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封面報導丨流域聯動 生態長江

從大西南的雲南、貴州到長江流域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和上海等11省市, 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在“十三五”規劃中, 被稱為長江經濟帶, 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極。

這一極中, 經濟高度發達的蘇浙滬, 面臨產業和生態環保升級的雙重壓力;而雲貴川乃至兩湖、贛皖等中西部省份, 在保護流域生態前提下, 脫貧和發展任務艱巨。

2016年1月5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在經濟新常態下, 橫跨東中西的長江流域各省市, 如何落實總書記指示, 擔起生態保護和轉型發展的雙重重任?

流域聯動才能有效保護長江。 相關區域要在這一前提下, 通過市場配置資源, 優勢互補, 協同動作, 實現長江經濟帶生態和發展的良性迴圈。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 《民生週刊》記者就此分別採訪了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城市以及有關部門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及對長江經濟帶進行多年研究的學者。

長江經濟帶:三大工程協同推進

作為區域發展三大國家戰略之一, 長江經濟帶建設去年進入全面推進年。

年初,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定下基調;9月,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發佈, 成為沿江11省市融入長江經濟帶的行動指南。

規劃綱要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的四大戰略定位: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

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圍繞這一戰略定位, 過去一年, 沿江11省市搶抓長江經濟帶機遇, 主動融入, 長江綠色生態走廊、長江黃金水道、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產業創新等10多項重點工程有序推進。 在2016年年底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暨省際協商合作機制第一次會議上, 生態環境保護、綜合交通建設、產業優化升級成為接下來加快推進的三大工程。

覆蓋11省市, 超過五分之一國土, 涉及6億人, 生產總值超全國40%, 長江經濟帶已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 長江通道則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

如今, 這一流動的區域被寄予厚望, 依託長江水道,

構建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長江經濟帶。 更為重要的是, 長江經濟帶戰略完全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 集中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路, 這條內河黃金水道將有望成為繼沿海經濟帶之後主導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核心支撐帶, 成為全球流域經濟的新樣本。

△沿線城市的繁榮, 離不開長江這條“ 大動脈”。 圖/CFP

生態環境修復壓倒一切

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 但長期以來, 由於沿江工業發展各自為政, 重化工業高密度佈局, 污染物排放量大, 生態功能退化嚴重, 全流域環境污染隱患突出。

據瞭解, 每年長江流域的污水、廢水排放量高達350億噸。 如果不儘快修復和保護流域生態環境, 長江流域各省市的發展將“山窮水盡”, 難以持續。

與以往的戰略不同, 長江經濟帶戰略在頂層設計之初就突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理念。 從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帶, 到《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最終明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路,綠色始終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立足點。

201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甯不多見地成為5位彙報發言者之一,而另外4名是重慶、上海、湖北沿江三省份一把手及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

正是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案的優先選項。

分析人士指出,將生態環境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一方面是出於長江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的現實考量,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倒逼區域有實力的省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事實上,不僅是長江經濟帶建設,其他兩大區域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中都將生態環境放在了優先位置。

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負責人在近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將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除了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長江經濟帶區域還將全面排查工業污染源排放情況,加大超標排放和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力度,沿線的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建成區2017年底前還須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沿江11省市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民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去年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陸續發佈的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意見及三年行動計畫中,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已列上日程,先行啟動。

地處“長江之腰”的湖北是中部重要省份,長江貫穿湖北8個城市,流程1062公里,占長江幹線通航里程約三分之一,同時,湖北還肩負保護南水北調中線水質、保障三峽大壩水利安全等重任。

1月21日,湖北省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明確了保護和科學利用長江水資源、嚴格預防和治理水污染、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等六大任務。

△為保護長江生態平衡, 蘇州太倉市將5 1 0 0 0餘公斤各類魚種投放到長江。

黃金水道 物暢其流

2016年7月5日,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實現初步貫通,這意味著,南京至長江出海口可全程通航5萬噸級及以上船舶,一改此前5萬噸級大型船舶需減載、虧載15%~30%運輸的情況。

根據預測,該深水航道貫通後,將大大降低沿江地區物流成本,可累計產生航運效益9億元。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手棋。其中,將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則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堅實支撐。

作為貨運量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長江幹流長期存在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頸”的問題,支流也不通暢。由於航道不暢、關卡重重,水運經常須層層轉裝,運輸成本大大增加。

如何讓黃金水道真正產生黃金效益?《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著力推進長江水脈暢通,把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統籌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設,率先建成網路化、標準化、智慧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據瞭解,依託政策紅利,長江航道建設近年開始提速。除下游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外,長江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已經完工,宜昌至城陵磯段28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提高到3.5米運行,長江上游重慶以上河段火焰磧浚深工程已經開工。

在接受《民生週刊》記者專訪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表示,暢通高效的長江大通道是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主軸,因此必須加快航道系統整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浚深下游航道,改善中游航道,提升上游航道,加快推進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支援支線航道整治建設,儘快建成干支銜接的航道網路。

他同時強調,鐵水聯運成本較公水聯運可下降20%~30%,水鐵聯運比例每提高1%,區域整體交通運輸效率將提高10%。但是,目前長江港口與鐵路的銜接還不充分,建議優化長江經濟帶水鐵聯運佈局。

作為先手棋,過去幾年綜合交通走廊建設加緊推進,一批鐵路、公路、航空建設項目的落地逐漸使得長江流域血脈打通,物暢其流。按照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推進長江水脈暢通, 讓黃金水道真正產生黃金效益。

東西協同 梯度轉移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地理三大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差異很大,地區發展差距也十分明顯。

目前,上游、中游、下游地區人均GDP已經形成了由5000美元到1萬美元的梯度差距。11省市中,上海人均GDP位居全國首位,而貴州則處於末位。

就產業發展而言,下游外向經濟度強,已進軍全球化分工體系,中上游地區在資源能源加工、裝備製造、農業、旅遊業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發展差異為產業合作、轉移提供空間,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在談及為何發展長江經濟帶時,李克強總理曾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發達的地區都是沿海地區。從國際經驗看,現代工業化的歷史,都是由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後沿內河而上開發,這是普遍的經濟規律。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下游地區積極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中上游地區要立足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關產業。

同時,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

下游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擁有強大的科技、人才、資金優勢,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沿陣地。

如何將下游的產業向上游梯度轉移,同時帶動上游的資源向下游有序流動,發揮流域優勢,優勢互補,東西協同發展,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考量初衷。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長江經濟帶能否持續迸發產業活力,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在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相關規劃中,江蘇提出構建“東西互補、江海聯動、雙向開放、共贏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思路,通過企業走出去、園區共建等多種途徑,促進江蘇產業梯度轉移、上中游產業有序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同發展。同時,用好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生產要素配置的互補性,促進江蘇產業、經濟要素西移與上中游資源能源東送的雙向流動新態勢。

浙江則明確將加快紡織、化纖等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推動長三角產業園區共建 ,發揮浙商投資的成都國際商貿城、阿裡巴巴重慶電子商務國際貿易中心等園區示範帶動作用,引導省內企業與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發展“飛地經濟”。

到《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最終明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路,綠色始終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立足點。

201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甯不多見地成為5位彙報發言者之一,而另外4名是重慶、上海、湖北沿江三省份一把手及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

正是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案的優先選項。

分析人士指出,將生態環境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一方面是出於長江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的現實考量,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倒逼區域有實力的省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事實上,不僅是長江經濟帶建設,其他兩大區域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中都將生態環境放在了優先位置。

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負責人在近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將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除了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長江經濟帶區域還將全面排查工業污染源排放情況,加大超標排放和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力度,沿線的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建成區2017年底前還須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沿江11省市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民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去年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陸續發佈的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意見及三年行動計畫中,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已列上日程,先行啟動。

地處“長江之腰”的湖北是中部重要省份,長江貫穿湖北8個城市,流程1062公里,占長江幹線通航里程約三分之一,同時,湖北還肩負保護南水北調中線水質、保障三峽大壩水利安全等重任。

1月21日,湖北省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明確了保護和科學利用長江水資源、嚴格預防和治理水污染、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等六大任務。

△為保護長江生態平衡, 蘇州太倉市將5 1 0 0 0餘公斤各類魚種投放到長江。

黃金水道 物暢其流

2016年7月5日,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實現初步貫通,這意味著,南京至長江出海口可全程通航5萬噸級及以上船舶,一改此前5萬噸級大型船舶需減載、虧載15%~30%運輸的情況。

根據預測,該深水航道貫通後,將大大降低沿江地區物流成本,可累計產生航運效益9億元。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手棋。其中,將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則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堅實支撐。

作為貨運量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長江幹流長期存在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頸”的問題,支流也不通暢。由於航道不暢、關卡重重,水運經常須層層轉裝,運輸成本大大增加。

如何讓黃金水道真正產生黃金效益?《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著力推進長江水脈暢通,把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統籌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設,率先建成網路化、標準化、智慧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據瞭解,依託政策紅利,長江航道建設近年開始提速。除下游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外,長江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已經完工,宜昌至城陵磯段28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提高到3.5米運行,長江上游重慶以上河段火焰磧浚深工程已經開工。

在接受《民生週刊》記者專訪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表示,暢通高效的長江大通道是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主軸,因此必須加快航道系統整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浚深下游航道,改善中游航道,提升上游航道,加快推進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支援支線航道整治建設,儘快建成干支銜接的航道網路。

他同時強調,鐵水聯運成本較公水聯運可下降20%~30%,水鐵聯運比例每提高1%,區域整體交通運輸效率將提高10%。但是,目前長江港口與鐵路的銜接還不充分,建議優化長江經濟帶水鐵聯運佈局。

作為先手棋,過去幾年綜合交通走廊建設加緊推進,一批鐵路、公路、航空建設項目的落地逐漸使得長江流域血脈打通,物暢其流。按照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推進長江水脈暢通, 讓黃金水道真正產生黃金效益。

東西協同 梯度轉移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地理三大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差異很大,地區發展差距也十分明顯。

目前,上游、中游、下游地區人均GDP已經形成了由5000美元到1萬美元的梯度差距。11省市中,上海人均GDP位居全國首位,而貴州則處於末位。

就產業發展而言,下游外向經濟度強,已進軍全球化分工體系,中上游地區在資源能源加工、裝備製造、農業、旅遊業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發展差異為產業合作、轉移提供空間,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在談及為何發展長江經濟帶時,李克強總理曾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發達的地區都是沿海地區。從國際經驗看,現代工業化的歷史,都是由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後沿內河而上開發,這是普遍的經濟規律。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下游地區積極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中上游地區要立足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關產業。

同時,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

下游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擁有強大的科技、人才、資金優勢,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沿陣地。

如何將下游的產業向上游梯度轉移,同時帶動上游的資源向下游有序流動,發揮流域優勢,優勢互補,東西協同發展,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考量初衷。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長江經濟帶能否持續迸發產業活力,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在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相關規劃中,江蘇提出構建“東西互補、江海聯動、雙向開放、共贏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思路,通過企業走出去、園區共建等多種途徑,促進江蘇產業梯度轉移、上中游產業有序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同發展。同時,用好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生產要素配置的互補性,促進江蘇產業、經濟要素西移與上中游資源能源東送的雙向流動新態勢。

浙江則明確將加快紡織、化纖等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推動長三角產業園區共建 ,發揮浙商投資的成都國際商貿城、阿裡巴巴重慶電子商務國際貿易中心等園區示範帶動作用,引導省內企業與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發展“飛地經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