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麥吉爾到耶魯:11年留學經歷裡的四個感悟

2006年, 我高中畢業, 第一次出國門, 第一次在溫哥華機場一個人過了一夜, 輾轉了30個小時到達蒙特利爾一個叫McGill 的大學念書。 剛到的那天晚上, 失眠, 給家裡打電話分分鐘忍不住要哭。

這11年裡, 我本科畢業, 拿到了醫學博士和MBA, 經過了煉獄般的住院醫培訓, 組建了小家庭, 有了孩子, 成為了全美頂尖教學醫院的主治醫生。

一路走來, 不能說是一帆風順, 卻也風景極好。 前路漫漫, 希望以這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些心得, 並以此紀念我的留學生涯。

1

學會與自己獨處

獨在異鄉為異客。 孤獨, 是每個留學生都要經歷的。

越早找到與自己和平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方法, 越好。 當時我給自己的一個要求是, 不要因為孤獨而去社交。 我也確實做到了:沒有因為孤獨而談戀愛, 也沒有因為孤獨而加入與我無法產生共鳴的組織(比如各類華人宗教組織)。

我熱愛古典音樂, 熱愛看書, 又是內向型的人, 所以一向自認獨處能力不錯。 但留學的第一年我還是狠狠地被孤獨擊到了。

大學第一年的平安夜, 所有人都回家了, 我住的學生宿舍樓就剩我一人, 靜得可怕。 窗外飄著大雪, 我去唯一還開著們的街角便利店買了個冰凍Pizza, 回宿舍微波爐熱了後, 鎖上門, 邊吃邊看韓劇打發時間。 吃著看著就眼淚花花地往下流, 也不清楚是因為劇情還是因為我的處境。

蒙特利爾的冬天

大學第一年, 我把所有之前沒有看過的韓劇全補上了, 還因為吃垃圾食品成功達到了“freshman 15” (指大一新生普遍增肥15磅)。

這段最低落的日子還是音樂和書拯救了我。 因為從小學鋼琴, 我在大學裡交了一些音樂學院的朋友, 蹭那兒的琴房練琴,

還曾一度考慮過讀個鋼琴演奏的雙學位。 後來我加入了一個學生志願組織, 開始在蒙特利爾的各個醫院和老人社區義演:表演鋼琴獨奏或和其他樂器四重奏。

那時讀了兩本對我影響很深的名人傳記:一本是希拉蕊的 “Living History”, 另一本是居里夫人傳。 這兩本書讓我看到了不向現狀妥協, 面對困難迎頭而上的勇敢自信的女性形象。 我記得那時讀到瑪麗·居裡剛到巴黎求學時, 因為說不好法語, 被人嘲笑。 她就每天晚上關上門對著家裡的牆壁練法語, 最後法語練的和巴黎當地人沒有兩樣。

我對此很有共鳴, 雖然出國前英語基礎還算不錯, 與英語是母語的人比起來差距還是很大。 我那時勵志英語要講得讓人聽不出我是國際學生。

後來確實也達到了, 很多初次見我的人聽我說英語以為我是從小當地長大的。

孤獨是一種情緒, 但理智上我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作為留學生, 其實有著兩個世界最好的資源。 國內有愛我關心我的家人朋友, 而國外大學裡的生活也十分豐富,

到處都能交到新朋友。 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 這兩個群體給了我很多力量。

我的高中摯友去了北大, 在大學裡我們並沒有太多電話或網上交流, 而是保持通信, 不是電子打字, 而是一字一句寫在紙上的那種, 訴說各自大學的經歷。 我也與我父母通信。 不知為什麼, 我覺得寫下來的話, 要比說出來的感覺更真實也更值得回味。

我現在作為過來人的感受:感到孤獨時, 最好能把精力集中在做健康而又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比如看書、音樂、鍛煉。 但如果想“墮落”一下, 打會遊戲, 看會電視, 也無大礙。 重要的是用各種方式讓自己在垃圾情緒中走出來, 而不是陷在裡面。

2

目標是最大的動力

我高中時就勵志學醫。 北美的醫學院是本科畢業後才能申請, 很多人告訴我想畢業後上醫學院基本不可能。醫學院對於本地人來說都是很高的門檻,更不用說是國際學生。

我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的選擇, 但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居然也讓我撞進了耶魯醫學院。現在想來,年少輕狂,對困難的意識不足,反而對我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有明確的目標,才能一路打怪,升級通關。

為了能儘快上醫學院,我決定把大學四年的課程壓縮成了三年提前畢業。所以大學每年暑假我都要做科研加上課。

蒙特利爾的夏天

申請醫學院的那個暑假,我在一個實驗室做全職研究。每天從家到實驗室單程自行車就要近1個小時,把它作為鍛煉,我很享受每天騎車穿梭於蒙特利爾城。晚上我還要上文學史課,有一大堆文章要讀,剩下的時間就是為醫學院申請做準備。那時陪伴我的是很多莫札特和巴赫的音樂,邊聽邊學起來特別專心。

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生活有規律,狀態也很好。一個夏天下來,人曬黑了,身體更壯了。雖然每天高強度運作,但還是覺得精力充沛。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最辛苦卻也最享受的一段時光。由此可見有一個明確目標的動力是多麼強大。

二十多歲是身體和大腦都最強健的時候, 不為自己設限,勇敢追求目標是可能有驚喜的。當然,人生是馬拉松,只要目標明確,任何階段開始都不晚。

這裡的目標,也可以把它說成理想。但我覺得理想太抽象,在追求的時候還是要設立接地氣的目標,才能在具體執行上更有效率。

3

要勇敢, 也要謹慎

我18歲出國留學,和我奶奶每次通電話她都要嘮叨:女孩子一個人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現在自己有了女兒,才慢慢體會到,隻身在外,家人該有多擔心。

當我18歲那年拖著行李和爸媽道別,頭也不回的進入機場安檢時,我是沒對自己可能遭遇的危險想太多的。

由於女性的身體和社會特性,是她更容易成為受傷害的目標。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是時刻保持警惕,遠離可能的危險源,不讓自己成為目標。

比如從不在酒吧醉酒,從不夜晚一人外出。

唯一一次,我從美國東部坐連夜的灰狗大巴 (Greyhound)回蒙特利爾,票子出了錯,車子在晚上9點到新澤西州的沃靈頓時,沒了下班車,最早要到早上六點才能來。

沃靈頓的汽車站上不著村下不著店。我除了在汽車站過一夜,別無選擇。夜漸深,車站裡的人越來越少,直到只剩我一人。車站對面是一個24小時的速食店,不時傳來聊天的聲音。但我考慮再三,覺得還是呆在車站裡安全。

我意識到,一個人的恐懼,還是被有心懷不軌的人看到,我寧願選擇前者。除了大自然不可抗力,人類最大的危險還是來自人類。

於是我就在車站內側的長椅上蜷縮起來,這樣外面看不見裡面有人。為了不讓自己睡著,我強打著精神讀剛買的《達芬奇密碼》。雖然故事吸引人,但瞌睡蟲越來越多,我漸漸就有些迷糊。

突然,車站門被打開,有腳步聲傳來。我心裡一緊,睡意全無。抬頭看去,一個黑人保安正拿手電筒照向四周巡視。我看他穿著制服,身上掛著對講機和電槍,放心一點,心想保安總比閒雜人等安全。同時直覺認為主動打招呼,讓他知道我在那兒,比讓他發現我感覺要妥當。

於是我弄出了聲響,主動跟他打了招呼。我問他叫什麼名字,告訴他我車票開錯了的事。看他態度和善,我成了話癆,一方面是憋了一天沒人說話, 另一方面也是排解內心的緊張。

也許他察覺到了我的緊張,和藹地對我說這裡安全,要到外面去轉轉。我心想,與其一個人在這兒,還不如跟著保安去巡邏呢,這樣似乎更安全一些。再說,蜷縮在長椅上大半夜讓我腰酸背痛,頭昏腦脹,走走還能醒腦。

於是我裝作輕鬆地說,我一個人坐在這兒挺無聊的,要不跟你一起去巡邏吧。他欣然答應。我和他一起走到了車站外面,繞著車站轉了一大圈。雖然我對他的感覺比較信任,心裡還是保持一絲警惕。走的時候,我時不時地觀察周圍的環境,看看有沒有人。

後來在商學院,我學到了一個概念,叫environmental scanning (環境掃描),指的是企業要不斷的收集周圍的資訊來評估自身的機會或危險。我覺得那天我把這點用在自身上了,雖然那時懵懂的只是憑直覺。

再後來,我讀了一些Gavin de Becker 寫的犯罪學的書,包括一本寫給父母保護孩子的書,叫“保護這個禮物”(Protecting the Gift), 才慢慢從理論角度瞭解罪犯的心理和慣用伎倆。

但是最好的防範,還是防範于未然。那次事件後,我心有餘悸,再也沒坐過過夜大巴。不讓自己處在可能危險的環境中,並時刻保持警惕,是多年留學經歷慢慢教給我的,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比如上車鎖門,不一人深夜外出,隨身帶辣椒噴霧劑。而作為母親,確保孩子安全的最好方式是先確保自身安全。

4

擁抱多元化

留學帶給我的最大的財富,是開拓了視野和胸懷。這聽上去很老套,但我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了這個。確切地說,留學讓我瞭解到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並對此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出生成長在傳統的中國家庭,受的教育很正統,但也有局限性。大學裡見識到的多元化對我年輕的大腦衝擊很大。

我大一宿舍樓的30個人,來自11個不同國家,有同性戀,有混血兒。每人單間的臥室,共用客廳廚房。

與他們一起生活,我第一次見識了各國的家常菜,第一次見識了日本女孩說流利的法語,美國男孩說流利的阿拉伯語,同性戀的同學毫不隱晦地與大家討論他的情感煩惱,來自百慕大的學霸美女最後成為了羅德學者,冬天的第一場雪很多人根據當地習俗在外面裸奔。周圍大多數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和膚色,但年輕的心和還不設框架的大腦讓我們很快打成一片,成為了一個大家庭。

2010年夏天,我去位於尚比亞農村的科研基地做科研和臨床實習。作為唯一在那兒的中國女性,當地人對我充滿了好奇,孩子們更是一擁而上,摸著我的手臂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儘管我與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背景有著天壤之別,有種種挑戰和困難,當地人的友善和淳樸讓我在那兒的三個月充滿了溫馨難忘的瞬間。

在研究所與尚比亞的工作人員打排球的默契,在醫院裡做完剖腹產看到新生兒母親臉上的笑,收到醫院院長妻子用chitange (尚比亞典型的大花布料)給我做的布包時的驚喜與同事們一起看FIFA世界盃為迦納加油時的振奮人心,到村裡人家做客時他們拿出最好的食物-南瓜招待我們-可我擔心不衛生不敢吃-又覺得不吃不禮貌的遲疑,參加聚會時一群年輕人放著美國流行音樂和非洲音樂remix跳舞的歡快... ...

在尚比亞農村和當地醫院的工作人員一起給村民們打疫苗和做科普

林語堂說過,你只要說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會沒有與你同感的人。留學的經歷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元化並愛上了它。讓我認識到即使外表、背景有太多不同,人性的共通性還是比不同要多。讓我在看到黑暗的時候,意識到光明才是大多數。

很多人告訴我想畢業後上醫學院基本不可能。醫學院對於本地人來說都是很高的門檻,更不用說是國際學生。

我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的選擇, 但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居然也讓我撞進了耶魯醫學院。現在想來,年少輕狂,對困難的意識不足,反而對我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有明確的目標,才能一路打怪,升級通關。

為了能儘快上醫學院,我決定把大學四年的課程壓縮成了三年提前畢業。所以大學每年暑假我都要做科研加上課。

蒙特利爾的夏天

申請醫學院的那個暑假,我在一個實驗室做全職研究。每天從家到實驗室單程自行車就要近1個小時,把它作為鍛煉,我很享受每天騎車穿梭於蒙特利爾城。晚上我還要上文學史課,有一大堆文章要讀,剩下的時間就是為醫學院申請做準備。那時陪伴我的是很多莫札特和巴赫的音樂,邊聽邊學起來特別專心。

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生活有規律,狀態也很好。一個夏天下來,人曬黑了,身體更壯了。雖然每天高強度運作,但還是覺得精力充沛。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最辛苦卻也最享受的一段時光。由此可見有一個明確目標的動力是多麼強大。

二十多歲是身體和大腦都最強健的時候, 不為自己設限,勇敢追求目標是可能有驚喜的。當然,人生是馬拉松,只要目標明確,任何階段開始都不晚。

這裡的目標,也可以把它說成理想。但我覺得理想太抽象,在追求的時候還是要設立接地氣的目標,才能在具體執行上更有效率。

3

要勇敢, 也要謹慎

我18歲出國留學,和我奶奶每次通電話她都要嘮叨:女孩子一個人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現在自己有了女兒,才慢慢體會到,隻身在外,家人該有多擔心。

當我18歲那年拖著行李和爸媽道別,頭也不回的進入機場安檢時,我是沒對自己可能遭遇的危險想太多的。

由於女性的身體和社會特性,是她更容易成為受傷害的目標。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是時刻保持警惕,遠離可能的危險源,不讓自己成為目標。

比如從不在酒吧醉酒,從不夜晚一人外出。

唯一一次,我從美國東部坐連夜的灰狗大巴 (Greyhound)回蒙特利爾,票子出了錯,車子在晚上9點到新澤西州的沃靈頓時,沒了下班車,最早要到早上六點才能來。

沃靈頓的汽車站上不著村下不著店。我除了在汽車站過一夜,別無選擇。夜漸深,車站裡的人越來越少,直到只剩我一人。車站對面是一個24小時的速食店,不時傳來聊天的聲音。但我考慮再三,覺得還是呆在車站裡安全。

我意識到,一個人的恐懼,還是被有心懷不軌的人看到,我寧願選擇前者。除了大自然不可抗力,人類最大的危險還是來自人類。

於是我就在車站內側的長椅上蜷縮起來,這樣外面看不見裡面有人。為了不讓自己睡著,我強打著精神讀剛買的《達芬奇密碼》。雖然故事吸引人,但瞌睡蟲越來越多,我漸漸就有些迷糊。

突然,車站門被打開,有腳步聲傳來。我心裡一緊,睡意全無。抬頭看去,一個黑人保安正拿手電筒照向四周巡視。我看他穿著制服,身上掛著對講機和電槍,放心一點,心想保安總比閒雜人等安全。同時直覺認為主動打招呼,讓他知道我在那兒,比讓他發現我感覺要妥當。

於是我弄出了聲響,主動跟他打了招呼。我問他叫什麼名字,告訴他我車票開錯了的事。看他態度和善,我成了話癆,一方面是憋了一天沒人說話, 另一方面也是排解內心的緊張。

也許他察覺到了我的緊張,和藹地對我說這裡安全,要到外面去轉轉。我心想,與其一個人在這兒,還不如跟著保安去巡邏呢,這樣似乎更安全一些。再說,蜷縮在長椅上大半夜讓我腰酸背痛,頭昏腦脹,走走還能醒腦。

於是我裝作輕鬆地說,我一個人坐在這兒挺無聊的,要不跟你一起去巡邏吧。他欣然答應。我和他一起走到了車站外面,繞著車站轉了一大圈。雖然我對他的感覺比較信任,心裡還是保持一絲警惕。走的時候,我時不時地觀察周圍的環境,看看有沒有人。

後來在商學院,我學到了一個概念,叫environmental scanning (環境掃描),指的是企業要不斷的收集周圍的資訊來評估自身的機會或危險。我覺得那天我把這點用在自身上了,雖然那時懵懂的只是憑直覺。

再後來,我讀了一些Gavin de Becker 寫的犯罪學的書,包括一本寫給父母保護孩子的書,叫“保護這個禮物”(Protecting the Gift), 才慢慢從理論角度瞭解罪犯的心理和慣用伎倆。

但是最好的防範,還是防範于未然。那次事件後,我心有餘悸,再也沒坐過過夜大巴。不讓自己處在可能危險的環境中,並時刻保持警惕,是多年留學經歷慢慢教給我的,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比如上車鎖門,不一人深夜外出,隨身帶辣椒噴霧劑。而作為母親,確保孩子安全的最好方式是先確保自身安全。

4

擁抱多元化

留學帶給我的最大的財富,是開拓了視野和胸懷。這聽上去很老套,但我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了這個。確切地說,留學讓我瞭解到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並對此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出生成長在傳統的中國家庭,受的教育很正統,但也有局限性。大學裡見識到的多元化對我年輕的大腦衝擊很大。

我大一宿舍樓的30個人,來自11個不同國家,有同性戀,有混血兒。每人單間的臥室,共用客廳廚房。

與他們一起生活,我第一次見識了各國的家常菜,第一次見識了日本女孩說流利的法語,美國男孩說流利的阿拉伯語,同性戀的同學毫不隱晦地與大家討論他的情感煩惱,來自百慕大的學霸美女最後成為了羅德學者,冬天的第一場雪很多人根據當地習俗在外面裸奔。周圍大多數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和膚色,但年輕的心和還不設框架的大腦讓我們很快打成一片,成為了一個大家庭。

2010年夏天,我去位於尚比亞農村的科研基地做科研和臨床實習。作為唯一在那兒的中國女性,當地人對我充滿了好奇,孩子們更是一擁而上,摸著我的手臂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儘管我與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背景有著天壤之別,有種種挑戰和困難,當地人的友善和淳樸讓我在那兒的三個月充滿了溫馨難忘的瞬間。

在研究所與尚比亞的工作人員打排球的默契,在醫院裡做完剖腹產看到新生兒母親臉上的笑,收到醫院院長妻子用chitange (尚比亞典型的大花布料)給我做的布包時的驚喜與同事們一起看FIFA世界盃為迦納加油時的振奮人心,到村裡人家做客時他們拿出最好的食物-南瓜招待我們-可我擔心不衛生不敢吃-又覺得不吃不禮貌的遲疑,參加聚會時一群年輕人放著美國流行音樂和非洲音樂remix跳舞的歡快... ...

在尚比亞農村和當地醫院的工作人員一起給村民們打疫苗和做科普

林語堂說過,你只要說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會沒有與你同感的人。留學的經歷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元化並愛上了它。讓我認識到即使外表、背景有太多不同,人性的共通性還是比不同要多。讓我在看到黑暗的時候,意識到光明才是大多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