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沈複和《浮生六記》:心懷詩與遠方,踉蹌著在世間玩耍

點擊語音, 聽 關熙潮 講述

《浮生六記》之《浪遊記快》

余遊幕三十年來, 天下所未到者, 蜀中、黔中與滇南耳。 惜乎輪蹄征逐, 處處隨人,

山水怡情, 雲煙過眼, 不過領略其大概, 不能探僻尋幽也。

餘凡事喜獨出己見, 不屑隨人是非, 即論詩品畫, 莫不存人珍我棄、人棄我取之意, 故名勝所在, 貴乎心得, 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 有非名勝而自以為妙者, 聊以平生歷歷者記之。

餘年十五時, 吾父稼夫公館于山陰趙明府幕中。 有趙省齋先生名傳者, 杭之宿儒也, 趙明府延教其子, 吾父命余亦拜投門下。 暇日出遊, 得至吼山, 離城約十餘裡。 不通陸路。 近山見一石洞, 上有片石橫裂欲墮, 即從其下蕩舟入。 豁然空其中, 四面皆峭壁, 俗名之曰“水園”。 臨流建石閣五椽, 對面石壁有“觀魚躍”三字, 水深不測, 相傳有巨鱗潛伏, 餘投餌試之, 僅見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閣後有道通旱園, 拳石亂矗,

有橫闊如掌者, 有柱石平其頂而上加大石者, 鑿痕猶在, 一無可取。 遊覽既畢, 宴于水閣, 命從者放爆竹, 轟然一響, 萬山齊應, 如聞霹靂聲。 此幼時快遊之始。 惜乎蘭亭、禹陵未能一到, 至今以為憾。

至山陰之明年, 先生以親老不遠遊, 設帳于家, 餘遂從至杭, 西湖之勝因得暢遊。 結構之妙, 予以龍井為最, 小有天園次之。 石取天竺之飛來峰, 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水取玉泉, 以水清多魚, 有活潑趣也。 大約至不堪者, 葛嶺之瑪瑙寺。 其餘湖心亭, 六一泉諸景, 各有妙處, 不能盡述, 然皆不脫脂粉氣, 反不如小靜室之幽僻, 雅近天然。 蘇小墓在西泠橋側。 土人指示, 初僅半丘黃土而已, 乾隆庚子聖駕南巡, 曾一詢及, 甲辰春複舉南巡盛典, 則蘇小墓已石築其墳,

作八角形, 上立一碑, 大書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從此吊古騷人不須徘徊探訪矣。 餘思古來烈魄忠魂堙沒不傳者, 固不可勝數, 即傳而不久者亦不為少, 小小一名妓耳, 自南齊至今。 盡人而知之, 此殆靈氣所鐘, 為湖山點綴耶?

橋北數武有崇文書院, 余曾與同學趙緝之投考其中。 時值長夏, 起極早, 出錢塘門, 過昭慶寺, 上斷橋, 坐石欄上。 旭日將升, 朝霞映于柳外, 盡態極妍;白蓮香裡, 清風徐來, 令人心骨皆清。 步至書院, 題猶未出也。 午後繳卷。 偕緝之納涼於紫雲洞, 大可容數十人, 石竅上透日光。 有人設短幾矮凳, 賣酒於此。 解衣小酌, 嘗鹿脯甚妙, 佐以鮮菱雪藕, 微酣出洞。 緝之曰:“上有朝陽台, 頗高曠, 盍往一遊?”餘亦興發, 奮勇登其巔, 覺西湖如鏡,

杭城如丸, 錢塘江如帶, 極目可數百里。 此生平第一大觀也。 坐良久, 陽烏將落, 相攜下山, 南屏晚鐘動矣。 韜光、雲棲路遠未到, 其紅門局之梅花, 姑姑廟之鐵樹, 不過爾爾。 紫陽洞予以為必可觀, 而訪尋得之, 洞口僅容—指, 涓涓流水而已, 相傳中有洞天, 恨不能抉門而入。

清明日, 先生春祭掃墓, 挈余同遊。 墓在東嶽, 是鄉多竹, 墳丁掘未出土之毛筍, 形如梨而尖, 作羹供客。 余甘之, 盡其兩碗。 先生曰:“噫!是雖味美而克心血, 宜多食肉以解之。 ”余素不貪屠門之嚼, 至是飯量且因筍而減, 歸途覺煩躁, 唇舌幾裂。 過石屋洞, 不甚可觀。 水樂洞峭壁多藤蘿, 入洞如斗室, 有泉流甚急, 其聲琅琅。 池廣僅三尺, 深五寸許, 不溢亦不竭。 餘俯流就飲, 煩躁頓解。

洞外二小亭, 坐其中可聽泉聲。 衲子請觀萬年缸。 缸在香積廚, 形甚巨, 以竹引泉灌其內, 聽其滿溢, 年久結苔厚尺許, 冬日不冰, 故不損也。

辛醜秋八月, 吾父病瘧返裡, 寒索火, 熱索冰, 餘諫不聽, 竟轉傷寒, 病勢日重。 餘侍奉湯藥, 晝夜不交睫者幾一月。 吾婦芸娘亦大病, 懨懨在床。 心境惡劣, 莫可名狀。 吾父呼余囑之曰:“我病恐不起, 汝守數本書, 終非糊口計, 我托汝于盟弟蔣思齋, 仍繼吾業可耳。 ”越日思齋來, 即於榻前命拜為師。 未幾, 得名醫徐觀蓮先生診治, 父病漸痊。 芸亦得徐力起床。 而余則從此習幕矣。 此非快事, 何記於此?曰:此拋書浪遊之始, 故記之。

——《浮生六記》卷四《浪遊記快》

(清)沈複 著, 關熙潮 譯

《浮生六記》即將上市

青年作者關熙潮有聲播讀, 還原筆墨流年

一部致年輕人的《浮生六記》

只此一本就能體會《浮生六記》的樂趣

投稿郵箱:tougao@chengbook.com

——

還原筆墨流年

一部致年輕人的《浮生六記》

只此一本就能體會《浮生六記》的樂趣

投稿郵箱:tougao@chengbook.com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