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海嶺號海洋調查船和ROV

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海嶺號海洋調查船和ROV。

作者:鶴飛天際

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後日本科學省要求日本各有關部門, 包括日本物理化學研究所, 日本原子能研究所, 日本宇宙開發局,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等部門開展地震綜合研究。 其中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負責海洋地質深層構造研究。

當時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已經在開發MCS多分量地震探測系統和萬米級ROV(遙控有纜無人潛水器)海溝號(かいこう), 為了更好的執行海洋地質調查任務, 日本海洋技術中心決定新建一艘海洋調查船用於搭載上述設備,

1995年新船建造計畫被批准, 10月和川崎重工簽訂建造合同, 這就是海嶺號。

海嶺號(かいれい)1996年2月在川崎重工阪出造船廠開工, 8月下水, 1997年3月27日完工交付日本海洋科技中心, 該船是橫須賀號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的姊妹船, 並在橫須賀號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優化。 主船體基本不變, 對上建甲板設計進行了一定修改, 優化了人員住艙, 優化了通道設計, 通道寬度由800mm改為1200mm。 主尺度和橫須賀號基本一致, 船長106m, 垂線間長95m, 型寬16m, 型深7.3m, 吃水4.7m, 排水量4517噸, 最大航速16節, 續航力9600海裡, 定員60人, 其中研究人員22人, 主機為2台2206KW柴油機, 雙可調槳推進。 船上採用了大量降低雜訊的措施, 包括主機採用浮筏減震, 管路採用柔性接頭, 艙室敷設環氧樹脂降噪阻尼, 螺旋槳優化設計等。

海嶺號可以搭載ROV, AUV等各類機器人執行海底地形調查, 地球物理勘探, 海底沉積物調查, 海底地層構造勘探, 海底地震觀測系統的布放回收作業。

為了支持ROV作業, 海嶺號上裝備了多種定位和導航設備, 包括GPS定位系統, 無線電導航系統, 聲呐導航系統, 結合用來檢測海底地形的多波束測深儀(MBES)可以規劃ROV航路, 船尾佈置了以A型架和電纜回收裝置為主的ROV收放系統。 船上搭載的MCS多分量地震探測系統可以對對海底十幾千米的地層進行縱、橫波成像, 有效地勘探海底地質構造, 船上還有淺地層剖面儀(sub-bottom profiler ),

海底取樣設備等其他海洋地質調查設備, 還擁有ROV專用機庫, 幹濕實驗室, 海底沉積物研究室, ROV控制室等各種實驗室, 可以執行ROV圖像和海洋樣品分析研究等任務。

海嶺號尾部視圖

海嶺號調查能力

海溝號(かいこう)萬米級ROV(遙控有纜無人潛水器)是全球第一款全海深ROV, 其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用於日本載人深潛器深海6500的配套任務, 包括海底預調查和失事後的緊急救助, 1986年開始研發, 1993年完工。 海溝號長3米, 重約5.8噸, 搭載有一對採集海底樣品的機械手, 溫鹽深儀, 側掃聲呐, 淺地層剖面儀, 推進器、各種拍照和攝像設備等設備設施。 海溝號的2個潛器系統發射器通過12000 m的凱夫拉光纖與母船相連,再通過250m的二級電纜與潛器相連。由此海溝號可以在半徑200m的範圍內自由運動。

海溝號

海溝號建成以後開始進行下潛試驗,從1000米水深的紀伊水道開始逐步向深海邁進,1994年3月開始挑戰馬里亞納海溝,克服了浮力材料,液壓系統,信號系統等部位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後,1995年3月24日,由橫須賀號載人潛水母船搭載的海溝號成功潛入了10911.4米深的海底,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海溝號還進行了試樣採集及拍攝等考察活動,並用機械手將一塊書有“海溝”字樣的紀念碑樹立在海底上,後來海溝號又多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1996年,海溝號第一次在萬米水深發現了海底細菌。

海溝號樹立的標誌

1997年海嶺號海洋調查船服役後開始搭載海溝號執行調查任務。12月,在日本西南諸島海域發現了1944年8月22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對馬丸號客船的殘骸。

1998年5月,海溝號和海嶺號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的挑戰者深淵(水深約10900米)執行調查任務,並第一次發現了萬米以下水深存在端足類動物。

發現的端足類動物

1999年1月,海嶺號攜帶海豚3000號(ドルフィン-3K)ROV完成了對新幾內亞北岸的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發現了1998年7月該地區地震和海嘯後的地形變化情況。

海豚3000號ROV,三井造船廠1986年完工,87年進行下潛試驗,88年正式投入使用,重約3.7噸,長3米,下潛深度3300米,2002年退役,共下潛576次,目前收藏於名古屋市科學館。

海豚3000號的後繼型號超級海豚號(ハイパードルフィン)ROV於1999年春在加拿大ISE公司完工,該ROV長3米,寬2米,高2.6米,重4.3噸,2000年由海嶺號搭載進行首次執行首次下潛任務,在日本相模灣海域進行了深海生物調查工作。

超級海豚ROV

1999年11月,海嶺號和海溝號發現了並打撈了發射失敗的H - II火箭發動機零部件,通過分析,此次發射失敗原因是主發動機中渦輪泵產生的氣泡導致渦輪葉片損壞。

2000年8月,海嶺號和海溝號在印度洋中央海嶺的海底熱泉發現了生物群,這是在第一次在印度洋海底熱泉發現生物群。

2001年2月9日,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日本愛媛縣宇和島水產高中的愛媛號漁業實習船(えひめ丸)被美國“格林維爾”號核潛艇撞沉,船上35名乘員中有26人獲救,9人失蹤。2001年8月,海嶺號和海溝號搜尋定位了愛媛號,並協助美軍潛水夫打撈遇難者遺體。

愛媛號的殘骸

2002年海溝號在太平洋的萬米海底發現了13種有機生物。

2003年5月29日,海嶺號攜帶海溝號在日本高知縣東南大約130公里左右的海域進行海底調查作業時失蹤。造價高達18億日元(約合1500萬美元)的海溝號是世界上當時惟一下潛深度可達11000米的深海探測器,它的失蹤給日本的深海研究工作造成巨大損失,而失蹤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謎。

海嶺號ROV失蹤以後,為了保證海洋調查能力,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對名叫UROV7K的試驗型ROV進行改造,改造後的ROV稱為海溝7000(かいこう7000),2005年3月,海溝7000正式完成下潛試驗,5月開始執行調查任務。

海溝7000

海溝7000參數

海溝7000試驗時拍攝到的畫面

2006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又新建了海溝7000II號7000米級ROV,該潛器長3米,寬2米,高2.1米,重3.9噸,下潛深度7000米,裝備了溫鹽深儀,電視攝像機,照相機,照明燈,避撞聲呐,重力儀,GPS定位系統,運動控制方式與原海溝號一致。

控制席

海溝7000II的控制方式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後“海嶺號”趕赴現場海域,對地震引起的海底地形變化和 巨大海嘯形成的機理進行調查。

2013年初,從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周邊最大水深5800米的海底的7個地點採集了泥沙。分析顯示,在南鳥島以南約200公里的海底之下3米左右的淺層泥沙中,存在濃度最高達到0.66%的稀土,據估算該海域稀土蘊藏量至少相當於日本國內數百年的消費量。

2013年4月,海嶺號攜帶海溝7000II號完成東北太平洋地震帶海底觀測設備回收。

回收海底觀測設備

2014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新開發的海溝Mk-IV號ROV投入使用,該機器人由三井造船建造,耗資8億4千萬日元,長3米,寬2米,高2.6米,重5.5噸,裝備有電視攝像機,廣角攝像機,照相機,溫鹽深儀,溶解氧儀,照明燈,速度計,慣性導航裝置,防撞聲呐,七自由度作業手等設備。

控制席

海溝號(具體型號未知)

海溝號的2個潛器系統發射器通過12000 m的凱夫拉光纖與母船相連,再通過250m的二級電纜與潛器相連。由此海溝號可以在半徑200m的範圍內自由運動。

海溝號

海溝號建成以後開始進行下潛試驗,從1000米水深的紀伊水道開始逐步向深海邁進,1994年3月開始挑戰馬里亞納海溝,克服了浮力材料,液壓系統,信號系統等部位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後,1995年3月24日,由橫須賀號載人潛水母船搭載的海溝號成功潛入了10911.4米深的海底,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海溝號還進行了試樣採集及拍攝等考察活動,並用機械手將一塊書有“海溝”字樣的紀念碑樹立在海底上,後來海溝號又多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1996年,海溝號第一次在萬米水深發現了海底細菌。

海溝號樹立的標誌

1997年海嶺號海洋調查船服役後開始搭載海溝號執行調查任務。12月,在日本西南諸島海域發現了1944年8月22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對馬丸號客船的殘骸。

1998年5月,海溝號和海嶺號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的挑戰者深淵(水深約10900米)執行調查任務,並第一次發現了萬米以下水深存在端足類動物。

發現的端足類動物

1999年1月,海嶺號攜帶海豚3000號(ドルフィン-3K)ROV完成了對新幾內亞北岸的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發現了1998年7月該地區地震和海嘯後的地形變化情況。

海豚3000號ROV,三井造船廠1986年完工,87年進行下潛試驗,88年正式投入使用,重約3.7噸,長3米,下潛深度3300米,2002年退役,共下潛576次,目前收藏於名古屋市科學館。

海豚3000號的後繼型號超級海豚號(ハイパードルフィン)ROV於1999年春在加拿大ISE公司完工,該ROV長3米,寬2米,高2.6米,重4.3噸,2000年由海嶺號搭載進行首次執行首次下潛任務,在日本相模灣海域進行了深海生物調查工作。

超級海豚ROV

1999年11月,海嶺號和海溝號發現了並打撈了發射失敗的H - II火箭發動機零部件,通過分析,此次發射失敗原因是主發動機中渦輪泵產生的氣泡導致渦輪葉片損壞。

2000年8月,海嶺號和海溝號在印度洋中央海嶺的海底熱泉發現了生物群,這是在第一次在印度洋海底熱泉發現生物群。

2001年2月9日,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日本愛媛縣宇和島水產高中的愛媛號漁業實習船(えひめ丸)被美國“格林維爾”號核潛艇撞沉,船上35名乘員中有26人獲救,9人失蹤。2001年8月,海嶺號和海溝號搜尋定位了愛媛號,並協助美軍潛水夫打撈遇難者遺體。

愛媛號的殘骸

2002年海溝號在太平洋的萬米海底發現了13種有機生物。

2003年5月29日,海嶺號攜帶海溝號在日本高知縣東南大約130公里左右的海域進行海底調查作業時失蹤。造價高達18億日元(約合1500萬美元)的海溝號是世界上當時惟一下潛深度可達11000米的深海探測器,它的失蹤給日本的深海研究工作造成巨大損失,而失蹤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謎。

海嶺號ROV失蹤以後,為了保證海洋調查能力,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對名叫UROV7K的試驗型ROV進行改造,改造後的ROV稱為海溝7000(かいこう7000),2005年3月,海溝7000正式完成下潛試驗,5月開始執行調查任務。

海溝7000

海溝7000參數

海溝7000試驗時拍攝到的畫面

2006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又新建了海溝7000II號7000米級ROV,該潛器長3米,寬2米,高2.1米,重3.9噸,下潛深度7000米,裝備了溫鹽深儀,電視攝像機,照相機,照明燈,避撞聲呐,重力儀,GPS定位系統,運動控制方式與原海溝號一致。

控制席

海溝7000II的控制方式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後“海嶺號”趕赴現場海域,對地震引起的海底地形變化和 巨大海嘯形成的機理進行調查。

2013年初,從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周邊最大水深5800米的海底的7個地點採集了泥沙。分析顯示,在南鳥島以南約200公里的海底之下3米左右的淺層泥沙中,存在濃度最高達到0.66%的稀土,據估算該海域稀土蘊藏量至少相當於日本國內數百年的消費量。

2013年4月,海嶺號攜帶海溝7000II號完成東北太平洋地震帶海底觀測設備回收。

回收海底觀測設備

2014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新開發的海溝Mk-IV號ROV投入使用,該機器人由三井造船建造,耗資8億4千萬日元,長3米,寬2米,高2.6米,重5.5噸,裝備有電視攝像機,廣角攝像機,照相機,溫鹽深儀,溶解氧儀,照明燈,速度計,慣性導航裝置,防撞聲呐,七自由度作業手等設備。

控制席

海溝號(具體型號未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