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星耀三農」王冬翼:當水稻育種成了一種情懷,再苦也是甜!

一個水稻品種的培育需要多少年?大概沒有一個專家可以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是可能的。 在漫長的時光裡,

每天在田頭和水稻打交道, 這份專注和枯燥在外行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 王冬翼正是如此, 作為“80”後的他甘之如飴, 他說:“當一個品種水稻培育成功的時候, 那份喜悅只有我們自己懂得。 ”從事水稻育種十四年, 王冬翼在上海和海南之間來回奔波, 有時候春節也只能在海南度過。 對於他而言, 水稻育種不僅是一份工作, 更是一種情懷, 對於情懷, 自然再苦也變成了回味綿長的甘甜。

愛崗敬業, 潛心水稻育種研究工作

作為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糧食作物技術推廣科水稻育種課題組的主要負責人, 王冬翼的大多數工作時間都在田頭度過。

“這份工作做了十四年, ”王冬翼說起自己曾經的工作經歷, 畢業後, 他在孫橋現代農業園區種了幾年蔬菜, 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 農業專業出身的他最終還是轉到了水稻育種方面。 “剛進單位, 就開始從事水稻雜交育種方面的工作”, 幸運的是, 他跟了個好老師, 把手頭積累的資料都分享給了他, 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

王冬翼與團隊的育種研究順利了很多。

為加快育種材料的穩定, 提高新品種選育的效率, 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4月份, 王冬翼都會暫別家人, 前去海南開展長達半年左右的南繁工作, 但為了他熱愛的事業, 他毫無怨言。

磨刀不誤砍柴工, 水稻育種除了不怕吃苦之外,

選擇正確的育種技術路線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冬翼時時關心行業內最新科研動態, 敏銳捕捉資訊, 正是平時的點滴積累, 幫助他準確而堅定地選擇了秈粳亞種間遠緣雜交這條大幅度提高雜交粳稻產量的有效之路。

工作之餘, 他不忘對自己的工作成敗和育種心得作認真的總結, 先後撰寫發表了《水稻粳型光溫敏感核不育系繁種光溫條件研究 》、《粳型光溫敏感核不育系開花習性研究》、《雜粳新品種“嘉浦優608”的制種技術初探 》、《粳秈交超高產組合“浦優22”的選育與應用 》等十餘篇科研論文, 供同行參考和借鑒。

埋首農田, 用心培育超高產雜交粳稻新品種

颱風將至, 王冬翼每天“駐紮”的試驗田裡的水稻被吹得有些淩亂, 王冬翼換上裝備, 走進泥濘的田裡, 如數家珍介紹田裡的水稻母本和父本。 “育種需要很漫長的時光, 第一步就是收集材料, ”他話中的材料指的是幾千份不同類型的不育系和恢復系, 也就是人們較為熟悉的母本及父本, 以及通過雜交後種植下去的雜交新組合, 只有通過他們的篩選,才能成為有用的親本和品種。隨後,表現好的雜交新組合,則會進行制種,然後經過幾年的試種,產量、食味等突出的水稻品種,則會參加省市級或全國區、生試,最終通過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的就算選育成功。

聽來簡單的一套流程,其實需耗費農業技術人員大量的心血,王冬翼說,每年,他們團隊試種的材料有幾千個,十幾年來,育種成功的僅有三個——“浦優608”、“浦優22”和“浦優201”。

“浦優608”、“浦優22”和“浦優201”是王冬翼與團隊先後選育的高產優質抗性好的超高產雜交粳稻新品種。其中,“浦優608”經過多年的示範推廣,已成為深受廣大種糧大戶歡迎的雜交粳稻新品種,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在2012、2013年連續兩年的水稻高產創建百畝豐產示範方建設中,“浦優608”取得了百畝連片種植平均產量778.5公斤/畝和796.0公斤/畝的佳績,比面上水稻平均產量高出100多公斤/畝。

“浦優22”則是上海市首個產量突破800公斤/畝的超高產雜交粳稻新品種,選育成功後也在上海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在農戶中樹立了較好的口碑。現在,他和團隊每年都能通過南繁選育出2000多份育種中間材料,目前,他們選育出的“浦優201”已進入生產試驗階段,“浦優33”已開始第二年區試,不久以後,更多的高產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將應用於生產,為水稻增產增收奠定基礎。

為何選育雜交粳稻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其實這和選育過程中的難點息息相關。“花期不遇和花時不遇曾經是選育過程中的技術瓶頸,”王冬翼表示,父本母本必須在一個相同的時間段內開花才能完成制種工作。為此,行業內採取了先選育粳稻株頭外露的母本,再和秈稻進行雜交的方式來解決。而解決這些瓶頸,依舊需要農業人員日復一日的試種和制種,有時候選育的品種遇上高溫年份或是蟲害頻發的年份而表現欠佳,那麼該品種的選育工作就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每個農業人員選育的水稻品種,都是在成千上萬個選育品種的失敗後誕生的。

與此同時,王冬翼還參加並完成了《二系超高產雜粳組合的選育》、《超高產雜交粳稻新組合選育》和《超高產雜交粳稻組合“浦優22”開發與應用》三項科技項目,其中《二系超高產雜粳組合的選育》專案成果獲得了2013年度浦東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參與的兩項上海市科技興農專案——《“浦優22”等雜交水稻高產制種及栽培技術研究示範》和《兩系節水抗旱稻雜交組合選育與制種基地建設》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目前,他正在努力選育感溫型、高柱頭外露的粳型二系不育系,以解決秈粳雜交組合的制種難題。

文/記者 賀夢嬌 攝/記者 楊清悅

微信:shac021

只有通過他們的篩選,才能成為有用的親本和品種。隨後,表現好的雜交新組合,則會進行制種,然後經過幾年的試種,產量、食味等突出的水稻品種,則會參加省市級或全國區、生試,最終通過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的就算選育成功。

聽來簡單的一套流程,其實需耗費農業技術人員大量的心血,王冬翼說,每年,他們團隊試種的材料有幾千個,十幾年來,育種成功的僅有三個——“浦優608”、“浦優22”和“浦優201”。

“浦優608”、“浦優22”和“浦優201”是王冬翼與團隊先後選育的高產優質抗性好的超高產雜交粳稻新品種。其中,“浦優608”經過多年的示範推廣,已成為深受廣大種糧大戶歡迎的雜交粳稻新品種,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在2012、2013年連續兩年的水稻高產創建百畝豐產示範方建設中,“浦優608”取得了百畝連片種植平均產量778.5公斤/畝和796.0公斤/畝的佳績,比面上水稻平均產量高出100多公斤/畝。

“浦優22”則是上海市首個產量突破800公斤/畝的超高產雜交粳稻新品種,選育成功後也在上海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在農戶中樹立了較好的口碑。現在,他和團隊每年都能通過南繁選育出2000多份育種中間材料,目前,他們選育出的“浦優201”已進入生產試驗階段,“浦優33”已開始第二年區試,不久以後,更多的高產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將應用於生產,為水稻增產增收奠定基礎。

為何選育雜交粳稻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其實這和選育過程中的難點息息相關。“花期不遇和花時不遇曾經是選育過程中的技術瓶頸,”王冬翼表示,父本母本必須在一個相同的時間段內開花才能完成制種工作。為此,行業內採取了先選育粳稻株頭外露的母本,再和秈稻進行雜交的方式來解決。而解決這些瓶頸,依舊需要農業人員日復一日的試種和制種,有時候選育的品種遇上高溫年份或是蟲害頻發的年份而表現欠佳,那麼該品種的選育工作就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每個農業人員選育的水稻品種,都是在成千上萬個選育品種的失敗後誕生的。

與此同時,王冬翼還參加並完成了《二系超高產雜粳組合的選育》、《超高產雜交粳稻新組合選育》和《超高產雜交粳稻組合“浦優22”開發與應用》三項科技項目,其中《二系超高產雜粳組合的選育》專案成果獲得了2013年度浦東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參與的兩項上海市科技興農專案——《“浦優22”等雜交水稻高產制種及栽培技術研究示範》和《兩系節水抗旱稻雜交組合選育與制種基地建設》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目前,他正在努力選育感溫型、高柱頭外露的粳型二系不育系,以解決秈粳雜交組合的制種難題。

文/記者 賀夢嬌 攝/記者 楊清悅

微信:shac02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