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書香後河|走進陘山火車站

長葛市後河鎮有一座山, 名為陘山, 陘山不高, 海拔330米。 也不雄偉, 遠看近看都平淡質樸。 她只是伏牛山脈最東的一個獨立山體, 即無泰山的巍峨, 也無廬山的俊秀。 紅石山體, 石壁嶙峋陡峭, 是陘山獨具的特質。

作者☞源 泉 菡沐清漣

從長葛和尚橋向西北蜿蜒有一條鐵路專線, 延至陘山原鄭州鐵路局採石場, 這是一條具有歷史與戰略意義的運石專線。

該專線就是以運送陘山紅石而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鐵路專做運石料的專線。 陘山紅石獨一無二, 據專家考證和有關資料證實, 就目前來說, 陘山紅石的韌性、硬度和耐酸鹼度均居亞洲首位, 是鐵路、建築、水利和以前做石磨的上等材料。

光緒二十三(1897)年, 長葛就有了這條鐵路支線,它為光緒二十八(1902)年修建京漢鐵路用石料奠定了而修建。 光緒三十(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長葛設車站, 站名:和尚橋車站, 停五分鐘, 設有線電話並引入當時的縣城‘今長葛市老城鎮’, 從此長葛有了電話。 )。 京漢鐵路是我國第一條南北大動脈。 很顯然, 位居我鎮的這條運石鐵路專線至少早於京漢鐵路全線通車九年時間, 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了。 一百多年來, 陘山紅石為社會的發展、為新中國的鐵路建設、水利建設和抗洪救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國人稱之為‘天路’的川藏鐵路, 陘山紅石也默默的扛起道軌。 這條鐵路進入我鎮上山后, 沿東山向北繞向東山西部至馮家閁止, 陘山車站位於東山北部, 距馮家閁一公里處。 車站何時出現, 格局如何, 距今多少年, 這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 筆者見到了現鄭州鐵路局採石場的杜廠長, 找到了已經八十六歲的退休老職工, 原工區工長張雙全老人, 據他說, 陘山車站1954年他上崗時就是現在這個樣式的車站, 依此言, 該車站已經六十多年。 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葛縣誌》載, 光緒二十三(1897)年, 長葛就有了這條鐵路運石支線,為光緒二十八(1902)年修建京漢鐵路用石料奠定基礎。
就此而言這個車站亦有一百多年了。 有以下理由:一是京漢鐵路工程浩大, 鋪墊路基所用的紅石數量如山如海, 應在鐵路開工之前做好準備而不至於窩工, 修路之前就應先行修建運送石料的專線。 二是1897年已經開始運送土方和石料, 因運至京漢全線, 斷定不是一輛或兩輛火車, 目前老車站門前的岔道可以證明, 當時運送土方和石料的火車可以開到岔道等待。 三是因為是單道行駛, 而車輛的往返時間的確定、調岔等必須有專職人員固守調度, 車站也必須應運而生。 四是張雙全老人講站房的樣式原來就是這樣, 據查這種建築不是中國式建築風格, 而是比利時風格, 在我們當地是沒有這種建築風格的。
另, 京漢鐵路為清政府使用比利時貸款修建, 比利時當時是工程監造方, 綜上所述陘山老火車站已經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了。 兒時的記憶力裡, 週末常背著家人到陘山玩, 也必到火車站, 最喜把鐵釘放置在道軌上, 等火車過後, 鐵釘就被車輪碾壓成一把鋒利無比的小刀。 也每每總見兩米高的紅石臺階上, 聳立的車站站房, 在我心中高大無比。 別具一格的建築, 令人耳目一新, 紅瓦下的護木是醬色, 鐵路徽章下“陘山車站”四個字被紅漆塗染得鮮紅清晰, 門框是紅色, 窗戶是紅色, 滿山的石頭是紅色, 環顧周圍, 一個連一個的雜貨鋪、理髮鋪、小吃攤, 甚至腳下的泥土, 都浸在紅的海洋裡。 如今的老火車站, 孤獨的立在那裡, 四周一片荒蕪, 而“陘山車站”四個字依然渾厚醒目,中國鐵路標誌在五星下清晰可見,像是訴說他曾經的輝煌。房舍格局依舊,牆基完善而門窗不堪,紅瓦凋落,野草撲門,讓人倍感歷史滄桑。 一九六五年,隨著東山將被采平,鄭州鐵路局採石場西遷到大南門北側的婆婆石到將軍崖之間,運石專線也從馮家閁向西延伸到現在的採石場。新的採石點資源豐厚,作業面寬,經鄭州鐵路局批准,決定購置大型碎石機,建造一座現代化作業場地——自流台。為保證自流台的建築品質,鐵路局決定從林縣請來建造紅旗渠的建築工人施工。他們帶著紅旗渠的精神,更不愧是紅旗渠的建設者,從配料到選材,精益求精。施工中他們把每一塊石料加工浸泡後用鋼刷去除泥塵,然後認真對接,真正做到了一絲不苟。嚴謹的施工態度鑄就了銅牆鐵壁的自流台,致使日夜沉浸在炮聲隆隆、碎石聲聲、千擊百撞的它六十年來完好如初,我們不得不敬佩紅旗渠精神。自流台是把破碎機碎後的石塊按規格從作業面直接倒入自流台的存料庫內。火車在台下停穩後,拉開閘門,七八米高的臺階上,一鬥鬥紅石塊從天而降,隆隆作響,準確地流進車廂。頗有‘飛石直瀉三千尺’的壯觀。

自流台建造成功,擺脫了人力裝車的歷史,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每天中午和傍晚,爆破石頭的隆隆炮聲震得山搖地動,打破了陘山有史以來的寂靜,而山體的縮小速度也隨之加快。天公賜給人間的將軍柱、磨襠石、擂鼓石以及栓馬石等景觀均已徹底消失。原來確定保留的婆婆石乃是天下一絕,然而,婆婆頭上頂著的那塊巨石,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拉風鑽炸毀,並美其名曰:此舉一是破除迷信,二是解放受苦受累的石婆婆,真可以說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車車紅石帶著後河人民的美好願望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紅旗渠精神卻像自流台一樣永駐後河,紅旗渠精神與後河文化融合,孕育出了勇於拼搏,踏實淳樸,無私奉獻的《紅石精神》,紅石精神激勵著當代的後河人,為圓中國夢,奮發努力,砥礪前行。後記: 陘山老鐵路、老車站重新進入我們視野,得益於後河鎮黨委、政府高瞻遠矚,用打造陘山文化旅遊圈的新時代發展觀,代替傳統的落後發展觀。據悉,近期已經有建業集團、天明集團、森源集團等航母級企業董事長組團考察陘山鐵路旅遊專案,並對開發後河陘山旅遊圈表現濃厚的興趣,已經有集團企業投鉅資進行前期開發,在不久的將來,陘山旅遊圈、陘山鐵路、陘山火車站,將會成為中原大地上一個誘人的旅遊勝地。

作者☞源 泉

編修☞菡沐清漣

而“陘山車站”四個字依然渾厚醒目,中國鐵路標誌在五星下清晰可見,像是訴說他曾經的輝煌。房舍格局依舊,牆基完善而門窗不堪,紅瓦凋落,野草撲門,讓人倍感歷史滄桑。 一九六五年,隨著東山將被采平,鄭州鐵路局採石場西遷到大南門北側的婆婆石到將軍崖之間,運石專線也從馮家閁向西延伸到現在的採石場。新的採石點資源豐厚,作業面寬,經鄭州鐵路局批准,決定購置大型碎石機,建造一座現代化作業場地——自流台。為保證自流台的建築品質,鐵路局決定從林縣請來建造紅旗渠的建築工人施工。他們帶著紅旗渠的精神,更不愧是紅旗渠的建設者,從配料到選材,精益求精。施工中他們把每一塊石料加工浸泡後用鋼刷去除泥塵,然後認真對接,真正做到了一絲不苟。嚴謹的施工態度鑄就了銅牆鐵壁的自流台,致使日夜沉浸在炮聲隆隆、碎石聲聲、千擊百撞的它六十年來完好如初,我們不得不敬佩紅旗渠精神。自流台是把破碎機碎後的石塊按規格從作業面直接倒入自流台的存料庫內。火車在台下停穩後,拉開閘門,七八米高的臺階上,一鬥鬥紅石塊從天而降,隆隆作響,準確地流進車廂。頗有‘飛石直瀉三千尺’的壯觀。

自流台建造成功,擺脫了人力裝車的歷史,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每天中午和傍晚,爆破石頭的隆隆炮聲震得山搖地動,打破了陘山有史以來的寂靜,而山體的縮小速度也隨之加快。天公賜給人間的將軍柱、磨襠石、擂鼓石以及栓馬石等景觀均已徹底消失。原來確定保留的婆婆石乃是天下一絕,然而,婆婆頭上頂著的那塊巨石,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拉風鑽炸毀,並美其名曰:此舉一是破除迷信,二是解放受苦受累的石婆婆,真可以說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車車紅石帶著後河人民的美好願望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紅旗渠精神卻像自流台一樣永駐後河,紅旗渠精神與後河文化融合,孕育出了勇於拼搏,踏實淳樸,無私奉獻的《紅石精神》,紅石精神激勵著當代的後河人,為圓中國夢,奮發努力,砥礪前行。後記: 陘山老鐵路、老車站重新進入我們視野,得益於後河鎮黨委、政府高瞻遠矚,用打造陘山文化旅遊圈的新時代發展觀,代替傳統的落後發展觀。據悉,近期已經有建業集團、天明集團、森源集團等航母級企業董事長組團考察陘山鐵路旅遊專案,並對開發後河陘山旅遊圈表現濃厚的興趣,已經有集團企業投鉅資進行前期開發,在不久的將來,陘山旅遊圈、陘山鐵路、陘山火車站,將會成為中原大地上一個誘人的旅遊勝地。

作者☞源 泉

編修☞菡沐清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