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色小鎮難?生、業、形、文態建設當先

目前, 特色小鎮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熱情高昂、盲目衝動, 很多地方忽視了本土的環境特點, 對已有鄉鎮或建築進行盲目改造, 對部分鄉鎮的環境以及土地遺產不予以重視, 不僅會造成巨大的財政浪費, 也不利於土地及文化背景的傳承與保護。

從目前小鎮建設來看, 大部分小鎮建設均無法完全做到產城融合, 也十分欠缺與文化、產業、生態及旅遊業的有機融合。 於是, 以建設的漏洞為契機, 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提出了“四態融合”的建議。

所謂“四態融合”是指生態構建、業態豐富、形態優化、文態提升。

生態構建是基礎

生態構建就是指要在生態保護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生態恢復, 力求小鎮建設地域向原生生態系統的方向發展。 要做到生態構建, 需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容量, 最大限度降低對局地景觀和水文背景、區域生態系統的影響。

其實, 生態構建的目的就是在積極發展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上, 應先提倡對原生態的保護。 在此基礎之上, 再提建設鄉鎮風韻文化特色。

業態豐富才能長久發展

小鎮建設若想長久持續的發展, 生態構建與經濟發展應同時施行。 尤其是在鄉鎮建設中, 應把鄉鎮與文化、產業、生態等有機結合起來,

使得單一的農產品產業轉化為融合鄉村旅遊產業、鄉村體驗產業、鄉村服務產業等多元化產業, 並相互促進發展。

若要提升鄉鎮農業小鎮的品牌, 必將農業與旅遊業進行結合。 通過創意引導和旅遊融合, 發展創意體驗、旅遊觀光、特色餐飲、主題住宿和康體養生等產業,

構建“可遊、可賞、可玩可購”的深度體驗產品體系。 同時推動配套服務業的發展, 拓展當地居民創業就業的管道。

我們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實現資本投入靈活化。 平臺中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個體各自發揮優勢, 實現價值共贏。 要鼓勵村民、創客、大學生、藝術家等個體積極加入, 實現跨界聯合、同業聯盟、異業合作。

形態優化築造高品質生活

要提高生活環境品質, 需將小鎮空間及建築作為文化背景的物質載體。

形態優化最重要的就是規劃結合當地的山水風貌和環境特色, 通過鄉鎮與城市的融合, 積極構建包括綠色慢行、公交巴士、私家車集散地點等交通體系。 最重要的是將小鎮與當地居民生活的有機結合。 注重將文化主題貫穿於鄉村改造、建設及旅遊項目中, 在空間上串聯歷史文化古跡, 彰顯鄉村獨特的文化韻味, 形成特色鮮明的地域風貌和民俗特色。

文態提升,實現小鎮文化傳承

在非遺小鎮中,建設特色民俗街道、戲曲廣場、瓷器建築小品等,同時支持符合非遺小鎮文化品格的公共藝術行為、活動等,嘗試將風格各異的街頭文化、裝置藝術等與非遺結合起來,彰顯獨特的小鎮建築文化風貌,促成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相得益彰,實現非遺小鎮留得住青山綠水、守得住歷史文脈、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

文態提升,實現小鎮文化傳承

在非遺小鎮中,建設特色民俗街道、戲曲廣場、瓷器建築小品等,同時支持符合非遺小鎮文化品格的公共藝術行為、活動等,嘗試將風格各異的街頭文化、裝置藝術等與非遺結合起來,彰顯獨特的小鎮建築文化風貌,促成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相得益彰,實現非遺小鎮留得住青山綠水、守得住歷史文脈、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