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朱婷“被公益”,對名人與公益的雙重消費

55歲的朱安亮這一次被徹底激怒了:作為奧運冠軍朱婷的父親, 這個憨厚的農家漢被十幾天前一個親戚轉發的資訊所震驚, “朱婷為家鄉捐建希望小學……朱婷半年敗光2000萬……”“你看看這是啥東西, 咋能沒根據地瞎編呢?”朱安亮說。 (3月30日《華商報》)

回饋家鄉, 為家鄉修建一條20公里的柏油馬路花費約817萬;為家鄉捐建兩所希望學校, 共花費360萬;捐建一所養老院花費約110萬……這是近來一條題為“奧運冠軍半年‘敗光’2000萬, 消費清單令人肅然起敬”的消息中, 所列明的朱婷在“半年時間內”的公益清單。 然而, 從其家人的回應看,

這些精確到數字和具體專案的公益行為, 不過是作者虛構的。

暫時不清楚, 作者要虛構一個熱衷做公益的朱婷到底是出於怎樣的原因, 但很顯然, 這種對名人話題的炮製, 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蹭熱點, 首先就有消費名人之嫌。 作為一名排球運動員, 按理說, 人們對朱婷的最大關注點乃至評價標準, 理當是基於其在球場上的表現, 朱婷本人也不需要以一種虛構的“公益使者”身份來為自己的形象加分。

如果說名人被“消費”, 尚有某種必然性, 那麼, 這一事件更大的傷害, 其實還是公益本身。 因為通過捏造的方式將朱婷塑造為公益達人, 歪曲事實的同時, 更對朱婷形成了一種潛在的道德綁架。 與這種為名人從正面虛構公益事蹟相對的是,

近年來, 不少名人所遭遇的其實是“逼捐”的尷尬。 兩種方式看似相反, 但其內在的邏輯卻是一致的, 即默認名人就應該無條件為社會做公益和慈善。

事實上, 這則虛構朱婷做公益的消息, 一個重要立論點便是拿朱婷來反襯某些“在公益慈善捐款方面很摳門甚至一毛不拔”的名人的“不堪”。 然而, 暫且不論這一論證建立在虛假事實上, 首先就失去了說服力, 這種高舉道德旗幟的比對所折射出的慈善公益觀念, 也已然與現代慈善公益首先應該要遵循的自願性原則背道而馳。

罔顧事實拿名人做“消費”, 構成了對朱婷及其家人的傷害;虛構出一個“公益使者”來映射其他名人在公益上的不足, 則更展現出一種道德脅迫,

給社會慈善公益理念的正常發育帶來不可小覷的誤導。 而這正是這出“烏龍劇”的最大危害所在。 (朱昌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