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帝內經》論九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九針之名, 各不同形:一曰鑱針, 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 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 長三寸半;四曰鋒針, 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 長四寸, 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 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 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 長七寸;九曰大針, 長四寸。 鑱針者, 頭大末銳, 去瀉陽氣。 員針者, 針如卵形, 揩摩分間, 不得傷肌肉, 以瀉分氣。 鍉針者, 鋒如黍粟之銳, 主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 鋒針者, 刃三隅, 以發痼疾。 鈹針者, 末如劍鋒, 以取大膿。 員利針者, 大如氂, 且員且銳,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 毫針者, 尖如蚊虻喙, 靜以徐往, 微以久留之而養,

以取痛痹。 長針者, 鋒利身薄, 可以取遠痹。 大針者, 尖如梃, 其鋒微員, 以瀉機關之水也。 九針畢矣。 ”

《靈樞·官針》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 取以鑱針於病所, 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 取以員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 取以鋒針。 病在脈, 氣少當補之者, 取以鍉針于井滎分輸。 病為大膿者, 取以鈹針。 病痹氣暴發者, 取以員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 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 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 取以大針。 ”

1.鑱針:鑱是古代的一種犁頭裝在彎曲的長柄, 用以掘土。 其長一寸六分, 鑱並有“銳利”之意。 其“主瀉陽氣”, 鑱針的形狀使其只能淺刺皮膚而不得深入, 可用於瀉血、點刺治頭痛發熱之證。

2.員針:長一寸六分, 針身呈圓柱形, 針頭卵圓, “揩摩分間, 不得傷肌肉, 以瀉分氣。 ”邪侵肌肉, 用員針揩摩, 因其針頭卵圓, 不致損傷肌肉, 而得疏利分肉間氣血。 此針用於揩摩體表, 治療分肉間之氣滯。 為一種按摩用具。

3.鑱針:其長三寸半, 針頭圓而微尖, 狀如黍粟。 “主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 ”是一種按壓經血、使氣血流通的工具,

用於體虛不得氣者做催氣之用。

4.鋒針:長一寸六分, “刃三隅”。 針身呈圓柱形, 針頭鋒利, 呈三棱錐形, 後人稱為“三棱針”。 其“以發痼疾”, 用於頑固性疾病。 此針為放血之用, 用於癰瘍痼疾, 或病在經絡的頑固性痹證。 實邪壅滯之症, 均可以取用鋒針放血, 以瀉除熱毒開啟經脈之壅塞。 臨床上用於點刺、瀉血, 治療癰腫、熱證。

5.鈹針:針身形如劍鋒, 針長四寸, 寬二分半, 宜於癰膿之切開引流排膿。 “以取大膿”, 為外科割治癰膿之用。

6.員利針:長一寸六分, 末端午尖銳, 中部稍顯膨大, 針身細小, 且圓且銳。 其“以取暴氣”, 用於癰疽, 暴痛, 痹證之急性發作等。

7.亳針:長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 針身細小如亳毛。 “尖如蚊虻之喙”。 因其針身細小, 可以刺入各經的孔穴,

宜於持久留針, 靜候其氣;也可徐緩從容地運用手法, 調理經絡, 補陰和陽, 使正氣得以充實。 其可疏通經絡, 調和氣血, 用以治寒熱、痛痹和臟腑疾病, 為針刺之常用針具。

8.長針:針長七寸, 針身細長, 末銳而鋒利, 用以深刺, 治療邪氣深著於內部深層或肌肉深厚處且日久不愈之“深邪久痹”。 後人稱為“環跳針”。

9.大針:長四寸, 針尖如梃, 針身粗圓, 用以放瀉關節內所積聚的水液。 “瀉機關之水”, 治療關節積液, 後人用作火針治療瘰鬁、癰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