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委員解析中國科研的“柴米油鹽”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題:委員解析中國科研的“柴米油鹽”

中新社記者 張素

“柴米油鹽”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科技界委員, 對從事科研活動的“柴米油鹽”直抒己見。

柴:亂挖人才何時休

創新驅動, 人才為先。 有委員指出,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視人才儲備, 卻演變成“挖牆腳”。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鄭蘭蓀說, 正常的人才流動自然有利於科研發展, 現狀是價碼越抬越高, 水準卻沒有提高, “反而對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科研帶來很大傷害”。

委員們分析, 造成亂象原因之一是外界過分追捧科研人員頭頂的各類“光環”。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資訊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說, 國家各部委人才計畫近20個, 全國各級各類有一定影響的人才計畫近百個, 每個計畫都與科技資源、職稱、評獎、待遇緊密掛鉤。

王向朝建議, 對當前國家層面上各種人才計畫梳理整合, 限定同一申請人的人才項目申請數量, 針對高層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導制度。

米:成果轉換難見金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拿出實例。 該所一位70多歲的科研人員研製出治療紅斑狼瘡的藥物, 轉讓成果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 下同), 按協議得到750萬元。 但因獎金與工資掛鉤, 如果一次性提走,

月收入超過8萬元的部分要按照45%的比例繳稅。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汪鵬飛補充說, 科研人員提取成果轉化獎金“影響一家單位工資總額”, 現行徵稅方法打擊了科研人員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

委員們說, 2016年實施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三部曲”, 從科技體制機制上有效破除了成果轉化障礙。 建議國家統籌協調科技成果“三權下放”配套政策。

油:國產儀器“扶一把”

中式烹飪善用油, 中國科學家卻很難用到國產儀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列出資料, 2014年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的貿易逆差達177億美元。

“發達國家在研製環節資助儀器裝備原始創新, 在採購環節通過政府採購等形式保護本國產品。

”徐濤說, 反觀國內採購環節相關規定不夠完善, 政府採購規模較小, 對國產產品價值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 甚至“歧視自主創新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邢新會說, 國內雖有支撐裝備研製的平臺, 但主要針對科研儀器原理的基礎研究或大科學裝置, “對衣食住行、生產生活具有普遍意義的裝備還發展不足”。

委員們建議建立對自主創新產品的科學定價機制, 並“細化落實國產科研儀器裝備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機制”。

鹽:基礎研究“接力棒”

鹽是百味之首, 正如基礎研究的地位。 近年來中國的基礎研究有所發展, 比如發表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占世界的比例從20年前不到3%,

上升到2015年的18%左右。 但客觀來說, 中國科技原創能力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

“人們看不到眼前的成效, 它(基礎研究)又不能變成直觀的GDP, 所以在執行時, 尤其是在真正需要經費支援的時候, 往往就被忽略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說。

委員們注意到,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希冀落到實處。

饒子和說, 20年前老一輩政協委員提出“關於加強基礎研究”, 推動政府制定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如今我們要接過接力棒, 繼續為加強基礎研究而努力。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