龍虎而得名。 和四門塔一樣, 龍虎塔塔心也有整塊石質塔心柱, 以承托塔刹重量, 不同的是, 龍虎塔心柱四面有精美的雕刻。 龍虎塔因為周身滿飾雕刻, 特別雍容華麗, 充分展示了盛唐時代的風度和氣質,

為唐代佛塔之精品。

千佛崖位於神通寺遺址的西側, 白虎山東麓半山腰處。 現存摩崖造像二百三十餘尊, 造像題記四十四則。 造像區南北長六十余米, 摩崖高二十余米, 有大小石窟一百多個, 造像從十幾釐米到近三米不等。 千佛崖可以說是唐初山東地區佛教石刻造像藝術的一部編年史。

神通寺墓塔林有兩處,早期墓塔在神通寺一山之隔的海螺峪村西坡地,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而廢。現在的塔林是金、元、明三代所遺留,有五十餘座。分磚築、石制兩種,造型各異,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曾譽其為“古塔博物館”,是中國第四大塔林。

神異井在神通寺遺址東北方向的河旁,是當年神通寺僧眾用水之井。井口方形,底部用大塊青石砌成,井壁圓形磚砌。深5.2米,水深約2.6米,水質甘洌,冬夏不竭,據碑載:“其處乏水,(朗公)禪定之次,聞地下有水聲,俾穿掘,果獲甘泉,迄今以為神異井焉”。故名“神異井”。

四門塔傳說:魯班點化修名塔

相傳在四門塔建塔過程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神通寺召來能工巧匠修建四門塔。工匠們用勤勞和智慧很快把高大的塔身建完,只剩往塔頂上安放“塔刹”了。這塔刹可是件既精美又笨重的東西,怎樣才能運上塔頂,安全無損地修在上邊呢?大家都想不出主意來。尤其那位叫司徒賢的工匠頭更是愁得坐不安睡不寧。

一天中午,司徒賢正在工地上凝思苦想,一打盹仿佛做了個夢,眼前出現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他走到四門塔跟前,望著塔頂,只是神秘的笑。司徒賢一看這位老者相貌不凡,便向前行了個拱手禮,領教說:“老人家,我們正為安不上塔刹發愁,您想個辦法幫我們把塔刹安上吧!”老人望瞭望塔頂,漫不經心地說:“我已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司徒賢肯求說:“你老年歲大,經歷多,見識廣,就請給我們幫幫忙吧!”老人還是重複那句話:我已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說罷揚長而去。

司徒賢忽然醒了,他揉揉眼睛,想著老人重複的那句話,心裡豁然一亮:黃土埋到脖子,就說把黃土埋的象塔一樣高,不就能把塔刹運到塔頂上了嗎?這是魯班祖師爺顯靈來點化我的!他把這個想法給大家一說,都說是這麼個事兒。他們就用這個辦法把塔刹運上了塔頂,安裝好了,再把黃土搬走。就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的傑作大功告成。

為了紀念魯班顯靈,點化他們修起四門塔,後來他們在四門塔旁邊專門修了一座魯班祠,表示對這位祖師爺的感激和敬仰。

四門塔怎麼去?

春夏秋三季是到四門塔的最好時節,春天正是桃梨花盛開的時節;夏天到這裡避暑,還可以嘗到各類山珍;秋季正是栗、桃、山楂豐收的時候。

1.乘車路線:在八裡橋乘67路車至四門塔站,票價3元;青年橋乘坐88路到仲宮鎮,轉乘812路或815路至四門塔站。

2.自駕車線路:濟南南外環上103國道,至柳埠鎮政府,東北方向前行2公里。

神通寺墓塔林有兩處,早期墓塔在神通寺一山之隔的海螺峪村西坡地,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而廢。現在的塔林是金、元、明三代所遺留,有五十餘座。分磚築、石制兩種,造型各異,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曾譽其為“古塔博物館”,是中國第四大塔林。

神異井在神通寺遺址東北方向的河旁,是當年神通寺僧眾用水之井。井口方形,底部用大塊青石砌成,井壁圓形磚砌。深5.2米,水深約2.6米,水質甘洌,冬夏不竭,據碑載:“其處乏水,(朗公)禪定之次,聞地下有水聲,俾穿掘,果獲甘泉,迄今以為神異井焉”。故名“神異井”。

四門塔傳說:魯班點化修名塔

相傳在四門塔建塔過程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神通寺召來能工巧匠修建四門塔。工匠們用勤勞和智慧很快把高大的塔身建完,只剩往塔頂上安放“塔刹”了。這塔刹可是件既精美又笨重的東西,怎樣才能運上塔頂,安全無損地修在上邊呢?大家都想不出主意來。尤其那位叫司徒賢的工匠頭更是愁得坐不安睡不寧。

一天中午,司徒賢正在工地上凝思苦想,一打盹仿佛做了個夢,眼前出現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他走到四門塔跟前,望著塔頂,只是神秘的笑。司徒賢一看這位老者相貌不凡,便向前行了個拱手禮,領教說:“老人家,我們正為安不上塔刹發愁,您想個辦法幫我們把塔刹安上吧!”老人望瞭望塔頂,漫不經心地說:“我已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司徒賢肯求說:“你老年歲大,經歷多,見識廣,就請給我們幫幫忙吧!”老人還是重複那句話:我已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說罷揚長而去。

司徒賢忽然醒了,他揉揉眼睛,想著老人重複的那句話,心裡豁然一亮:黃土埋到脖子,就說把黃土埋的象塔一樣高,不就能把塔刹運到塔頂上了嗎?這是魯班祖師爺顯靈來點化我的!他把這個想法給大家一說,都說是這麼個事兒。他們就用這個辦法把塔刹運上了塔頂,安裝好了,再把黃土搬走。就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的傑作大功告成。

為了紀念魯班顯靈,點化他們修起四門塔,後來他們在四門塔旁邊專門修了一座魯班祠,表示對這位祖師爺的感激和敬仰。

四門塔怎麼去?

春夏秋三季是到四門塔的最好時節,春天正是桃梨花盛開的時節;夏天到這裡避暑,還可以嘗到各類山珍;秋季正是栗、桃、山楂豐收的時候。

1.乘車路線:在八裡橋乘67路車至四門塔站,票價3元;青年橋乘坐88路到仲宮鎮,轉乘812路或815路至四門塔站。

2.自駕車線路:濟南南外環上103國道,至柳埠鎮政府,東北方向前行2公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