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分床睡的最好時機到底是幾歲?

3歲是分床的最佳時期?

想當年, 孩子三歲的時候, 已經可以一覺睡到天亮不尿床了。 這時候, 幾乎所有的育兒書都在提醒我, 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最佳分床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 3~6歲是兒童的“俄狄浦斯期”, 又叫戀父或戀母期, 孩子對父母的關係、兩性之間的問題比較敏感, 從性心理角度來說, 孩子3歲後就最好與父母分房間睡覺, 沒有條件分房, 至少也要分床。 這時候不分床, 既妨礙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又容易引發性早熟……讀得我好緊張啊。

正好又聽了鄰居媽媽給我講她兒子的事。 她兒子五歲, 一直和父母睡, 有一次, 她竟然從兒子書包裡搜出了一套自己的小內衣, 當時就感覺很崩潰, 諮詢專家, 專家說“都是父母陪睡惹的禍”。 她痛定思痛勸誡我:“孩子分床一定要從三歲做起, 我們當年就是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 孩子大了, 分床就更難了……”

當時的理論和現實都告訴我,

和孩子分床這事必須提上議事日程了。

毫無經驗的我開始焦慮, 腦海裡冒出無數種狀況:孩子怕黑怎麼辦?蹬被子著涼怎麼辦?半夜醒來好想我怎麼辦?……但焦慮歸焦慮, 該分還得分。 我懷著不安的心情, 打算先婉轉地跟女兒提一提分床的事。 並且, 很雞賊地選在她剛看完芭比公主動畫片後。 “千尋, 你覺得自己像不像芭比公主?”“我就是公主!”(臭美指數要上天了)“你看動畫片裡公主都是有自己房間的, 你是不是也該有自己的房間啊?”

想像一下, 糖果色的公主房, 滿滿都是誘惑力吧於是——“我要, 我要自己的房間!”(這娃果然深陷)“那我們一起來佈置一個公主房, 以後你就在你自己的公主房裡面睡覺好不好?”“好啊!”哼哼, 小屁孩, 果然容易搞定。 接下來的半個多月, 我帶著她逛了幾次宜家, 選了粉色窗簾、白色小床, 還有印著hello kitty的地毯, 打造出一個公主房。

怪我太樂觀咯?

“小公主不吵不鬧, 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著了, 她成功邁出了一個人睡的第一步。 ”……以上畫面純屬臆想。 現實是講完睡前故事,

我說:“媽媽回自己房間了, 千尋要乖乖睡覺哦。 ”這娃的表現竟然是:“好啊, 我們一起回去吧。 ”說好的自己睡呢?!好吧, 我就再陪一會, 等她睡著後再離開, 總可以了吧。 好不容易聽到她呼呼了, 我趕緊爬回自己房間補覺。 結果, 半夜時分, 突然被老公推醒。 我睜眼一看, 媽呀, 面前站著一個披頭散髮還沒穿鞋的小人, 哭得眼淚鼻涕混在一起:“媽媽, 我好害怕, 我不要一個人睡……”我好心累, 換她爸上陣。 “千尋, 你不是經常說自己是大姐姐嗎?大姐姐可是很勇敢的哦, 不會像小BABY那麼怕黑。 ”“像你這樣的公主一定是勇敢的, 一個人睡覺是成為公主的標誌!”……然而也並沒有什麼用, 三個人擠在一張一米八的床上, 再次恢復銷魂睡姿:

就這樣, 分床戰鬥第一回合以我慘敗告終。

分離, 是一個慢慢過渡的過程

我開始反省, 是不是操之過急了?回想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 本來也是一個分離焦慮期, 卻能平穩度過, 只在上學第一天哭了一小會, 後來就再也沒哭鬧過。 能平穩過渡, 是因為前期做了很多準備, 帶她去幼稚園熟悉場地、告訴她幼稚園有什麼好玩的,和老師溝通等等。

分床也是孩子面臨的一個大的分離焦慮期,而我除了佈置好她的房間,幾乎沒做過其他準備工作,失敗就不奇怪了。接下來,開始有步驟的分床。先把小床放大床的旁邊,女兒很配合,能聞到爸爸媽媽的氣息,夜裡睡得蠻踏實。一段時間後,我慫恿她在網上挑了個自己喜歡的拍拍燈。這拍拍燈很好玩,能隨著拍打次數變化燈光強弱和顏色,我把它放在公主房裡,女兒經常忍不住跑過去偷看,不過我告訴她,要等她自己睡的那一天才可以用。這算是利用了兒童心理學上的一個小技巧,當孩子不樂意做某件事時,不妨給這件事加入點有利因素,讓她心目中的壞事變得沒那麼壞。

我們還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小玩意,叫家用無線門鈴,一個按鈕安裝在孩子臥室裡,門鈴安裝在我們臥室裡,她只要在自己房間按下按鈕,我們這邊門鈴就會響起來。這個小玩意,能給孩子增加安全感,有了這個保護措施,她就覺得一個人睡覺還可以接受,沒那麼可怕。女兒開始主動用小黑板倒計時,每天改數字,“六,五,四,三……”,距離她一個人睡覺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準備工作好像也做得差不多了。可我知道,最終決定孩子分床成功的,還是她能不能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第一次自己睡覺,痛苦的是身邊沒有了爸爸媽媽陪伴,有怪獸怎麼辦?窗外會不會突然冒出一隻大灰狼?對未知的恐慌,才是孩子拒絕分床的根本原因吧。

它解決了孩子的分床恐慌

在書店第一次看到《第一次自己睡覺》時,我就發現,裡面藏著一個幫助孩子克服分床恐懼的好方法。故事裡的櫻子小朋友,也在努力學習長大,她要勇敢嘗試自己一個人睡覺。可是,一個人睡覺,櫻子不害怕嗎?原來,她已經找到了好助手,就是她心愛的小布偶們。櫻子制定了一個陪伴她睡覺的小布偶值班表:第一天是狐狸,接下來是小貓、小熊、小兔子和小企鵝。

小黑板上的倒計時終於數到了“1” ,千尋獨自一個人睡覺的日子到了。我們用上了繪本故事裡的方法,給她的玩偶們排了個陪睡值班表。第一天陪伴她的,是她最愛的長耳朵粉兔子。睡在自己小床上的千尋抱著她的粉兔子,神情還挺淡定,竟然主動對我說:“媽媽,你走吧,我是大姐姐,我要自己睡覺了。”我反倒有點擔心,她真的可以克服恐懼嗎?半夜不會哭醒?回到自己臥室後,一直在側耳偷聽她房間的動靜。我忽然明白,其實,今晚要學會長大的,不只是女兒,還有我自己。第二天早晨,女兒起床找我,很激動地說:“媽媽,媽媽,我昨天可以一個人睡了!”是的,昨晚我醒來兩次,一次給她蓋了被子,還有一次看見她躺在被子裡睡得好香。

孩子分床的最好時機是他準備好的時候

後來,像故事裡櫻子的媽媽一樣,我也偷偷加入到陪睡值班表裡,女兒則像櫻子一樣驚喜不已。可這並沒有妨礙她的“獨立”,過了一段時間後,她慢慢不再那麼期待我陪她睡覺的日子,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天晚上,她湊到我耳朵邊上,要跟我說個悄悄話,她說:“媽媽,你從值班表上退出去吧,我更喜歡自己睡。”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女兒是真的長大了。

曾經在很多育兒書上,我看到專家們說,和孩子分床重在堅持,剛分床的時候,孩子肯定會哭鬧,會反復折騰,你得堅持住底線,不然很難成功。可是,實踐後,我發現,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與孩子形成對抗模式。分離,不該是一場“孩子哭鬧,父母堅持”的戰役。在《第一次自己睡覺》裡,分離就像它每一副圖畫的用色一樣,溫和自然,是一場“相信你,陪伴你,直到慢慢退出”的告別。我想,每個孩子的成長密碼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可以在自己小床上獨自入睡,有的孩子卻賴在媽媽懷裡求哄睡,有的孩子三歲就可以分床,有的孩子六歲之後才能接受分床。

西爾斯用他的親密餵養法告訴我們,孩子出生後就是應該和父母睡在一起,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美國兒科醫生卻告訴我們,儘早讓孩子睡自己的嬰兒床,更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面對矛盾多樣的答案,好多爸爸媽媽都會疑惑:我的孩子到底該什麼時候分床?!提這個問題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用了“我的孩子”這個詞。是的,他是你的孩子,不是西爾斯的孩子,也不是兒科醫生們的孩子,是你獨一無二的孩子。最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帶她去幼稚園熟悉場地、告訴她幼稚園有什麼好玩的,和老師溝通等等。

分床也是孩子面臨的一個大的分離焦慮期,而我除了佈置好她的房間,幾乎沒做過其他準備工作,失敗就不奇怪了。接下來,開始有步驟的分床。先把小床放大床的旁邊,女兒很配合,能聞到爸爸媽媽的氣息,夜裡睡得蠻踏實。一段時間後,我慫恿她在網上挑了個自己喜歡的拍拍燈。這拍拍燈很好玩,能隨著拍打次數變化燈光強弱和顏色,我把它放在公主房裡,女兒經常忍不住跑過去偷看,不過我告訴她,要等她自己睡的那一天才可以用。這算是利用了兒童心理學上的一個小技巧,當孩子不樂意做某件事時,不妨給這件事加入點有利因素,讓她心目中的壞事變得沒那麼壞。

我們還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小玩意,叫家用無線門鈴,一個按鈕安裝在孩子臥室裡,門鈴安裝在我們臥室裡,她只要在自己房間按下按鈕,我們這邊門鈴就會響起來。這個小玩意,能給孩子增加安全感,有了這個保護措施,她就覺得一個人睡覺還可以接受,沒那麼可怕。女兒開始主動用小黑板倒計時,每天改數字,“六,五,四,三……”,距離她一個人睡覺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準備工作好像也做得差不多了。可我知道,最終決定孩子分床成功的,還是她能不能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第一次自己睡覺,痛苦的是身邊沒有了爸爸媽媽陪伴,有怪獸怎麼辦?窗外會不會突然冒出一隻大灰狼?對未知的恐慌,才是孩子拒絕分床的根本原因吧。

它解決了孩子的分床恐慌

在書店第一次看到《第一次自己睡覺》時,我就發現,裡面藏著一個幫助孩子克服分床恐懼的好方法。故事裡的櫻子小朋友,也在努力學習長大,她要勇敢嘗試自己一個人睡覺。可是,一個人睡覺,櫻子不害怕嗎?原來,她已經找到了好助手,就是她心愛的小布偶們。櫻子制定了一個陪伴她睡覺的小布偶值班表:第一天是狐狸,接下來是小貓、小熊、小兔子和小企鵝。

小黑板上的倒計時終於數到了“1” ,千尋獨自一個人睡覺的日子到了。我們用上了繪本故事裡的方法,給她的玩偶們排了個陪睡值班表。第一天陪伴她的,是她最愛的長耳朵粉兔子。睡在自己小床上的千尋抱著她的粉兔子,神情還挺淡定,竟然主動對我說:“媽媽,你走吧,我是大姐姐,我要自己睡覺了。”我反倒有點擔心,她真的可以克服恐懼嗎?半夜不會哭醒?回到自己臥室後,一直在側耳偷聽她房間的動靜。我忽然明白,其實,今晚要學會長大的,不只是女兒,還有我自己。第二天早晨,女兒起床找我,很激動地說:“媽媽,媽媽,我昨天可以一個人睡了!”是的,昨晚我醒來兩次,一次給她蓋了被子,還有一次看見她躺在被子裡睡得好香。

孩子分床的最好時機是他準備好的時候

後來,像故事裡櫻子的媽媽一樣,我也偷偷加入到陪睡值班表裡,女兒則像櫻子一樣驚喜不已。可這並沒有妨礙她的“獨立”,過了一段時間後,她慢慢不再那麼期待我陪她睡覺的日子,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天晚上,她湊到我耳朵邊上,要跟我說個悄悄話,她說:“媽媽,你從值班表上退出去吧,我更喜歡自己睡。”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女兒是真的長大了。

曾經在很多育兒書上,我看到專家們說,和孩子分床重在堅持,剛分床的時候,孩子肯定會哭鬧,會反復折騰,你得堅持住底線,不然很難成功。可是,實踐後,我發現,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與孩子形成對抗模式。分離,不該是一場“孩子哭鬧,父母堅持”的戰役。在《第一次自己睡覺》裡,分離就像它每一副圖畫的用色一樣,溫和自然,是一場“相信你,陪伴你,直到慢慢退出”的告別。我想,每個孩子的成長密碼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可以在自己小床上獨自入睡,有的孩子卻賴在媽媽懷裡求哄睡,有的孩子三歲就可以分床,有的孩子六歲之後才能接受分床。

西爾斯用他的親密餵養法告訴我們,孩子出生後就是應該和父母睡在一起,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美國兒科醫生卻告訴我們,儘早讓孩子睡自己的嬰兒床,更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面對矛盾多樣的答案,好多爸爸媽媽都會疑惑:我的孩子到底該什麼時候分床?!提這個問題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用了“我的孩子”這個詞。是的,他是你的孩子,不是西爾斯的孩子,也不是兒科醫生們的孩子,是你獨一無二的孩子。最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