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廣東深化醫療教育改革為百姓獲得感加碼

7月15日, 我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 記者 張梓望 攝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只有一個, 就是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近日,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28次會議, 聚焦醫改、教育均衡發展等民生領域改革及其財政保障機制。 (9月27日南方網)

源於《詩經》的小康, 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社會理想, 是中國百姓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今天, 百姓對小康生活有了新的定義, 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等。

在此中間, 醫療、教育作為社會民生事業的重頭戲, 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它們的改革成效更容易受到百姓關注, 且能從中更細微地感受到“實打實”的獲得感。 這種“獲得感”就像一杆尺規,

衡量著人民群眾的生活, 衡量著改革舉措的成效, 也指示著政府未來的努力方向。

一系列資料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廣東近年來醫療、教育事業發展的成效。 在醫療衛生改革方面, 廣東去年提出建設“衛生強省”, 省財政3年投入100多億元給基層醫療“補短板”, 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覆蓋, 今年全省公立醫院將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在教育改革方面, 省財政4年統籌安排100億元支持粵東西北地方推進“教育創強”工作。 目前, 全省教育強市強縣強鎮覆蓋率均超95%, 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教育發展差距大幅縮小……

如今在廣東, 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形成, 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已經實現, 省級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一份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鐫刻著廣東堅毅有恆的改革足跡, 它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 收穫著穩穩的幸福。

說到底, 廣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到底從哪來?一方面, 來源於高速發展的經濟保障。 發展是硬道理, 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金鑰匙”。 近年來一直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為廣東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強大物質基礎。 更重要的是,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 廣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 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著力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 做到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不斷將廣東民生事業發展推向新境界。

另一方面, 來源於不斷深化改革的探索思維。 改革需要投入, 更需要創新去推進,

需要實幹去啃“硬骨頭”。 在教育方面, 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 廣東省不斷創新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義務教育辦學機制、義務教育公平機制, 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在醫療事業發展上, 廣東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不斷健全全民醫保制度, 持續深化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等, 都無形中改善了百姓的醫療條件。 比如在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面, 廣東省堅持先行先試, 推進民政、社保領域開展省級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試點, 為深入推進民生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也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加碼。

可喜的是, 這種改革進程仍在持續快速推進。 近日,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28次會議, 聚焦醫改、教育均衡發展等民生領域改革及其財政保障機制, 必將在未來能以更好的政策, 更實的舉措來為民生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 要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 堅持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 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很顯然, 廣東民生事業的改革進程就是“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 很好地把握住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而這種心系百姓的改革必將會持續不斷地迸發生機和活力, 能夠在未來讓全省1億多人民擁有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張培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