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高鐵平穩性震憾世界,這位浙大本土院士功不可沒!

馬上就是十一黃金周啦!作為國人最常用的出行方式之一——高鐵, 早已是一票難求啦!

中國的高鐵技術可是國人的驕傲呢!中國高鐵技術已是世界頂尖水準, 是外國人眼裡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最想帶回家的“中國特產”之一哦!

中國高鐵速度驚人, 今年6月25日“復興號”下線, 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運營,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中國高鐵的安全性和平穩度可是首屈一指的呢!一網友腦洞大開,

在高鐵上做了一個小實驗, 結果震驚全世界哦!↓↓↓

高速行駛的列車上, 4枚硬幣穩穩立住, 並且能保持立住的狀態超過一分鐘。 中國高鐵的平穩、舒適已經被無數網友點贊。

噓, 悄悄告訴你一個小秘密:中國高鐵能如此平穩,

離不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教授哦!

攻克高鐵路基沉降等世界難題!

眾所周知, 我國高鐵運營里程不僅高居世界第一, 更超過其餘各國里程總合。 這些高速鐵路許多都建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軟土地基上,

軌道路基因此面臨沉降這一難題。

軌道沉降諸多的麻煩這種不均勻的沉降會讓軌道變得不平順, “坑坑窪窪”, 甚至引起軌道結構的損壞。 列車在這樣的軌道上行駛, 乘坐舒適性降低、脫軌風險增大, 甚至不得不限制車速, 同時也減少高鐵服役壽命。

陳雲敏團隊對高鐵路基沉降的研究從我國高鐵事業起步之初就開始了。 經過長期鑽研, 他們成功提出了一套車輛—軌道—路基耦合動力分析理論, 從而能細緻地刻畫列車運行引發路基沉降的種種複雜效應。

比如, 列車高速行駛的速度效應對軌道路基的影響;一班接著一班的列車反復駛過, 對路基沉降的迴圈累積效應;地鐵盾構施工造成的擾動效應等——這些因素都已經從模糊的概念, 變為定量的分析。 在此基礎上, 科研團隊又進一步提出了控制和修復路基沉降的方法。

↑↑↑由陳雲敏團隊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

在浙大建工學院的實驗大廳,有一套由陳雲敏團隊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米的路基,路基之上是軌枕、鐵軌,鐵軌之上,是8個動力激振器。實際上,鐵軌也是分為8截互不相連的。這些激振器每秒最快能起降30次,像“彈鋼琴”一樣快速地此起彼伏,把車輪駛過鐵軌的連續過程模擬出來,最高能夠模擬輪軸荷載達20噸的列車以360公里的時速駛過鐵軌。

實至名歸,拿下茅以升科技獎

在這套裝置的説明下,實驗人員能夠建成與現場條件相同的路基,再由激振器類比不同速度的列車駛過的情況。現實中長達數年的列車載荷帶來的路基沉降,靠實驗室中的“假車”,能在幾個星期就能完成模擬試驗。科研團隊還不時向路基注水,模擬在雨雪和地下水升降等更加複雜條件,實現可控條件下路基沉降試驗。

近年來,這些路基沉降研究的最新成果已經應用在許多地方,取得經濟效益1億多元。路基沉降修復最大抬升量達45毫米,經驗證2年後期沉降小於1.5毫米,解決了高鐵沉降的不停運修復難題。

而憑藉著如此顯赫的成就,在剛剛結束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6屆頒獎大會上,陳雲敏教授獲得茅以升科技獎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大獎。

一位浙大自己培養的院士

這麼厲害的專家,可是浙大自己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哦!陳雲敏教授從本科到博士,都在浙大就讀。今年5月,在母校120周年紀念大會上,陳雲敏教授就表達了他對浙大深深的感激與熱愛:

“是浙大培養和成就了現在的我。浙大厚實的本科基礎課教學讓我第一次感悟到數學對生活的精確表述、對邏輯的完美演繹,感悟到自然和科學美,激起了我出於好奇心而產生的求知欲。研究生階段我跟隨導師曾國熙先生、吳世明先生研究岩土工程,先生宣導的理論、試驗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想,科學地詮釋了對真理的探求、質疑、驗證及應用,他們言傳身教使我學會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十年求學,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科學的思想、純粹好奇心驅動的探索精神、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仔細想想,這些就是我們校訓‘求是創新’的精神,她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一生。”

陳雲敏教授同時從三個層次,表達了對工科學生們的學習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認為工科學生課程體系應該有3個層次:第一,作為大學生的課程;第二,作為工程學科學生的課程;第三,工科具體專業的課程。在課程體系設計中,要考慮哪些是工科學生必須掌握的“通識”。學生少學一門專業課關係不大,日後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中補;但如果沒學過電路設計這一類型的“工科通識課”,在知識結構上就缺了一塊,這樣的人才將來想成為大師是很難的。

“工程學科學生最重要的能力是設計能力。學生所學的知識通過設計應用于產品,創新也是通過設計來實現的。在工程教育中,要加強設計能力的培養。從學生本科一年級開始到四年級,設計的方式和物件可以不一樣,有所遞進。一年級可以做通識的設計,四年級做更加專業化的設計。”

本文內容整合自浙江日報、求是新聞網

編輯:呂心怡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由陳雲敏團隊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

在浙大建工學院的實驗大廳,有一套由陳雲敏團隊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米的路基,路基之上是軌枕、鐵軌,鐵軌之上,是8個動力激振器。實際上,鐵軌也是分為8截互不相連的。這些激振器每秒最快能起降30次,像“彈鋼琴”一樣快速地此起彼伏,把車輪駛過鐵軌的連續過程模擬出來,最高能夠模擬輪軸荷載達20噸的列車以360公里的時速駛過鐵軌。

實至名歸,拿下茅以升科技獎

在這套裝置的説明下,實驗人員能夠建成與現場條件相同的路基,再由激振器類比不同速度的列車駛過的情況。現實中長達數年的列車載荷帶來的路基沉降,靠實驗室中的“假車”,能在幾個星期就能完成模擬試驗。科研團隊還不時向路基注水,模擬在雨雪和地下水升降等更加複雜條件,實現可控條件下路基沉降試驗。

近年來,這些路基沉降研究的最新成果已經應用在許多地方,取得經濟效益1億多元。路基沉降修復最大抬升量達45毫米,經驗證2年後期沉降小於1.5毫米,解決了高鐵沉降的不停運修復難題。

而憑藉著如此顯赫的成就,在剛剛結束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6屆頒獎大會上,陳雲敏教授獲得茅以升科技獎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大獎。

一位浙大自己培養的院士

這麼厲害的專家,可是浙大自己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哦!陳雲敏教授從本科到博士,都在浙大就讀。今年5月,在母校120周年紀念大會上,陳雲敏教授就表達了他對浙大深深的感激與熱愛:

“是浙大培養和成就了現在的我。浙大厚實的本科基礎課教學讓我第一次感悟到數學對生活的精確表述、對邏輯的完美演繹,感悟到自然和科學美,激起了我出於好奇心而產生的求知欲。研究生階段我跟隨導師曾國熙先生、吳世明先生研究岩土工程,先生宣導的理論、試驗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想,科學地詮釋了對真理的探求、質疑、驗證及應用,他們言傳身教使我學會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十年求學,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科學的思想、純粹好奇心驅動的探索精神、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仔細想想,這些就是我們校訓‘求是創新’的精神,她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一生。”

陳雲敏教授同時從三個層次,表達了對工科學生們的學習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認為工科學生課程體系應該有3個層次:第一,作為大學生的課程;第二,作為工程學科學生的課程;第三,工科具體專業的課程。在課程體系設計中,要考慮哪些是工科學生必須掌握的“通識”。學生少學一門專業課關係不大,日後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中補;但如果沒學過電路設計這一類型的“工科通識課”,在知識結構上就缺了一塊,這樣的人才將來想成為大師是很難的。

“工程學科學生最重要的能力是設計能力。學生所學的知識通過設計應用于產品,創新也是通過設計來實現的。在工程教育中,要加強設計能力的培養。從學生本科一年級開始到四年級,設計的方式和物件可以不一樣,有所遞進。一年級可以做通識的設計,四年級做更加專業化的設計。”

本文內容整合自浙江日報、求是新聞網

編輯:呂心怡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