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濟南文明進步印象

上篇:清新撲面的“秋天之約”

天美

打響“藍天保衛戰”, 抬頭常見“泉城藍”

城美

城市空間框架敲定, 交通設施建設提速

人美

眾志願者無私付出, 市民展開文明接力

詩境一般的季節是什麼樣?如果你在濟南, 請走出家門, 徜徉街頭, 仰望天空, 用心感覺, 周圍的一切就是答案——“濟南的秋天”。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 ”80多年前, 老舍先生在濟南生活期間寫下了《濟南的秋天》:“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的賜給西湖, 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 ”詩境是什麼樣?老舍先生請讀者想。 “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這份著名的“秋天之約”, 清新雋永, 備受矚目。 時光變遷, 春秋更迭, 冬夏輪轉。 80多年裡, 無數人循著老舍先生的“秋天之約”來到濟南, 感受那天光、那雲影、那水清、那山色, 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轉眼到了2017年。 這個秋天, 請一定來濟南看看!

在這個詩境一般的季節, 來到濟南不僅可以看這裡的天與雲、山與水, 還可以看這裡的城和人、風尚和品格——

沿著護城河向西步行, 遠處黑虎泉畔打泉水的市民、從直飲水點捧一捧泉水暢飲的遊客、身著大紅色綬帶的旅遊服務志願者——好一幅“親水畫卷”;

沿著環山路向南步行, 路的盡頭青山疊翠, 路邊曾經盤根錯節的“架空蜘蛛網”消失無影, 曾經顛簸的瓶頸路煥然一新、寬敞平整,

不負周邊幾萬居民4個月的期待;

進入繞城高速濟南南收費站向西行駛, 極目遠眺盡是蔥翠, 高速公路兩旁巨型看板消失了, 雙目所及之處十分通透, 顯出了自然山色和城市天際線。

大街小巷的轉角綠地讓人賞心悅目, 行人隨處可見的文明舉止讓人倍感欣慰, 車讓人、人讓人的路口文明蔚然成風, 市民舉手投足間的德行善舉不勝枚數……

2017年的濟南, 因文明而進步, 因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而發展提速。

這座城市的文明進步, 不僅展露於發展空間的有序構架、綠水青山的捍衛呵護、街道社區的整潔有序, 還體現在無數守望相助的凡人好事、平凡堅守, 更構築成每個人繁星點綴絢爛多彩的精神家園。

當下, 請你走進秋天的濟南,

定然不負老舍先生那份依然清新撲面的“秋天之約”。

文明與城的“進步印記”

一座城市之所以不斷進步發展、進化提升, 最根本的力量源自跨越時間和空間不斷接續傳承的城市精神和文明內核。

文明進步, 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城市的變化。 城市形態的更新、城市肌理的梳理、城市空間的擴展、城市環境的提升……城市的每一瞬變化都來源於文明進步, 又反作用于文明進步。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一重要機遇期, 濟南的文明進步不斷提速:

泉水是濟南的魂, 泉水文化、泉城文明更是綿延千年。 趵突泉群今年實現了連續14年噴湧, 來濟南出席國際泉水文化景觀城市聯盟年會的英國巴斯市議員魏漠霆不禁感歎:“濟南的泉水太美了!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濟南的泉不僅美而且甜。

如果你在泉水特色標誌區遊玩, 走不多遠就能在直飲點喝到泉水。 為了讓泉水常年噴湧、優化配置水資源, 濟南耕耘3年建成首個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織就“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大水網。

秋天的濟南, 抬頭常見“泉城藍”。 但藍天白雲並不是白得的, 而是無數“啄木鳥”全力開展“藍天保衛戰”的勝果。 東部老工業區關停騰退40家污染企業、濟鋼生產線全線停產、35蒸噸燃煤小鍋爐淘汰、關停7190家“小散亂汙”企業等好消息頻頻傳來。 市民張然原本挺焦慮, 擔心孩子在霧霾中生活影響健康。 但是創城以來, 看著不斷被取締的露天燒烤, 數著一天比一天多起來的“泉城藍”,

她釋然了。

馬路是城市的“血管”, “主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通暢程度決定了市民的出行獲得感。 “欲流之遠, 必浚其源”。 軌道交通R1、R2、R3線及CBD段接連破土動工, 泉城人期盼了20多年的“地鐵夢”飛速奔向圓夢時刻;“二環十二射”高快一體路網初步形成;跨河“十二橋一隧”新格局近在咫尺, 不僅延展了城市的骨架, 更為發展探拓出更大空間。 別忘了, 2017年底二環快速路網“約好”通車, 市民屆時出行選擇可以稍稍“任性”了。

大街小巷, 是城市的“細胞”。 建綠200多萬平方米後, 市民走出家門轉角就能見綠。 這是一種看得見的幸福!半年時間整治“空中蛛網”16894公里, 相當於188條經十路, 156圈繞城高速, 城市逐漸露出“最美天際線”。 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清爽!

一個原子結構, 巧妙預示未來的濟南城市空間。東西長99公里的經十路是濟南的“脊樑”,可南北寬十幾公里的城市軀體實在過於狹長。要想贏得未來,濟南一定要跨過黃河去、邁入黃河時代。於是,濟南敲定了“原子結構”的城市框架,構築“一主一副、五個次中心、十二個地區中心、兩個衛星城”。在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重大機遇面前,攜河北跨成為破解濟南狹長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而作為交通先行“引爆專案”的“三橋一隧”將於2017年內開建。

以文明作筆,在這張8000平方公里的城市藍圖上作畫,著實精彩奪目。

文明與人的“精神印章”

文明與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能夠留下記載的也只能是滄海一粟。與文明內涵、精神底蘊千百年來的駐守相比,人的守望與城市的變遷也只是短暫一瞬。

文明進步,一定會映射在人的行為習慣上。文明素養的進步、文明素質的提升,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不斷培養、不斷強化、不斷檢驗的過程。

2017年的秋天,當你來到濟南,走進濟南人中間,與他們攀談、交往,一定會感知到變化——文明成為一種精神信仰。

十字路口,不僅是南來北往川流交織的交通要道,更是判斷一座城市文明水準高低的重要尺規。當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多次聚焦濟南路口文明革命的時候,這裡一定發生了些什麼。經十曆山路口,人行道南北向信號燈由綠轉紅,行色匆匆的行人停住腳步。沒帶傘的李霞用手遮擋著前額的雨絲,神色焦急地望著信號燈,腳下卻紋絲不動。在濟南,自覺遵守交通信號早已蔚然成風。“去年查行人闖紅燈時,有人還理直氣壯地說‘我闖紅燈怎麼啦’,今年我們聽到更多的是‘真不好意思’,行人不闖紅燈已漸漸深入人心。”槐蔭交警大隊段東中隊中隊長張春光感慨。在“繡花”般精細的路口改造中,在越來越多市民的主動參與中,濟南的路口秩序正發生著變化——“濟南式過馬路”已成為感受城市溫暖的品牌。

整潔環境的打掃實屬不易,而環境衛生保持的持久度則考驗著城市人的文明素養。泉城公園裡,教四歲孩子把香蕉皮扔進垃圾桶的父母,不知不覺在進行著文明的傳遞;經十路山大路口,一個行色匆匆的女孩主動撿起路邊行道樹下的白色餐巾紙扔進垃圾桶,這是一種文明上的自覺;超意興餐館內、肯德基餐廳內、山東師範大學紅燭園餐廳……隨處可見的“光碟宣言”與認真做到的“光碟行為”相映成趣。

城市的運轉、社會的治理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志願服務做“潤滑”。今年68歲的代寶華老人,是個風風火火的“熱心腸”,她加入志願者隊伍十多年,無私地照顧身邊的空巢老人和孩子,還經常去福利院做義工,風雨無阻地為福寶寶們帶去歡樂和溫暖。許多人說,濟南是一座熱情的城市。的確,這裡的“熱心腸”真不少。700萬人口的城市,現在註冊志願者近60萬人,平均11個人中就有一個志願者。

與鄰友善,方能感受到身邊的溫度。在社區這個社會小單元,你對鄰居的態度就是鄰居對你的態度。槐蔭區錦繡城社區8號樓被稱為“文明和諧樣板樓”,樓裡的住戶就像一家人一樣。說起和睦的鄰里關係,居民們總會提起宋麒麟這個好鄰居。宋麒麟是個熱心人,但凡鄰居需要幫助,他有求必應。城市有溫度,離不開宋麒麟們的熱心付出與誠信友善。而像宋麒麟式的“濟南好鄰居”也的確在你我的周圍廣泛存在著。

以文明來接力,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城市的文明風尚就在平凡的濟南人身上展露光芒。

文明與心的“美妙共鳴”

德國哲學家康得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總能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文明進步,鐫刻在內心之中。城市溫度,長存於精神家園。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對濟南來說是一個重要契機。城市的更新、環境的改善、秩序的捍衛、市民的和睦,還只是在文明外層實現了進步。而文明內層的進步則收穫于每個市民內心深處精神境界的凝練提升。

文明與心的“美妙共鳴”更持久、更長遠。這個美麗的秋天,你能看到許多讓心共鳴的人和事兒——

每天早上7點左右,舜耕山莊路口,一位頭紮馬尾辮的中年女士都會穿起黃馬甲,手裡揮動小紅旗,“嘟嘟”的哨子聲不斷吹響,維護交通秩序。她叫張書英,人稱“辮子姐”,原來是濟南蔬菜公司的一名下崗職工,2016年7月起當起了一名文明交通志願者。雖然剛開始有人不聽指揮,但“辮子姐”發現只要用心就能換來路口的文明。到現在,這個路口的行人車輛互讓已成常態,守序過路口成為習慣。

市公安局天橋區分局工人新村南村派出所民警李飛,從2000年起,每個月都去捐獻血小板,一堅持就是17年。17年的默默堅持,17年的無私奉獻,他樸實的話語解釋了一切:“我是個普通人,不可能有驚天動地的大貢獻,獻血是力所能及的小事,我會堅持到底”。他還創建了“愛我泉城”公益團隊,身體力行傳播雷鋒精神,號召更多人投身到泉城志願服務活動中來。

家住芙蓉街金菊巷6號的張治民每天早晨5點把大門打開,晚上10點才關上。因為他的院子裡有一眼“無名泉”,許多人慕名而來,為了不讓遊客失望,他每天準時開門,夏天的晚上關門時間要比冬天更晚一些。每天只要是有遊客來到家裡,張治民都會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講泉城泉水的故事,在他看來,傳承泉水文化是他守護泉水情懷的一種方式。

無論何時何地,音樂總能引起心靈的共鳴,尤其是有著共同記憶的音樂。濟南年輕人圈子裡最近流行著兩首歌——《再見濟南》和《Hello,濟南寬厚裡》,聽過的人深有感觸。“再見濟南,再見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你有著一塵不染的顏色,曾像這個冬天一樣溫暖著我,再見濟南,再見曲水亭裡的老情歌”。“昨夜淅淅瀝瀝的小雨,你又走進了我的夢裡……千佛山頂和你看過夕陽晨曦,大明湖畔與你聽過和風細雨,趵突泉旁陪你輕撫泉水湧起,寬厚裡街留下了我們的回憶。”這些記憶片段,無疑都是城市文明的特色符號。

文明與心的共鳴,也許就在那一瞬間。

于濟南而言,文明的修煉凝聚和進化提升是一個“積跬步以至千里”的跋涉過程。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在歷經多個具有全域性戰略性重要節點的“彎道加速”後,文明程度和現代化水準躍上一個新的水準。

所以,2017年的這個秋天,值得你來濟南看看!

下篇:古城蝶變的“文明密碼”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下的濟南,恐怕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會是“變化”。

的確,千年古城濟南正在上演一場精彩絕倫的蝶變大戲,變得讓人眼前一亮,變得讓人意想不到,變得讓人不由點贊。

不管是長居於此,還是短暫逗留,你都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城暌違已久的美麗回歸:曾經一些人眼中“髒亂差”的“大縣城”,越來越有了現代范兒。比如,馬路拐角、社區空地被花花草草和健身場所“佔據”,“變得讓人認不出來了”;曾經“逢水必汙、逢河必幹”的河道,重新成為水清魚歡的景觀之河;曾經破損嚴重的山體成為休閒遊玩的山體公園,湖光山色勾勒出城市最美的天際線……

不管是參與其中,還是置身其外,你都無法否認千年古城經年累月的文明之美:通過人臉識別、聯合懲戒率先破解“中國式過馬路”領風氣之先;“啄木鳥”、市民文明巡訪團、市民志願者,“人民城市人民管”,700萬人民成為這座城市追求文明的主角;讓守信者“享受特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以文明守信為標杆去定義人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合力架構起這座城市的文明面貌……

當千年古城進入“十三五”的第二年,泉城人在感歎,自己的家園正在發生著美麗蝶變。探尋蝶變背後的“文明密碼”,人們發現:這是持之以恆追求文明進步的成果綻放,這也是“建設成一座有溫度的城市”的最好詮釋,這還是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執著追求。

十幾年如一日 濟南人把文明作為永恆的追求

早在幾年前,濟南市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按照世界銀行不同階段的收入標準,這個資料意味著濟南經濟社會發展開始進入“發達狀態”。

在經濟指標不斷提升的同時,濟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特別是在過去的5年中,全市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持續增強,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制約和阻礙發展的藩籬進一步突破;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功能品質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建成區面積由363平方公里拓展到40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高快一體”路網基本形成,城鄉水、電、氣、熱、寬頻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濟南地鐵時代正式開啟;宜居品質不斷提高,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建成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42%,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濟南人也在同步推進文明建設。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印發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並於2005年9月命名、表彰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濟南的創城之路從那時就開始了。每3年一個週期,這是對一座城市文明指數的大考。濟南已歷經五屆、前後十多年,雖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總是因為種種原因與這塊“金字招牌”失之毫釐。

即便沒能扛回這塊“金字招牌”,但沒人可以否認,創城讓濟南變得更美好——從曾經的背街小巷整治到“整治八亂”,再到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背街小巷集中整治;從曾經的“逢水必汙、逢河必幹”,到如今逐漸消除黑臭水體、河道變清;從曾經亂開亂采嚴重、山體被擋到“顯山露水”、家門口就有“山體公園”;從曾經習慣於“各掃門前雪”,到如今積極參與城市管理、熱衷於志願服務……濟南的城市環境越來越好,管理水準不斷提升,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持續高漲。

探究濟南的蝶變過程,人們發現:這種蝶變,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以來對文明的不懈追求,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之變;這種蝶變,絕非因“創”而變,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體現。

“為民、靠民、不擾民” 濟南人正在建設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創城為了什麼?創城依靠什麼?

在全國各地興起的創城熱中,人們找尋文明進步的“終極奧義”。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意義有很多。它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它也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譽度,它還能成為推進城市發展的軟實力。然而,從根本上講,只有讓市民感受到創城的成果,讓市民來參與其中,這樣的文明提升才有價值。

“創城是為誰而創?我們是為市民而創,創建是為民、創建要靠民、創建不能擾民。”在濟南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說。

為民,就要把市民的利益作為創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讓市民生活更便利,市政府辦公廳就加快推進市區便民商業設施建設工作下發通知。我市提出,2017年10月30日前,在部分社區先行配置100輛標準化便民餐車或配餐點;12月30日前,市區要累計配置500輛標準化便民餐車或配餐點,新建或改造便民餐飲店300家以上、社區便民肉菜店(生鮮超市)200家以上,增加100傢俱有互聯網配送功能的“互聯網+便利店”。

城市的建設不僅要“面子”,還要“裡子”,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破舊低矮的老樓。為此,我市啟動了老舊社區綜合整治改造,全市282個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而且,我市並不滿足於創城的標準要求,還推出自選動作——為老舊社區加裝電梯,以方便群眾生活。

公共交通逐漸成為市民出行的主力軍。在創城過程中,我市增加了公交線路、增設公交專用道、推進服務的規範化、標準化,文明用語,公交服務水準明顯提升。

“我們的工作最終是為了老百姓有獲得感,把濟南建設成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一切為民者,民亦嚮往之。前不久,市文明委向全體市民寫了一封公開信,通過手機二維碼的形式即時推廣,號召泉城市民爭做文明創建的參與者、文明言行的踐行者、文明城市的守護者、文明社會的擔當者。一時間,這封信在微信圈爆棚,超過百萬人次參與到這場“創城接力”中,壓下電子手印,許下文明承諾。

如今,越來越多的濟南人成為創城的擁護者、參與者、助力者。濟南市民文明巡訪團成為創城先鋒,他們是社區居民、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優秀志願者、離退休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自各行各業卻為著同一個目標;“小手拉大手,讓我們共同為濟南創城出份力!”舜耕小學的孩子們“喊上”爸爸媽媽們在創城倡議書上簽字承諾,成為全市教育系統“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生動剪影;市委市直機關工委240名機關幹部組成的志願分隊趕赴泉城廣場、火車站站前廣場等地,開展創城宣傳和志願服務,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

探究古城的蝶變過程,人們發現:這是一種以市民為中心的理念的深刻詮釋,致力於建設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堅持“為民、靠民、不擾民”,創城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惠民之旅。城市以市民為中心,市民以城市為家園,千年古城與700萬人民締結了一個追求溫暖之城的約定。

建章立制久久為功 濟南人讓文明之花常開不謝

創城不是“一陣風”,也不能運動式。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濟南人認識到:只有樹立久久為功的理念,通過建章立制形成長效機制,才能讓創城的成果得以鞏固,才能讓文明水準持續提升。

一個路口的文明代表著一座城的文明,在“繡花”般精細的路口改造中,在越來越多市民的主動參與中,濟南的路口秩序正發生著變化——“濟南式過馬路”已成為濟南一個溫暖的品牌。為了讓成果得以鞏固,我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在全市安裝了50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違法自動抓拍系統,設置了32處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自動抓拍系統,採集人臉資訊並與警務雲系統比對,獲取違法人的詳細資訊。而且,搭建了交通誠信平臺,對行人和非機動車當事人違法行為進行事件記錄,進一步提升市民的自覺守法意識。

為了更好地推進誠信社會建設,我市出臺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實施方案,加強信用資訊共用,依法依規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全面構建以資訊化服務系統為平臺、以法規機制為保障、以激勵懲戒措施為核心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體系,讓守信者受益,讓失信者受限。

在大氣污染治理中,我市推出網格化環境監管舉措,計畫建設143個空氣品質線上監測點;在河道整治的過程中,我市推行“河長制”,誰當河長誰負責。通過建章立制,讓環境治理責任到人,確保環境改善成果得到鞏固提升。

當然,既然是創建,就要講求方式方法。比如,我市利用法治手段讓城市管理中很多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迎刃而解;我市通過開展啄木鳥監督、組織市民文明巡訪團巡查等形式,讓媒體和市民參與大氣治理、旅遊等領域的監督;在市容提升中,我市一手取締占道經營的馬路市場等,美化環境,拓展居民生活空間,一手堅持惠及民生,重點扶持、新建一批新的室內農貿市場、便民早餐店、社區蔬菜店,方便市民生活。

探究濟南的蝶變過程,人們發現:這是建立健全城市治理長效機制的一次探索嘗試,也是追求文明進步久久為功思想的生根發芽,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讓文明之花常開不謝。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水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是城市加快發展的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提升過程。當文明之風拂過大地,泉城人民正以燃燒的激情追逐新的夢想,用辛勤的汗水獲取新的榮光。經濟崛起、社會進步、文明和諧,700萬泉城兒女合奏出了一曲動聽的交響樂。

巧妙預示未來的濟南城市空間。東西長99公里的經十路是濟南的“脊樑”,可南北寬十幾公里的城市軀體實在過於狹長。要想贏得未來,濟南一定要跨過黃河去、邁入黃河時代。於是,濟南敲定了“原子結構”的城市框架,構築“一主一副、五個次中心、十二個地區中心、兩個衛星城”。在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重大機遇面前,攜河北跨成為破解濟南狹長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而作為交通先行“引爆專案”的“三橋一隧”將於2017年內開建。

以文明作筆,在這張8000平方公里的城市藍圖上作畫,著實精彩奪目。

文明與人的“精神印章”

文明與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能夠留下記載的也只能是滄海一粟。與文明內涵、精神底蘊千百年來的駐守相比,人的守望與城市的變遷也只是短暫一瞬。

文明進步,一定會映射在人的行為習慣上。文明素養的進步、文明素質的提升,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不斷培養、不斷強化、不斷檢驗的過程。

2017年的秋天,當你來到濟南,走進濟南人中間,與他們攀談、交往,一定會感知到變化——文明成為一種精神信仰。

十字路口,不僅是南來北往川流交織的交通要道,更是判斷一座城市文明水準高低的重要尺規。當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多次聚焦濟南路口文明革命的時候,這裡一定發生了些什麼。經十曆山路口,人行道南北向信號燈由綠轉紅,行色匆匆的行人停住腳步。沒帶傘的李霞用手遮擋著前額的雨絲,神色焦急地望著信號燈,腳下卻紋絲不動。在濟南,自覺遵守交通信號早已蔚然成風。“去年查行人闖紅燈時,有人還理直氣壯地說‘我闖紅燈怎麼啦’,今年我們聽到更多的是‘真不好意思’,行人不闖紅燈已漸漸深入人心。”槐蔭交警大隊段東中隊中隊長張春光感慨。在“繡花”般精細的路口改造中,在越來越多市民的主動參與中,濟南的路口秩序正發生著變化——“濟南式過馬路”已成為感受城市溫暖的品牌。

整潔環境的打掃實屬不易,而環境衛生保持的持久度則考驗著城市人的文明素養。泉城公園裡,教四歲孩子把香蕉皮扔進垃圾桶的父母,不知不覺在進行著文明的傳遞;經十路山大路口,一個行色匆匆的女孩主動撿起路邊行道樹下的白色餐巾紙扔進垃圾桶,這是一種文明上的自覺;超意興餐館內、肯德基餐廳內、山東師範大學紅燭園餐廳……隨處可見的“光碟宣言”與認真做到的“光碟行為”相映成趣。

城市的運轉、社會的治理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志願服務做“潤滑”。今年68歲的代寶華老人,是個風風火火的“熱心腸”,她加入志願者隊伍十多年,無私地照顧身邊的空巢老人和孩子,還經常去福利院做義工,風雨無阻地為福寶寶們帶去歡樂和溫暖。許多人說,濟南是一座熱情的城市。的確,這裡的“熱心腸”真不少。700萬人口的城市,現在註冊志願者近60萬人,平均11個人中就有一個志願者。

與鄰友善,方能感受到身邊的溫度。在社區這個社會小單元,你對鄰居的態度就是鄰居對你的態度。槐蔭區錦繡城社區8號樓被稱為“文明和諧樣板樓”,樓裡的住戶就像一家人一樣。說起和睦的鄰里關係,居民們總會提起宋麒麟這個好鄰居。宋麒麟是個熱心人,但凡鄰居需要幫助,他有求必應。城市有溫度,離不開宋麒麟們的熱心付出與誠信友善。而像宋麒麟式的“濟南好鄰居”也的確在你我的周圍廣泛存在著。

以文明來接力,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城市的文明風尚就在平凡的濟南人身上展露光芒。

文明與心的“美妙共鳴”

德國哲學家康得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總能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文明進步,鐫刻在內心之中。城市溫度,長存於精神家園。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對濟南來說是一個重要契機。城市的更新、環境的改善、秩序的捍衛、市民的和睦,還只是在文明外層實現了進步。而文明內層的進步則收穫于每個市民內心深處精神境界的凝練提升。

文明與心的“美妙共鳴”更持久、更長遠。這個美麗的秋天,你能看到許多讓心共鳴的人和事兒——

每天早上7點左右,舜耕山莊路口,一位頭紮馬尾辮的中年女士都會穿起黃馬甲,手裡揮動小紅旗,“嘟嘟”的哨子聲不斷吹響,維護交通秩序。她叫張書英,人稱“辮子姐”,原來是濟南蔬菜公司的一名下崗職工,2016年7月起當起了一名文明交通志願者。雖然剛開始有人不聽指揮,但“辮子姐”發現只要用心就能換來路口的文明。到現在,這個路口的行人車輛互讓已成常態,守序過路口成為習慣。

市公安局天橋區分局工人新村南村派出所民警李飛,從2000年起,每個月都去捐獻血小板,一堅持就是17年。17年的默默堅持,17年的無私奉獻,他樸實的話語解釋了一切:“我是個普通人,不可能有驚天動地的大貢獻,獻血是力所能及的小事,我會堅持到底”。他還創建了“愛我泉城”公益團隊,身體力行傳播雷鋒精神,號召更多人投身到泉城志願服務活動中來。

家住芙蓉街金菊巷6號的張治民每天早晨5點把大門打開,晚上10點才關上。因為他的院子裡有一眼“無名泉”,許多人慕名而來,為了不讓遊客失望,他每天準時開門,夏天的晚上關門時間要比冬天更晚一些。每天只要是有遊客來到家裡,張治民都會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講泉城泉水的故事,在他看來,傳承泉水文化是他守護泉水情懷的一種方式。

無論何時何地,音樂總能引起心靈的共鳴,尤其是有著共同記憶的音樂。濟南年輕人圈子裡最近流行著兩首歌——《再見濟南》和《Hello,濟南寬厚裡》,聽過的人深有感觸。“再見濟南,再見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你有著一塵不染的顏色,曾像這個冬天一樣溫暖著我,再見濟南,再見曲水亭裡的老情歌”。“昨夜淅淅瀝瀝的小雨,你又走進了我的夢裡……千佛山頂和你看過夕陽晨曦,大明湖畔與你聽過和風細雨,趵突泉旁陪你輕撫泉水湧起,寬厚裡街留下了我們的回憶。”這些記憶片段,無疑都是城市文明的特色符號。

文明與心的共鳴,也許就在那一瞬間。

于濟南而言,文明的修煉凝聚和進化提升是一個“積跬步以至千里”的跋涉過程。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在歷經多個具有全域性戰略性重要節點的“彎道加速”後,文明程度和現代化水準躍上一個新的水準。

所以,2017年的這個秋天,值得你來濟南看看!

下篇:古城蝶變的“文明密碼”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下的濟南,恐怕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會是“變化”。

的確,千年古城濟南正在上演一場精彩絕倫的蝶變大戲,變得讓人眼前一亮,變得讓人意想不到,變得讓人不由點贊。

不管是長居於此,還是短暫逗留,你都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城暌違已久的美麗回歸:曾經一些人眼中“髒亂差”的“大縣城”,越來越有了現代范兒。比如,馬路拐角、社區空地被花花草草和健身場所“佔據”,“變得讓人認不出來了”;曾經“逢水必汙、逢河必幹”的河道,重新成為水清魚歡的景觀之河;曾經破損嚴重的山體成為休閒遊玩的山體公園,湖光山色勾勒出城市最美的天際線……

不管是參與其中,還是置身其外,你都無法否認千年古城經年累月的文明之美:通過人臉識別、聯合懲戒率先破解“中國式過馬路”領風氣之先;“啄木鳥”、市民文明巡訪團、市民志願者,“人民城市人民管”,700萬人民成為這座城市追求文明的主角;讓守信者“享受特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以文明守信為標杆去定義人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合力架構起這座城市的文明面貌……

當千年古城進入“十三五”的第二年,泉城人在感歎,自己的家園正在發生著美麗蝶變。探尋蝶變背後的“文明密碼”,人們發現:這是持之以恆追求文明進步的成果綻放,這也是“建設成一座有溫度的城市”的最好詮釋,這還是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執著追求。

十幾年如一日 濟南人把文明作為永恆的追求

早在幾年前,濟南市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按照世界銀行不同階段的收入標準,這個資料意味著濟南經濟社會發展開始進入“發達狀態”。

在經濟指標不斷提升的同時,濟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特別是在過去的5年中,全市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持續增強,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制約和阻礙發展的藩籬進一步突破;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功能品質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建成區面積由363平方公里拓展到40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高快一體”路網基本形成,城鄉水、電、氣、熱、寬頻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濟南地鐵時代正式開啟;宜居品質不斷提高,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建成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42%,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濟南人也在同步推進文明建設。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印發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並於2005年9月命名、表彰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濟南的創城之路從那時就開始了。每3年一個週期,這是對一座城市文明指數的大考。濟南已歷經五屆、前後十多年,雖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總是因為種種原因與這塊“金字招牌”失之毫釐。

即便沒能扛回這塊“金字招牌”,但沒人可以否認,創城讓濟南變得更美好——從曾經的背街小巷整治到“整治八亂”,再到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背街小巷集中整治;從曾經的“逢水必汙、逢河必幹”,到如今逐漸消除黑臭水體、河道變清;從曾經亂開亂采嚴重、山體被擋到“顯山露水”、家門口就有“山體公園”;從曾經習慣於“各掃門前雪”,到如今積極參與城市管理、熱衷於志願服務……濟南的城市環境越來越好,管理水準不斷提升,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持續高漲。

探究濟南的蝶變過程,人們發現:這種蝶變,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以來對文明的不懈追求,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之變;這種蝶變,絕非因“創”而變,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體現。

“為民、靠民、不擾民” 濟南人正在建設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創城為了什麼?創城依靠什麼?

在全國各地興起的創城熱中,人們找尋文明進步的“終極奧義”。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意義有很多。它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它也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譽度,它還能成為推進城市發展的軟實力。然而,從根本上講,只有讓市民感受到創城的成果,讓市民來參與其中,這樣的文明提升才有價值。

“創城是為誰而創?我們是為市民而創,創建是為民、創建要靠民、創建不能擾民。”在濟南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說。

為民,就要把市民的利益作為創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讓市民生活更便利,市政府辦公廳就加快推進市區便民商業設施建設工作下發通知。我市提出,2017年10月30日前,在部分社區先行配置100輛標準化便民餐車或配餐點;12月30日前,市區要累計配置500輛標準化便民餐車或配餐點,新建或改造便民餐飲店300家以上、社區便民肉菜店(生鮮超市)200家以上,增加100傢俱有互聯網配送功能的“互聯網+便利店”。

城市的建設不僅要“面子”,還要“裡子”,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破舊低矮的老樓。為此,我市啟動了老舊社區綜合整治改造,全市282個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而且,我市並不滿足於創城的標準要求,還推出自選動作——為老舊社區加裝電梯,以方便群眾生活。

公共交通逐漸成為市民出行的主力軍。在創城過程中,我市增加了公交線路、增設公交專用道、推進服務的規範化、標準化,文明用語,公交服務水準明顯提升。

“我們的工作最終是為了老百姓有獲得感,把濟南建設成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一切為民者,民亦嚮往之。前不久,市文明委向全體市民寫了一封公開信,通過手機二維碼的形式即時推廣,號召泉城市民爭做文明創建的參與者、文明言行的踐行者、文明城市的守護者、文明社會的擔當者。一時間,這封信在微信圈爆棚,超過百萬人次參與到這場“創城接力”中,壓下電子手印,許下文明承諾。

如今,越來越多的濟南人成為創城的擁護者、參與者、助力者。濟南市民文明巡訪團成為創城先鋒,他們是社區居民、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優秀志願者、離退休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自各行各業卻為著同一個目標;“小手拉大手,讓我們共同為濟南創城出份力!”舜耕小學的孩子們“喊上”爸爸媽媽們在創城倡議書上簽字承諾,成為全市教育系統“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生動剪影;市委市直機關工委240名機關幹部組成的志願分隊趕赴泉城廣場、火車站站前廣場等地,開展創城宣傳和志願服務,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

探究古城的蝶變過程,人們發現:這是一種以市民為中心的理念的深刻詮釋,致力於建設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堅持“為民、靠民、不擾民”,創城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惠民之旅。城市以市民為中心,市民以城市為家園,千年古城與700萬人民締結了一個追求溫暖之城的約定。

建章立制久久為功 濟南人讓文明之花常開不謝

創城不是“一陣風”,也不能運動式。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濟南人認識到:只有樹立久久為功的理念,通過建章立制形成長效機制,才能讓創城的成果得以鞏固,才能讓文明水準持續提升。

一個路口的文明代表著一座城的文明,在“繡花”般精細的路口改造中,在越來越多市民的主動參與中,濟南的路口秩序正發生著變化——“濟南式過馬路”已成為濟南一個溫暖的品牌。為了讓成果得以鞏固,我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在全市安裝了50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違法自動抓拍系統,設置了32處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自動抓拍系統,採集人臉資訊並與警務雲系統比對,獲取違法人的詳細資訊。而且,搭建了交通誠信平臺,對行人和非機動車當事人違法行為進行事件記錄,進一步提升市民的自覺守法意識。

為了更好地推進誠信社會建設,我市出臺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實施方案,加強信用資訊共用,依法依規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全面構建以資訊化服務系統為平臺、以法規機制為保障、以激勵懲戒措施為核心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體系,讓守信者受益,讓失信者受限。

在大氣污染治理中,我市推出網格化環境監管舉措,計畫建設143個空氣品質線上監測點;在河道整治的過程中,我市推行“河長制”,誰當河長誰負責。通過建章立制,讓環境治理責任到人,確保環境改善成果得到鞏固提升。

當然,既然是創建,就要講求方式方法。比如,我市利用法治手段讓城市管理中很多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迎刃而解;我市通過開展啄木鳥監督、組織市民文明巡訪團巡查等形式,讓媒體和市民參與大氣治理、旅遊等領域的監督;在市容提升中,我市一手取締占道經營的馬路市場等,美化環境,拓展居民生活空間,一手堅持惠及民生,重點扶持、新建一批新的室內農貿市場、便民早餐店、社區蔬菜店,方便市民生活。

探究濟南的蝶變過程,人們發現:這是建立健全城市治理長效機制的一次探索嘗試,也是追求文明進步久久為功思想的生根發芽,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讓文明之花常開不謝。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水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是城市加快發展的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提升過程。當文明之風拂過大地,泉城人民正以燃燒的激情追逐新的夢想,用辛勤的汗水獲取新的榮光。經濟崛起、社會進步、文明和諧,700萬泉城兒女合奏出了一曲動聽的交響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