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網的十年與科學界公共領域的形成

科學網的十年與科學界公共領域的形成

李俠

我是2007年進入科學網的, 具體獲准進入的日期, 由於雅虎郵箱的停掉, 已經無從可考。

記得開博後由於上課等雜事的羈絆, 過了幾個月才開始在博客上發文, 從現在可以查找到的最早博文來看, 是2007年底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上說, 我應該算科學網早期的參與者之一, 而且不久有幸見到科學網的第一任主編趙彥先生。 那一年我40歲, 而今, 科學網已經10歲了, 我也到了知天命的50歲。 拋開個人情感不談, 僅就科學網的社會功能而言, 其意義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梳理與挖掘。

科學網的十年所帶來的最大意義在於, 為科技界營造了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 所謂公共領域原本是一個政治哲學概念, 意指一個具有批判功能的意見自由表達空間。 簡單來說, 它的特點有如下幾個:公開、自由、平等、獨立與具有批判精神等。

而這些特質對一項事業的健康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筆者以前曾說:考察一個領域的發展狀況, 只要看看它的公共領域發展狀況就可做出初步判斷:大凡公共領域比較發達的行業其發展往往比較健康, 反之亦然, 比如各級行政機構, 千方百計通過各種強制力遏制公共領域的發展, 導致其“狀態-結構-績效”往往很糟糕。

眾所周知, 科學在20世紀50年代完成從小科學向大科學的轉變之後, 其發展模式與傳統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作為一種社會建制, 它的發展日益離不開諸多社會資源的支撐, 否則它一天都無法存活, 同時, 整個社會的發展也越發依賴科學, 在這種共生關係中, 有效的回饋與互動就是一種必要的雙向約束。

僅就中國科技界而言, 其體量已經很大了, 如2016年全社會R&D支出達到1.544萬億元, 占GDP比重為2.1%,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7100萬人, 其中研發人員超過24萬人。 從這組資料中, 可以清晰看到中國科技界的規模是非常巨大的, 如何合理配置好這些資源, 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率與效能就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 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有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來支撐與監督, 否則, 一旦出現嚴重政策偏差, 其危害非常巨大, 甚至大到需要幾十年才能消除的地步。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科學網構建了一個有遠見的平臺, 它為科技界提供了一種基於共用、交流與回饋的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 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達到交流和理解的前提下,

那些具有共性的科技界話題通常由某個不經意的時間節點和個人表達湧現出來, 然後就是熱議、爭論與反駁, 最後形成共識, 而這種共識又通過多個管道散播到遠方, 從而形成對科技界的存在方式以及相關政策制定方式的影響與改變。 誠如哲學家懷特海所言:觀念衝突不是災難, 而是一個機會。

時至今日, 任何科技界的重要話題:如政策的制定、人才的承認機制、資源配置、獎懲的頒佈以及科技評價體系等諸多科技界的核心話題都在這個平臺上得到高度的關注與反思, 所有這些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型塑中國科技界的精氣神。 坦率地說, 今天任何科技政策的出臺都無法繞過科學網的來自眾多獨立博主的評判,

這也無形中促使決策者審慎決策並儘量吸收來自科學網的聲音, 從而最大限度上遏制政策制定者的傲慢與短視, 並無形中促使政策直品質的提升, 所有這一切都源於科學網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 只有公共領域的存在, 科技共同體才能從虛擬變為現實。 我曾在多個場合說過:中國科技界是中國所有行業中效率最高、表現最好的領域。 之所以有如此相對出色的表現, 皆源于它的傳統以及存在多個相對開放的公共領域, 這些公共領域以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全天候監督與回饋, 讓一切違規行為的運行都增加了難度, 以及相關者的心理成本, 從而使普遍的監督與激勵成為可能。 試問今天中國還有哪個領域可以用占GDP僅僅為2%的投入就取得如此傑出的成績呢?這一切皆源於諸多規模不等的公共領域在有效發揮功能,顯然科學網就是其中成長最快、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公共領域。其引領作用不可小覷,這也應了英國哲學家邁克爾•羅森的觀點:正確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表達。

這十年來,我在科學網博客上寫了各類文字有1000餘篇,其中對於科技領域的諸多話題都以在場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於是否對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起到些許作用,我無從知道,但是,其中有兩件事我印象深刻:其一,2011年開春的時候,在博文中曾粗略提出過建設科學網大學的設想,那時朱清時的南方科技大學以及後來的國科大、上科大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有很多科學網友熱情跟進,很是熱鬧一番。雖然那是一個虛幻的念想,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當下的大學辦得很不理想,必須改革,但到底怎麼改並沒有一個定勢,大家在一個念想的召喚下,分別提出了自己心中對於大學改革的設想與渴望。其二,2013年春節過後,關於院士年齡分佈的小博文曾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後來院士制度終於有了微小變化。不論如何,事情向好的方向轉變總是令人高興的事情,這期間還有一段趣事,一次張傑院士在學校舉行的一次會議的間歇,還特意與我就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對我們的草稿進行了細緻的修改與建議,他希望我們能對此做一些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有意促成一些潛在的合作,後來考慮到獲得相關資訊的困難以及我自己的時間原因,放棄了這番美意,最後以一篇學術文章結束此事,不過這段往事和情誼回憶起來還是很令人感念的。

科學網作為一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平臺,擁有眾多的人才與知識優勢,理應走到時代與公眾的前面。一則,可以促成科學共同體的交流與進步研究綱領的重建。以此打破科技界根深蒂固的教條主義的桎梏;二則,由於其獨特的知識優勢也承擔了啟蒙民智與引領社會的職責。前者就是通過科學傳播(科學普及)來實現的;後者則是通過公共領域的批判功能,使科技界處於自律主導的有尊嚴狀態,使之時刻保持在高效與高品質的發展軌道上,並為整個社會構建新的“狀態-結構-績效”認知模式,以此榮耀我們的理性與自豪,並倒逼其他那些令人氣餒的停滯與僵化的領域發生深刻的認知上的改變。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科學網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上吸納人才和知識,不論風雲如何變換,誰擁有了這些資源,誰就擁有了力量、權力、責任和未來。祝科學網越辦越好!

2017-2-3於南方

【博主跋】這是春節期間應張老師之邀而寫的小文章,剛才打聽已經刊出,發表在《科學新聞》2017(2)上(應該是這期)。時間真快,一晃十餘年的時間過去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誠哉斯言。合作愉快,是為記。

說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沒有任何商業目的,僅供欣賞,特此致謝!

相關專題:博客感言

試問今天中國還有哪個領域可以用占GDP僅僅為2%的投入就取得如此傑出的成績呢?這一切皆源於諸多規模不等的公共領域在有效發揮功能,顯然科學網就是其中成長最快、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公共領域。其引領作用不可小覷,這也應了英國哲學家邁克爾•羅森的觀點:正確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表達。

這十年來,我在科學網博客上寫了各類文字有1000餘篇,其中對於科技領域的諸多話題都以在場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於是否對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起到些許作用,我無從知道,但是,其中有兩件事我印象深刻:其一,2011年開春的時候,在博文中曾粗略提出過建設科學網大學的設想,那時朱清時的南方科技大學以及後來的國科大、上科大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有很多科學網友熱情跟進,很是熱鬧一番。雖然那是一個虛幻的念想,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當下的大學辦得很不理想,必須改革,但到底怎麼改並沒有一個定勢,大家在一個念想的召喚下,分別提出了自己心中對於大學改革的設想與渴望。其二,2013年春節過後,關於院士年齡分佈的小博文曾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後來院士制度終於有了微小變化。不論如何,事情向好的方向轉變總是令人高興的事情,這期間還有一段趣事,一次張傑院士在學校舉行的一次會議的間歇,還特意與我就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對我們的草稿進行了細緻的修改與建議,他希望我們能對此做一些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有意促成一些潛在的合作,後來考慮到獲得相關資訊的困難以及我自己的時間原因,放棄了這番美意,最後以一篇學術文章結束此事,不過這段往事和情誼回憶起來還是很令人感念的。

科學網作為一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平臺,擁有眾多的人才與知識優勢,理應走到時代與公眾的前面。一則,可以促成科學共同體的交流與進步研究綱領的重建。以此打破科技界根深蒂固的教條主義的桎梏;二則,由於其獨特的知識優勢也承擔了啟蒙民智與引領社會的職責。前者就是通過科學傳播(科學普及)來實現的;後者則是通過公共領域的批判功能,使科技界處於自律主導的有尊嚴狀態,使之時刻保持在高效與高品質的發展軌道上,並為整個社會構建新的“狀態-結構-績效”認知模式,以此榮耀我們的理性與自豪,並倒逼其他那些令人氣餒的停滯與僵化的領域發生深刻的認知上的改變。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科學網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上吸納人才和知識,不論風雲如何變換,誰擁有了這些資源,誰就擁有了力量、權力、責任和未來。祝科學網越辦越好!

2017-2-3於南方

【博主跋】這是春節期間應張老師之邀而寫的小文章,剛才打聽已經刊出,發表在《科學新聞》2017(2)上(應該是這期)。時間真快,一晃十餘年的時間過去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誠哉斯言。合作愉快,是為記。

說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沒有任何商業目的,僅供欣賞,特此致謝!

相關專題:博客感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