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認為配了助聽器就可以馬上聽清楚

與一般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相比, 老年性聽力損失的生理病理變化更為複雜, 不僅限於中耳、耳蝸毛細胞、血管紋等結構, 而且還涉及傳入、傳出神經纖維及各級中樞傳導通路上神經合團的退變。 任何單一治療及康復手段都難以解決一切問題, 不能誤認為配了助聽器就應該可以馬上聽清楚。

著名的美國內耳病理學家Schuknecht於1964年將單純老年性聾分為四型並沿用至今:

1、感音性聾:萎縮變性始于小兒或中年, 慢性進展。 臨床表現為高頻聽力突然下降, 呈下降型曲線, 語言識別率尚好。

2、神經元性聾:聽神經系統神經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

主要表現為語言識別率損害嚴重而純音聽力功能相對較好, 兩者不成比例。 據研究耳蝸神經節改變發現, 1—10歲時神經元細胞平均為37000,80歲後減少到2000, 老年性聾者可減少到13000, 這種現象可稱之為老年性語言退化。

3、血管紋性聾:為一種常見的老年性聾, 多在30—60歲間血管紋開始隱性進行性退變, 。 所有頻率都聽不到, 呈低平聽力損失曲線, 早期語言識別率尚好, 在純音損失50DB之後, 語言識別率亦明顯下降。

4、耳蝸傳導性聾:亦稱機械性老年性聾。 最初出現在中年, 可能為蝸管運動機制紊亂所致。 如患過中耳炎、耳硬化、和梅尼爾病等, 則與老年性退變交織在一起, 形成混合性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