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刊兩周年特稿(之二):當大英帝國和美利堅霸權已成往事|大視野

作者:秦朔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61篇原創首發文章

我在關於中國國家發展新週期的第一篇文章最後提出, 未來幾十年, 中國究竟能不能繼英國和美國之後, 成為全球性的領導力量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而更可能的是, 今天的世界和英美執全球牛耳之時的世界, 已經不是一個世界了。 ”

類似這樣的問題, 中國人在問, 而伴隨中國崛起, 美國人問的可能更多, 甚至已成為美國政治中的常設議題。

“建立一種全面的世界新秩序概念”

最近的例子是美軍最高軍事長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約瑟夫•鄧福德9月25日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說,

朝鮮是當下美國最大的安全威脅, 俄羅斯總體上依然是一個威脅, “但如果我把目光投向2025年, 考慮那時人口與經濟狀況, 我想中國可能會在大約2025年前對我們的國家構成最大威脅。 ”

鄧福德說, 美軍正面臨能力下降的現實, “美國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在世界任何地方部署並維持軍力。 俄羅斯和中國正試圖削減這一優勢, 將美國與歐洲和太平洋的盟友分開。 ”

任何霸主思維模式和態度上的“舒適圈”, 一旦有某種新力量可能削弱乃至打破這種地位, 它就會焦慮和不適應。 前蘇聯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枚洲際導彈, 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 1961年成功發射載人飛船, 太空人尤裡•加加林開創了人類太空飛行新時代。

這些成就讓當時的美國極為震驚, 公眾甚至認為蘇聯搶在美國前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相當於太空的“珍珠港事件”, 加加林太空飛行成功更被許多人當成蘇聯超越美國的新證據。 甘迺迪在總統新聞發佈會上被問到“我們趕上或超過蘇聯的前景如何”時說, “沒有人比我更感到煩惱了”。 前蘇聯在航空航太領域的突破, 倒逼美國在1958年成立國家航空航天局, 後來通過“阿波羅計畫”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

| 前蘇聯飛行員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

中國今天在很多方面的成就正對美國產生類似加加林式的衝擊, 如同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所說的, “美國則害怕不斷壯大的中國將進一步削弱它世界第一的地位, 也因此而威脅到美國的安全。 一些舉足輕重的智庫把中國比作冷戰時期的蘇聯, 認為中國一心要對它的周邊地區實施不僅是經濟上, 而且是軍事上的主導, 最終建立霸權。 ”

基辛格最近表示,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尋求將中國與中亞並最終與歐洲相連,

它將把世界重心從大西洋轉移至太平洋, 如果中美不能維持積極關係的話, 將是一場全球災難。 他說, 必須“把我們的關係從實踐層面提升至思想層面, 從解決日常問題提升至建立一種全面的世界新秩序概念”, “必須看到一種共同發展而非安全的概念”。

基辛格的說法是睿智的, 就是 美國如果不跳出原有的秩序框架, 就無法建設性地包容世界的新力量。

而對中國來說, 問題在於, 當她的力量註定會越來越大地影響世界的時候, 她如何讓世界相信, 因為她的融入和深度參與, 世界秩序不是更紊亂而是更穩定和更有前景。

這篇文章會接著探討, 今天如果中國要成為全球性的新的領導力量, 其可能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首先, 讓我們看看英美在主導世界的進程中遭遇到了什麼問題, 以至於無法再延續原有的主導權。

英國為何不能恒霸天下?

先說英國。 它曾經統治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疆域和人口, 以及幾乎全部海域。

英國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 簡單說, 一是自己弱了, 二是別人不幹了。

英國在19世紀中期是“世界工廠”, 工業最發達。 但從1870年到1913年, 英國的工業總產量占世界的比重由32%下降到14%, 1890年代被美國超過, 20世紀初被德國超過, 1913年英國鋼產量已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和德國的一半。 英國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1871年的22%降到1913年的15%。

美國、德國是如何發揮後發優勢、採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體現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的, 這裡不作展開,只想說一點感想,就是在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領先的英國,因為打遍世界無敵手,對未來缺乏積極投資,因此在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不再領先。

|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1921)的殖民地

儘管在工業中失去了霸主位置,但通過對外輸出資本特別是對殖民地的投資與控制,英國的全球影響力依然巨大。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面積為3350多萬平方公里,比本土大110倍,人口近4億,是本國的9倍,仍是“日不落帝國”。英國對外的資本輸出超過德、法的總和。所以弗格森《帝國》一書開篇引用了一位教授1909年所說的話,“英國如今控制著3.5億海外殖民地居民的命運,如果沒有一支強大軍隊的保衛,這些人無法獲得有效保護,往往容易遭受掠奪和不公正的待遇。英國對殖民地居民的統治並非無懈可擊,這點毋庸置疑,不過我敢說,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宗主國能夠給予其附屬國人民如此禮遇。”

但是,短短幾十年後,“給予其附屬國人民如此禮遇”的英國殖民體系就瓦解了。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耗盡了力量。殖民地不僅瓦解了,而且當年被殖民的地區還要對殖民國家“不依不饒”。

2001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的不容忍現象世界會議上,通過了《德班宣言》,其中提出“世界會議對於奴役、奴隸貿易、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種族隔離、殖民主義和種族滅絕給千百萬男女和兒童帶來的深重人類苦難和悲劇性災難,呼籲有關各國紀念過去慘劇的受害者,並申明,無論這些現象在何時何地發生,都必須受到譴責,並防止再度發生”,宣言還呼籲採取“在國家、區域和國際三級規定有效的補救、追索、補償、賠償和其他措施”。

這是什麼意思呢?舉一個例子,1999年4月,非洲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公開要求“西歐及美洲參與販奴貿易,並從販奴及殖民統治中受益的所有國家和機構”應該作出賠償。根據“奴隸貿易中非洲損失的人口,以及殖民統治期間非洲被掠奪的黃金、鑽石及其他礦產的價值估計”,賠償總額應該達到777萬億美元。1850年之前,1000萬左右被運往大西洋各國為奴的非洲人中,有300萬人是乘坐英國的船隻漂洋過海的,因此,英國應承擔的賠償款可能高達150萬億英鎊。

關於大英帝國霸權的辯論

弗格森的《帝國》一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大英帝國辯護,他反對把“殖民主義”與奴隸制、奴隸貿易、種族隔離、種族滅絕等放在一起譴責,反對把英國的輝煌看作壓迫、剝削、屠殺和掠奪的結果,而認為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很多地方帶來了益處——正如邱吉爾參與第一次殖民戰爭歸來後所說的——“一個文明的社會所從事的事業中,還有什麼比開墾蠻荒之地,讓其土地富饒、人丁興旺更為崇高和利人利己的呢?給爭戰不休的部落帶來和平,給野蠻暴力的社會帶來公平和法制,打破奴隸身上的枷鎖,從土地中收穫財富,種下商業和教育的種子,幫助整個民族追求幸福,消除痛苦,還有什麼理想比這些更加美好,更有價值,更能激發我們的努力?”

在弗格森看來,大英帝國在世界近1/4的疆域中強制推行自由貿易、法治、投資保護和相對廉潔的政府,改善了全球的福利,“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在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方面比19到20世紀的大英帝國做得更出色”。他認為僅用“紳士資本主義”不足以體現大英帝國的經濟成就和對現代化進程的貢獻,那些批判英國在海外統治的觀點都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美德”,即“它在當地高度清廉的行政管理”。

弗格森並不否認英國人做出過專制暴虐的行為,但他認為,每當此時,“總會從英國社會內部湧現自由的批評聲”,“相當於賦予了大英帝國某種自我修正的品格”,“一旦一個殖民社會完全採納,並實行了英國人帶給他們的這套制度,那麼英國人就很難再阻止這些人尋求和行使政治自由了,這種自由對於英國人來說也極為珍視”。

和弗格森的立場不同,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的經濟融合要比通過帝國主義手段實行強迫性融合更有效,英國投資於國內的產業可能要比向遙遠的殖民地一擲千金更有意義,無論是貿易還是文明傳播都不需要帝國主義組織的強制推行。相反,使用武力可能一事無成。他們認為,如果英國在19世紀40代中期就甩掉帝國的包袱,那麼它有望獲得的“去殖民化紅利”相當於減稅25%,省下來的稅賦可用於投資電力、汽車、耐用消費品行業,從而極大地促進家鄉工業的現代化。

至於大英帝國的全球影響力,自由主義者也認為完全可以通過 貿易 本身來實現。貿易是一劑“萬能良藥”——“它就像一項有益的醫學發現,給世界各族人民帶來對文明社會的健康追求和體驗。造訪過英國大規模工業基地的商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也將變成一個傳播自由、和平與良政的佈道者。與此同時,我們的足跡遍佈歐洲各個港口的蒸汽船,以及備受各國矚目的鐵路,這些都成為我們宣傳文明體制價值最好的廣告和入場券。”

在大英帝國已不復存在的今天,在最基本的問題上似乎仍無答案,因為歷史無法重演。

一種觀點是,國際貿易帶來的利益本應該、也能夠在不建立帝國的條件下實現,因此大英帝國完全沒有存在必要,貿易能解決一切,包括世界和平。

而弗格森的觀點是,從理論上說全球化有可能在多邊合作的國際體系中自發形成,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歐洲體制主要通過武力,確切地說是在槍炮的威逼下被強制實施的。大英帝國就是通過霸權國家推崇經濟自由主義的例證。他最後的結論是:“無論是好是壞,是聖潔還是污穢,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從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大英帝國時代殖民統治的產物。現在的問題不是討論大英帝國主義是否有污點,它當然有,但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另闢蹊徑,找到一條不這麼血腥的現代化之路?從理論上說,這或許可能。但是,從實踐中來說呢?”

美國為什麼不能恒霸天下?

接下來談談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占世界6%的美國擁有世界經濟產出的40%多,生產世界近一半的電力,控制世界約60%的石油儲備,還掌控著金融體系的話語權。杜魯門總統說:“我們是經濟世界的巨人。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未來經濟關係的模式取決於我們。世界正在看著我們的臉色。選擇權在我們手中。”冷戰結束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但是美國非常不願意被看作帝國和殖民主義國家,而更願意被看作一個共和國。即使在美國對伊拉克發動進攻時,當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對半島電視臺說,“我們從來不曾是殖民國家,我們沒有帶著部隊遊走世界到處掠奪別人的房產或別人的資源、石油,……締造帝國的蘇聯是那樣做的,但美國不會這樣做。”用小布希的話,“打敗敵人之後,我們留下的不是軍隊而是議會和憲法”,他還說美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可以有機會成為帝國而拒絕成為帝國的國家。

雖然從擴張疆域的意義上,美國從未有過大英帝國那樣的版圖,但美國在全球的軍事部署絲毫不次於大英帝國。弗格森在《巨人》一書中做了這樣的描述:

入侵伊拉克的軍事部署之前,美國在超過130個國家裡有大約752個長期軍事設施,大量的美國部隊駐紮在其中的65個國家中。這些駐紮地區極大程度上證明了布希總統2003年2月26日的那番講話毫無根據,小布希聲稱:“1945 年打敗敵人之後,我們沒有留下佔領軍。”新的戰爭又意味著新的基地,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在科索沃地區獲得的軍營,或在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的戰爭中獲得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比斯凱克空軍基地。

評論家們指出“五角大樓的預算相當於前12或15個國家的軍事預算的總和”。陸地上,美國擁有9000輛M1亞伯拉罕型坦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海上,美國擁有9 個“超級航母”戰鬥群,其他國家一個也沒有;空中,美國擁有三種不同類型的隱形飛機,其他國家也沒有。大英帝國也有科技領先的年代,但是他們的帝國從未像今天的美國那樣在軍事力量上擁有全方位的優勢。

如果軍事實力是一個帝國存在的必要條件,很難想像人們如何能夠否認美國今天的帝國特徵。美國國防部使用的一張展示5大戰區司令部的地圖表明美國軍事影響力現在實際上已經覆蓋全球。戰區指揮官——也就是帝國“地方總督”——對這些領地負責,其地域之廣超出他們的先輩古羅馬人的想像。美軍歐洲司令部的範圍從格陵蘭西海岸到白令海峽,從北冰洋到好望角,從冰島到以色列……

這些事實清楚地證明了帝國的存在,當然,用美國人的話,他們是“受邀的帝國”。美國與不少於4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盟約,所以說是受邀。弗格森評論說,“美國竟然接受了如此多的邀請。一項估計表明,1946年到1965年間,美國在168個單獨場合中進行了武裝干預”。但問題是,處處受邀的帝國,就能恒霸天下嗎?

有人認為美國在維護國際秩序方面做的還很不夠,在波士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國家再造”成果還不夠帝國化,缺乏成效,美國遠遠趕不上昔日的大英帝國。當年如果不是大英帝國的艦隊到非洲制止部落酋長販賣奴隸,奴隸制可能還在延續。

有人認為美國已經過度帝國主義了,全球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掠奪全世界的機制。

這裡不做更多討論,只想重複一下保羅•甘迺迪的預言—— 正如在此之前的所有“大國”的經歷一樣,美國在軍事及財政上的“過度透支”將註定使其失去經濟優勢地位,走向衰落。

今天的世界還會有英美那樣的霸權嗎?

無論大英帝國和美國是不是開明的“紳士資本主義”或“人權帝國主義”,我們發現,最現實的問題是,當它們試圖主導和控制世界時,儘管能在某些時間取得對某些空間的霸權,但隨著世界的變化,都沒有力量持續進行控制,都越來越乏力、無力。這和人類歷史上所有帝國的命運幾乎都一樣。

20世紀的一大遺產是 獨立 與自覺 ,誕生了許多新的國家和地區。當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解決不了發展與平等的問題時,從20世紀末開始,在一些地方,人們重新訴諸宗教和種族。同時,極端勢力也開始泛起。儘管“獨立與自覺”之後帶來的並不都是良治,甚至出現了不少畸形乃至失敗的國家,但世界註定不會再回到需要由某個霸主來決定的軌道。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7全球風險報告》將風險分為經濟風險、環境風險、地緣政治風險、社會風險和技術風險,細項則有幾十種。連接越緊密,科技越發展,風險爆發的連鎖反應和相互影響就越大(想想我們周邊就可以了)。在這樣一個世界上,迫切需要合作治理的新秩序,需要各國對國際責任的共同擔任,但是,單靠哪個國家去主導已經很不現實。即使你想主導,花了力氣去主導,最後的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今天要像當年的英國和美國那樣稱霸世界,已經不可能了。

中國正在崛起和復興,回顧歷史,直面複雜的世界環境,不管將來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在國際舞臺上都應採取雄而不霸、強而不橫的姿態,如此才能真正對自己負責也對世界負責。

何況中國自身的發展,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有眾多挑戰!關於這一點,下週一繼續談。

文獻參考:弗格森《巨人》、《帝國》,中信出版社

相關文章:《創刊兩周年特稿:迎接中國國家發展的新週期(之一) 》

祝祖國繁榮昌盛,祝朋友們皆大歡喜,國慶中秋同樂,更多節日福利敬請期待。

進入十月份是秦圈圈上線兩周年(2015.10.16~2017.10.16),

今天送出 迪士尼 門票兩張。

祝願您有神奇的一天。

告訴我們您是什麼時候關注的,

發送任一一條轉發截圖給我們,就有機會抽中哦!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這裡不作展開,只想說一點感想,就是在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領先的英國,因為打遍世界無敵手,對未來缺乏積極投資,因此在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不再領先。

|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1921)的殖民地

儘管在工業中失去了霸主位置,但通過對外輸出資本特別是對殖民地的投資與控制,英國的全球影響力依然巨大。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面積為3350多萬平方公里,比本土大110倍,人口近4億,是本國的9倍,仍是“日不落帝國”。英國對外的資本輸出超過德、法的總和。所以弗格森《帝國》一書開篇引用了一位教授1909年所說的話,“英國如今控制著3.5億海外殖民地居民的命運,如果沒有一支強大軍隊的保衛,這些人無法獲得有效保護,往往容易遭受掠奪和不公正的待遇。英國對殖民地居民的統治並非無懈可擊,這點毋庸置疑,不過我敢說,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宗主國能夠給予其附屬國人民如此禮遇。”

但是,短短幾十年後,“給予其附屬國人民如此禮遇”的英國殖民體系就瓦解了。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耗盡了力量。殖民地不僅瓦解了,而且當年被殖民的地區還要對殖民國家“不依不饒”。

2001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的不容忍現象世界會議上,通過了《德班宣言》,其中提出“世界會議對於奴役、奴隸貿易、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種族隔離、殖民主義和種族滅絕給千百萬男女和兒童帶來的深重人類苦難和悲劇性災難,呼籲有關各國紀念過去慘劇的受害者,並申明,無論這些現象在何時何地發生,都必須受到譴責,並防止再度發生”,宣言還呼籲採取“在國家、區域和國際三級規定有效的補救、追索、補償、賠償和其他措施”。

這是什麼意思呢?舉一個例子,1999年4月,非洲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公開要求“西歐及美洲參與販奴貿易,並從販奴及殖民統治中受益的所有國家和機構”應該作出賠償。根據“奴隸貿易中非洲損失的人口,以及殖民統治期間非洲被掠奪的黃金、鑽石及其他礦產的價值估計”,賠償總額應該達到777萬億美元。1850年之前,1000萬左右被運往大西洋各國為奴的非洲人中,有300萬人是乘坐英國的船隻漂洋過海的,因此,英國應承擔的賠償款可能高達150萬億英鎊。

關於大英帝國霸權的辯論

弗格森的《帝國》一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大英帝國辯護,他反對把“殖民主義”與奴隸制、奴隸貿易、種族隔離、種族滅絕等放在一起譴責,反對把英國的輝煌看作壓迫、剝削、屠殺和掠奪的結果,而認為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很多地方帶來了益處——正如邱吉爾參與第一次殖民戰爭歸來後所說的——“一個文明的社會所從事的事業中,還有什麼比開墾蠻荒之地,讓其土地富饒、人丁興旺更為崇高和利人利己的呢?給爭戰不休的部落帶來和平,給野蠻暴力的社會帶來公平和法制,打破奴隸身上的枷鎖,從土地中收穫財富,種下商業和教育的種子,幫助整個民族追求幸福,消除痛苦,還有什麼理想比這些更加美好,更有價值,更能激發我們的努力?”

在弗格森看來,大英帝國在世界近1/4的疆域中強制推行自由貿易、法治、投資保護和相對廉潔的政府,改善了全球的福利,“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在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方面比19到20世紀的大英帝國做得更出色”。他認為僅用“紳士資本主義”不足以體現大英帝國的經濟成就和對現代化進程的貢獻,那些批判英國在海外統治的觀點都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美德”,即“它在當地高度清廉的行政管理”。

弗格森並不否認英國人做出過專制暴虐的行為,但他認為,每當此時,“總會從英國社會內部湧現自由的批評聲”,“相當於賦予了大英帝國某種自我修正的品格”,“一旦一個殖民社會完全採納,並實行了英國人帶給他們的這套制度,那麼英國人就很難再阻止這些人尋求和行使政治自由了,這種自由對於英國人來說也極為珍視”。

和弗格森的立場不同,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的經濟融合要比通過帝國主義手段實行強迫性融合更有效,英國投資於國內的產業可能要比向遙遠的殖民地一擲千金更有意義,無論是貿易還是文明傳播都不需要帝國主義組織的強制推行。相反,使用武力可能一事無成。他們認為,如果英國在19世紀40代中期就甩掉帝國的包袱,那麼它有望獲得的“去殖民化紅利”相當於減稅25%,省下來的稅賦可用於投資電力、汽車、耐用消費品行業,從而極大地促進家鄉工業的現代化。

至於大英帝國的全球影響力,自由主義者也認為完全可以通過 貿易 本身來實現。貿易是一劑“萬能良藥”——“它就像一項有益的醫學發現,給世界各族人民帶來對文明社會的健康追求和體驗。造訪過英國大規模工業基地的商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也將變成一個傳播自由、和平與良政的佈道者。與此同時,我們的足跡遍佈歐洲各個港口的蒸汽船,以及備受各國矚目的鐵路,這些都成為我們宣傳文明體制價值最好的廣告和入場券。”

在大英帝國已不復存在的今天,在最基本的問題上似乎仍無答案,因為歷史無法重演。

一種觀點是,國際貿易帶來的利益本應該、也能夠在不建立帝國的條件下實現,因此大英帝國完全沒有存在必要,貿易能解決一切,包括世界和平。

而弗格森的觀點是,從理論上說全球化有可能在多邊合作的國際體系中自發形成,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歐洲體制主要通過武力,確切地說是在槍炮的威逼下被強制實施的。大英帝國就是通過霸權國家推崇經濟自由主義的例證。他最後的結論是:“無論是好是壞,是聖潔還是污穢,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從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大英帝國時代殖民統治的產物。現在的問題不是討論大英帝國主義是否有污點,它當然有,但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另闢蹊徑,找到一條不這麼血腥的現代化之路?從理論上說,這或許可能。但是,從實踐中來說呢?”

美國為什麼不能恒霸天下?

接下來談談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占世界6%的美國擁有世界經濟產出的40%多,生產世界近一半的電力,控制世界約60%的石油儲備,還掌控著金融體系的話語權。杜魯門總統說:“我們是經濟世界的巨人。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未來經濟關係的模式取決於我們。世界正在看著我們的臉色。選擇權在我們手中。”冷戰結束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但是美國非常不願意被看作帝國和殖民主義國家,而更願意被看作一個共和國。即使在美國對伊拉克發動進攻時,當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對半島電視臺說,“我們從來不曾是殖民國家,我們沒有帶著部隊遊走世界到處掠奪別人的房產或別人的資源、石油,……締造帝國的蘇聯是那樣做的,但美國不會這樣做。”用小布希的話,“打敗敵人之後,我們留下的不是軍隊而是議會和憲法”,他還說美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可以有機會成為帝國而拒絕成為帝國的國家。

雖然從擴張疆域的意義上,美國從未有過大英帝國那樣的版圖,但美國在全球的軍事部署絲毫不次於大英帝國。弗格森在《巨人》一書中做了這樣的描述:

入侵伊拉克的軍事部署之前,美國在超過130個國家裡有大約752個長期軍事設施,大量的美國部隊駐紮在其中的65個國家中。這些駐紮地區極大程度上證明了布希總統2003年2月26日的那番講話毫無根據,小布希聲稱:“1945 年打敗敵人之後,我們沒有留下佔領軍。”新的戰爭又意味著新的基地,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在科索沃地區獲得的軍營,或在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的戰爭中獲得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比斯凱克空軍基地。

評論家們指出“五角大樓的預算相當於前12或15個國家的軍事預算的總和”。陸地上,美國擁有9000輛M1亞伯拉罕型坦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海上,美國擁有9 個“超級航母”戰鬥群,其他國家一個也沒有;空中,美國擁有三種不同類型的隱形飛機,其他國家也沒有。大英帝國也有科技領先的年代,但是他們的帝國從未像今天的美國那樣在軍事力量上擁有全方位的優勢。

如果軍事實力是一個帝國存在的必要條件,很難想像人們如何能夠否認美國今天的帝國特徵。美國國防部使用的一張展示5大戰區司令部的地圖表明美國軍事影響力現在實際上已經覆蓋全球。戰區指揮官——也就是帝國“地方總督”——對這些領地負責,其地域之廣超出他們的先輩古羅馬人的想像。美軍歐洲司令部的範圍從格陵蘭西海岸到白令海峽,從北冰洋到好望角,從冰島到以色列……

這些事實清楚地證明了帝國的存在,當然,用美國人的話,他們是“受邀的帝國”。美國與不少於4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盟約,所以說是受邀。弗格森評論說,“美國竟然接受了如此多的邀請。一項估計表明,1946年到1965年間,美國在168個單獨場合中進行了武裝干預”。但問題是,處處受邀的帝國,就能恒霸天下嗎?

有人認為美國在維護國際秩序方面做的還很不夠,在波士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國家再造”成果還不夠帝國化,缺乏成效,美國遠遠趕不上昔日的大英帝國。當年如果不是大英帝國的艦隊到非洲制止部落酋長販賣奴隸,奴隸制可能還在延續。

有人認為美國已經過度帝國主義了,全球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掠奪全世界的機制。

這裡不做更多討論,只想重複一下保羅•甘迺迪的預言—— 正如在此之前的所有“大國”的經歷一樣,美國在軍事及財政上的“過度透支”將註定使其失去經濟優勢地位,走向衰落。

今天的世界還會有英美那樣的霸權嗎?

無論大英帝國和美國是不是開明的“紳士資本主義”或“人權帝國主義”,我們發現,最現實的問題是,當它們試圖主導和控制世界時,儘管能在某些時間取得對某些空間的霸權,但隨著世界的變化,都沒有力量持續進行控制,都越來越乏力、無力。這和人類歷史上所有帝國的命運幾乎都一樣。

20世紀的一大遺產是 獨立 與自覺 ,誕生了許多新的國家和地區。當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解決不了發展與平等的問題時,從20世紀末開始,在一些地方,人們重新訴諸宗教和種族。同時,極端勢力也開始泛起。儘管“獨立與自覺”之後帶來的並不都是良治,甚至出現了不少畸形乃至失敗的國家,但世界註定不會再回到需要由某個霸主來決定的軌道。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7全球風險報告》將風險分為經濟風險、環境風險、地緣政治風險、社會風險和技術風險,細項則有幾十種。連接越緊密,科技越發展,風險爆發的連鎖反應和相互影響就越大(想想我們周邊就可以了)。在這樣一個世界上,迫切需要合作治理的新秩序,需要各國對國際責任的共同擔任,但是,單靠哪個國家去主導已經很不現實。即使你想主導,花了力氣去主導,最後的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今天要像當年的英國和美國那樣稱霸世界,已經不可能了。

中國正在崛起和復興,回顧歷史,直面複雜的世界環境,不管將來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在國際舞臺上都應採取雄而不霸、強而不橫的姿態,如此才能真正對自己負責也對世界負責。

何況中國自身的發展,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有眾多挑戰!關於這一點,下週一繼續談。

文獻參考:弗格森《巨人》、《帝國》,中信出版社

相關文章:《創刊兩周年特稿:迎接中國國家發展的新週期(之一) 》

祝祖國繁榮昌盛,祝朋友們皆大歡喜,國慶中秋同樂,更多節日福利敬請期待。

進入十月份是秦圈圈上線兩周年(2015.10.16~2017.10.16),

今天送出 迪士尼 門票兩張。

祝願您有神奇的一天。

告訴我們您是什麼時候關注的,

發送任一一條轉發截圖給我們,就有機會抽中哦!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