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CRISPR很可能得諾獎 華人科學家張峰恐無緣

10月2日至10月9日, 2017年諾貝爾獎將陸續公佈。 每年諾貝爾獎正式公佈前, 媒體都會做出各種預測。 作為第一個揭曉的獎項, 生理學或醫學獎將在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公佈(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2日11時30分)。

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信號通路、皰疹病毒、宮頸癌疫苗、TOR蛋白、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PD-1/PD-L1通路等的發現者有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其中CRISPR 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被給予厚望。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ur Lab,CSHL)神經科學負責人Anthony Zador教授表示:“看起來是到了應該獎勵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時候了。 ”CRISPR Cas9曾獲得了2017年度的“阿爾伯尼獎”。 阿爾伯尼醫學中心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獎是全球生物醫學領域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 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

不過據#Teku特酷#獲得的獨家消息, 華人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MIT)終身教授張峰可能無緣諾貝爾獎, 原因是“他雖然為CRISPR做了很多, 不過他並沒有參與到最基礎的研究發現中”。

如果張峰不在名單中, 那麼另一個空缺可能會獎勵給一位參與了早期工作的科學家或者與CRISPR領域相關的科學家。

此前CRISPR的專利之爭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這項被認為遲早都會獲得諾獎的技術到底頒給誰成為了最大的謎團。

此前張峰所在的Board Institute還與Jennifer Doudna所在的加州大學體系打了一場官司, 但仍然沒有分出勝負。 外界認為可能諾獎可能會由張峰、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 Charpentier分享。

張峰因率先使用了CRISPR Cas9的技術, 以廉價、簡易和準確的方式編輯了基因組而一鳴驚人。 2013年1月,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化學教授Jennifer Doudna和柏林Max Planck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感染生物學系主任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證實了CRISPR系統能夠重新程式設計, 通過控制斷裂的修復方式, 他們可以對基因進行編輯後, 張峰和他的研究小組很快證實了這些系統能夠在真核細胞中起作用, 表明了它具有潛力調整小鼠、大鼠和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 甚至改善人類疾病建模以及開發治療。

也正因為是Doudna教授、Charpentier教授推動了CRISPR編輯的發展, 而張峰證實了它的巨大潛力, CRISPR的專利產生了巨大的爭議。 目前雙方都已經成立公司希望儘快把CRISPR商業化。

Zador教授還表示, 另一個遲到的諾貝爾獎應屬於光敏離子通道ChR2(Channel Rhodopsin)的發現。 2005年多位斯坦福大學天才科學家利用體外細胞表達單個光敏離子通道,

使其在光下可控。 光遺傳學找到了物理學、光化學以及生物學的結合點。 Zador教授認為, 可能獲獎的會是Karl Deisseroth, Gero Miesenbock和Edward S Boyden。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也因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技術創新有望獲得諾貝爾獎。 謝曉亮與斯坦福大學Karl Deisseroth教授在光遺傳學和單分子生物學方面的創新技術在醫學上獲得了重要的應用, 並獲得了2015年度的“阿爾伯尼獎”。

謝曉亮是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不過即將全職回到北大任教。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他利用化學與物理手段在單分子水準上研究生命過程,成為單分子單細胞生物學的國際領軍人物。

2006年謝曉亮團隊在活細胞中即時觀察到了單個蛋白分子的產生過程,對生物學中心法則實現了定量描述。2012年謝曉亮團隊在單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開發了一種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新技術(MALBAC)。在醫學領域中,MALBAC技術可以應用於試管嬰兒技術,篩查植入前的胚胎基因組,幫助那些攜帶單基因遺傳疾病基因的父母獲得健康的後代。

美國耶魯大學癌症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James Allison、哈佛醫學院教授Gordon Freeman,以及日本京都大學教授Tasuku Honjo(本庶佑)則因發現了具有抑制腫瘤免疫反應功能的PD-1/PD-L1通路,並建立了以PD-1/PD-L1通路為靶向的癌症免疫療法有望折桂。PD-1/PD-L1通路的發現獲得了同樣具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的2017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以及2016年度的“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

其他有望折桂的的華人科學家還包括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特聘教授、癌症病毒學名譽教授、美國癌症學會研究教授張遠,她同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癌症研究所癌症病毒學專案主任、微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特聘教授PatrickS. Moore一起發現了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人類皰疹病毒(KSHV/ HHV8)。他們的研究成果也獲得了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有可能授予發現了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信號通路並闡明其在腫瘤生長中的作用的桑德拉和愛德華·梅耶癌症中心梅耶主任、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癌症生物醫學教授Lewis C. Cantley;通過統計參數映象和基於體素的形態學分析對腦成像資料分析做出重要貢獻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維康基金會神經造影中心教授、維康基金會首席研究員Karl J. Friston;發現TOR蛋白及其在細胞生長代謝調控中的關鍵作用的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教授Michael N.Hall;為預防宮頸癌和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引起的其他腫瘤,開發HPV疫苗帶來的技術進步的美國國立癌症研究研究所教授Douglas R.Lowy和美國國立癌症研究研究所教授John T. Schiller。

並獲得了2015年度的“阿爾伯尼獎”。

謝曉亮是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不過即將全職回到北大任教。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他利用化學與物理手段在單分子水準上研究生命過程,成為單分子單細胞生物學的國際領軍人物。

2006年謝曉亮團隊在活細胞中即時觀察到了單個蛋白分子的產生過程,對生物學中心法則實現了定量描述。2012年謝曉亮團隊在單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開發了一種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新技術(MALBAC)。在醫學領域中,MALBAC技術可以應用於試管嬰兒技術,篩查植入前的胚胎基因組,幫助那些攜帶單基因遺傳疾病基因的父母獲得健康的後代。

美國耶魯大學癌症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James Allison、哈佛醫學院教授Gordon Freeman,以及日本京都大學教授Tasuku Honjo(本庶佑)則因發現了具有抑制腫瘤免疫反應功能的PD-1/PD-L1通路,並建立了以PD-1/PD-L1通路為靶向的癌症免疫療法有望折桂。PD-1/PD-L1通路的發現獲得了同樣具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的2017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以及2016年度的“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

其他有望折桂的的華人科學家還包括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特聘教授、癌症病毒學名譽教授、美國癌症學會研究教授張遠,她同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癌症研究所癌症病毒學專案主任、微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特聘教授PatrickS. Moore一起發現了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人類皰疹病毒(KSHV/ HHV8)。他們的研究成果也獲得了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有可能授予發現了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信號通路並闡明其在腫瘤生長中的作用的桑德拉和愛德華·梅耶癌症中心梅耶主任、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癌症生物醫學教授Lewis C. Cantley;通過統計參數映象和基於體素的形態學分析對腦成像資料分析做出重要貢獻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維康基金會神經造影中心教授、維康基金會首席研究員Karl J. Friston;發現TOR蛋白及其在細胞生長代謝調控中的關鍵作用的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教授Michael N.Hall;為預防宮頸癌和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引起的其他腫瘤,開發HPV疫苗帶來的技術進步的美國國立癌症研究研究所教授Douglas R.Lowy和美國國立癌症研究研究所教授John T. Schiller。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