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7歲離家北上 20年後帶著經驗歸鄉實現創業夢

於秀雨正在向女工教授制衣方法。

央視網消息外出打工, 是17歲的於秀雨彼時改變自己命運的重要途徑。 20年後, 帶著滿身的經驗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回鄉。

放棄在北京年收入上百萬的制衣工廠, 這個決定意味著一切再次回到原點, 歸鄉後的他將投向自己曾試圖掙脫的土地。 不同的是, 以前是耕地糊口, 現在是創業。

離家, 為弟弟妹妹掙學費

時間回到1997年夏天。 乾旱在河南濮陽市範縣大地上持續著, 看著自家麥田裡的綠色一點點消失, 於秀雨的父親心急如焚。

看著眼前分別17歲、15歲和12歲的三個孩子, 這個37歲的男人說:“再過半個月, 如果還不下雨, 咱家的麥子就全幹死了, 你們上學就更成問題了。 ”

弟弟妹妹還小, 聽完老爹的話, 17歲的於秀雨為了減輕父母負擔, 他決定外出打工, 為弟弟妹妹掙學費。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家人雖同意于秀雨退學決定,

但讓一個17歲的男孩放棄學業, 就此走上社會, 很難讓他們不憂心:去了會遇到壞人嗎?會不會跟人學壞?一系列擔憂纏繞在父母心頭, 有苦難言。

保安、小工、車間主任、廠長……

輟學後, 於秀雨將改變命運的城市放在了北京。

與很多懷揣著夢想來到北京的年輕人一樣, 由於人生地不熟, 加上沒有任何專業技能, 找工作對他來說並不容易。

“當時, 我得腦裡只有兩個字, 生存。 ”於秀雨說, 經老鄉介紹, 他進入到一家制衣廠擔任保安, 那是他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 幹的十分賣力、有激情。

於秀雨說, 自1997年輟學起, 他都在制衣廠工作。 他從小保安做起, 從每月收入300元幹起, 制衣廠幾乎所有流水線上的工種和環節他都幹遍了, 為了多掙錢, 過年過節他都不回家,

在廠裡幹活。

因為在工作中吃苦耐勞, 只有初中文化水準的於秀雨, 成為管理500多名工人制衣廠廠長。 5年前, 他和另外2名合夥人一起在北京建起了制衣廠, 生產的衣服銷往世界各地。

帶著職業經驗回家創業

上世紀90年代初, 河南是“農民工”這個詞的叫響地之一。 工廠的流水線、城市的建築工地等到處都能見到河南籍農民工的身影。 于秀雨就是當年最早一批大規模外出的農民工。

在響應國家“精准扶貧”的號召下, 2016年9月, 濮陽市范縣龍王莊鎮黨委書記鄭鑫得知於秀雨的情況後, 分三次前往北京, 希望他能回鄉創業,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鄭鑫書記前後去北京找了我三次, 每次都要和我聊一兩天, 說實話, 我當時心裡很矛盾,

我是農民的兒子, 回來帶著老鄉一起掙錢, 是我該做的, 但北京的一切也讓我很難割捨。 ”於秀雨說。

政府負責批地、搭建廠房, 此外, 老家還有大量閒置勞動力——自己在外這麼多年, 這些優惠政策對於秀雨來說也是難得的機會, 經過半年的深思熟慮, 他做了人生中重要的決定, 歸鄉建服裝廠, 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現在, 政府投資50萬建設的制衣廠廠房已經完工, 於秀雨又投資200萬買來了設備、原料。 第一批60名女工已經進廠制衣, 預計每人每月可掙到最少1800元錢。

現在, 於秀雨制衣廠收到了來自俄羅斯的10萬套棉衣訂單, “只要大家肯幹, 脫貧肯定沒問題。 ”

國慶日, 分開半年在北京上班的媳婦和讀書的兒子也將回到河南和他團聚。

於秀雨說, 從去年開始, 越來越多的和他一樣的人, 看到家鄉現在好的政策、發展和機遇後, 紛紛返鄉。

回到村裡的創業者, 與從前不同了, 大家手裡有些積蓄, 外出打工又增長了見識。 現在, 大家對家鄉新思考是,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 農業基礎設施落後, 如今再次回到家鄉的他們搞起了種植業、製造業、養殖業增收。

“不管是離家、返鄉, 我們都趕上了好時代。 ”於秀雨說。

責編:王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