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玉米、稻穀降價,為什麼小麥最低收購價要保持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昨天開始安徽、湖北、四川啟動了2017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 通過中晚秈稻、粳稻每一百斤比2016年分別降低了2元、5元。 而此前小麥的最低收購價與2016年持平, 早秈稻降低了3元, 那麼, 小麥價格持平和稻米價格下降是出於什麼考慮?未來是不是會繼續執行改革?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剛才問的問題, 實際上是這幾年一直在推進的一項重要改革。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取得了重要進展。 這方面我們確定的總的改革思路, 就是“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

過去, 玉米實行臨時收儲制度, 2016年就取消了, 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 對農民進行生產者補貼。 玉米為什麼要這麼改?因為, 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不斷地提高, 2014年達到1.2元/斤。 因為國內的玉米定價太高, 國內的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都不用國內的玉米做原料。 2013年到2016年這4年, 進口的玉米替代品主要是高粱、大麥、玉米酒糟和木薯多達1億噸, 即2000億斤, 每年相當於進口了500億斤玉米的替代品。 這些替代品進來了, 導致“國貨入庫、洋貨入市”, 直接後果是國內政策性玉米庫存越來越龐大。 2016年下決心要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 給農民直接補貼。 農民種玉米的基本收益可以得到合理保障的。 過去, 1.2元的收購價是不可持續的。

小麥和稻穀是口糧, 重要性和玉米不一樣。 剛才講到小麥連續三年最低收購價穩定, 過去每年都在漲。 小麥最低收購價為什麼要保持穩定?在三大糧食作物當中, 小麥供求基本平衡。 2016年資料顯示, 小麥供求基本平衡, 有200萬噸左右的缺口。 今年小麥供求基本平衡, 大概有五六百萬噸供大於求的剩餘。 現在政策性小麥庫存拍賣財政不用貼錢, 沒有價差損失補貼, 其購銷關係在三大糧食作物中是比較好的。 大家知道, 麥子可以存比較長時間。 稻穀從今年開始, 也要做調整。 現在我國大米或者說稻穀, 供大於求的壓力越來越明顯。 稻穀不像小麥可以存那麼長時間, 也不像玉米產業鏈那麼長, 所以庫存的壓力非常大。 現在也要研究怎麼消化政策性稻穀庫存。

今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 分別下調了每斤3分錢、2分錢、5分錢。 為什麼要下調呢?就是要發出信號, 稻穀已經是出現了供大於求問題。 要分品種施策, 今年中央一號檔明確提出, 小麥和稻穀要堅持和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 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準, 形成合理比價關係。 今後怎麼改, 我們正在研究。 總的思路, 還是要保留基本的政策框架, 但是要增加政策的彈性。 也就是說, 要讓今後價格更加準確的體現市場供求關係。 如果價格信號過度扭曲, 將來就像玉米一樣。 要遵循市場的規律, 基本政策取向是穩定政策框架, 增加政策彈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