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天馬行空但並非空中樓閣:再過20年亞冠影響力可否超過歐冠?

無意中看到了這個話題:雖然這個想法有些天馬行空, 不著調, 但相比那些大義凜然的說不的夥計, 我倒是覺得, 有可能。

20年時間並不短, 足以奠定一個足球王朝。

有沒有影響力不是一拍腦袋就能說可以, 或者不可以的。

給你幾個理由, 或者說潛在理由。

【足球在中國的火爆】

雖然踢球的少, 吹牛的多, 但足球的影響力顯然超出任何一個項目, 甚至是非體育項目, 我記得世預賽時的收視率超過選秀的頭牌節目, 哪一家我忘了。

因此, 這種關注程度本身就是資本。

【龐大的人口基數】

只要中國的人均體育消費達到日本、德國的十分之一,

那就足以撼動這些體育強國, 甚至是整個歐洲。

原因就在於人口基數的龐大給我們帶來太多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廣州恒大只能在亞洲範圍內稱王, 卻依然能夠賺到爆。

【20年後的經濟體量】

並不是說有多少錢足球就能搞起來, 而是有多少錢, 足球就很有可能做起來。

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 20年後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完全不是問題。

這樣的經濟基礎, 加上龐大的人口基數, 足以創造可能性。

【足球作為國家規劃】

足球大綱罕見地由發改委, 教育部, 足協聯合發佈, 這是前所未有的, 各種特色足球學校和足球項目連續產生, 國青更是能夠直接去德國第四級聯賽踢熱身。

這些短期想有大的作為,

那是顯然不可能的。

但這些手筆足以為20年後奠定基礎, 就好比中國現在有龐大的製造集群一樣。

【職業聯賽本身的發展】

中超搞的再不好, 至少在亞洲已經能列入一流了, 隨著俱樂部層面的投入不斷加入, 20年後的級別顯然不會和現在同日而語。

隨著職業聯賽球員賺的錢越來越多, 對於經濟能力不斷增強的人群來說也是巨大的吸引力。

【此消彼長】

歐洲的總體實力, 隨著歐洲人口老化, 經濟放緩, 實際上是在走下坡路。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統計過1990-2010間, 歐冠的競爭火爆, 如今只剩下幾支豪門球隊在硬撐局面, 能夠競爭頂尖球星的人越來越少, 這並不是梅羅登峰造極, 而是巨星時代已經過去。

中超的俱樂部相比於歐洲俱樂部,

最大的優勢就是競爭小, 球迷基數多。 河南一支中超球隊, 在運營合理的基礎之上, 就有可能圈走一億球迷, 這是任何歐洲俱樂部都無法想像的事情, 這種龐大潛力, 完全有可能在20年內達到相當水準。

【外援對於中國足球的傳播】

有事沒事外媒曝這個那個球星加盟中超, 雖然不著調的還是占主打, 但各種爆買引發的一流球星, 教練, 助教, 以及經紀人的關注, 卻是不斷地增加。

而經濟基礎之上的持續看好, 以及對於中超瞭解的外援越來越多, 無疑也是對中超聯賽的一個強大助力。

【體育產業人群在增加】

這幾年連中乙俱樂部都要擴軍, 足見得實際參與足球的人還是很多的。

相比於那些拿中國足球消遣的吊絲憤青,

這些業內人士的廣泛投資和參與, 才是最大的助力。 只要得到中國行業人士重視的項目, 就一定能夠做成功, 這已經不需要什麼證明和示範了。

【校園足球】

校園足球還不能像日韓那樣直接出人才, 但作為群眾基礎是足夠了。 如果查閱老資料, 足以發現曾經的“大廠足球”就類似於校園足球基礎, 國營大廠裡的乒乓, 籃球, 足球, 羽毛球等等, 構成了龐大的運動人群基礎。

而隨著經濟轉型, 越來越多的這種基礎消失, 再加上城市建設中偏重于樓盤而不是球場, 自然會讓很多運動人群和消費人群。

作為受外界影響較小的校園足球, 不論教練有沒有, 是個什麼水準, 也不管是不是可笑的足球操, 能夠在操場上碰一碰足球,

而不是被數學老師佔用體育老師的課程, 這就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20年亞冠(實際上是中超)超越歐冠, 並不是天方夜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