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慶長假,多回家陪陪咱爸咱媽

(新華社/圖)

“王奶奶, 十一長假又要到了, 兒子女兒又要回來了吧?”社區裡, 陳阿姨邊跳著廣場舞, 邊問著身旁的王奶奶。 “哎, 不回來了,

要帶孫子和外孫女去國外旅行, 說是好不容易輪上個長假, 機會難得!”向來開朗外向的王奶奶今日顯得有點沉默寡言, 要知道, 前些日子她就開始大採購, 準備一家人的團圓大餐了。

如果說王奶奶只是有些失望的話, 那麼, 近日在城郊小鎮裡發生的一件事, 則讓人痛心不已。 78歲的陳大爺因經常性頭暈去當地衛生院檢查身體, 被告知患有嚴重的高血壓, 需住院治療一段時間, 大爺怕自己生病的事情驚動了遠在外地工作的兒子, 毅然回絕了醫生的建議, 誰知沒過兩天, 大爺就因心絞痛離開了人世。

生活中, 像王奶奶、陳大爺這樣的空巢老人隨處可見。 他們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們拉扯大, 送子女們外出上學、工作, 乃至結婚生子,

忙活完這一切, 他們便不知不覺地老了。 獨自生活的他們, 寧可默默承受心中無限的孤獨和寂寞, 也不願意攪擾孩子平靜的生活, 更不想給正在打拼的子女們平添太多的麻煩和困擾。

關注空巢老人, 這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 真正讓老人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整個社會對老人的關愛、養老機構的建設、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全、養老公共服務的完善等, 都是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的重要途徑。

當然, 在中國這樣一個向來注重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國度, 兒女們的關懷也是空巢老人安享晚年的關鍵所在。 “養兒防老”的觀念雖然越來越被受到詬病, 但也不難看出中國“反哺式”養老模式中父母在心理和身體上對兒女的依賴。

對為兒女付出了大半輩子心血的父母, 我們一方面要讓他們在關愛中享受那份依賴, 同時也要讓他們漸漸找到自己的生活圈子, 在晚年活出別樣的風采。

1999年央視春晚, 陳紅的一曲《常回家看看》飽含人間真情, 響徹大江南北, 提醒忙碌的年輕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記多回家看看老人。 如今, 近20年過去了, 這首歌依然還是那麼動聽, 每到節假日仍能聽到街頭巷尾傳出這首曲子, 它唱出了所有父母的心聲——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 但求兒女們經常回家看看!

肖伯納曾經說過“真正的閒暇並不是說什麼也不做, 而是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同樣,

父母們的晚年可能不再需要每天為生計奔波, 相較于年輕時, 現在的他們一下子空了下來, 倘若無事可做的話, 他們只能陷入對往事無限的回憶當中, 或是板著手指頭盤算著孩子還有多久才能回家看看。 與其讓父母痛苦地挨日子, 不如趁早讓他們適應“兒女不在身邊”的生活。 年輕的孩子們需要時常鼓勵父母, 在我們還未離開家門之前, 號召他們積極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跳跳廣場舞、吹吹葫蘆絲、種種花草樹木……凡此種種, 唯有不閑著, 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父母們才能在“沒有我們陪伴的日子裡”精彩地生活。

鼓勵父母過有意思的生活, 我們還需要宣導“抱團式養老”方式。 讓年邁的父母去尋找身邊聊得來的朋友, 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散步、旅行……當兒孫不能繞膝身旁時,

他們亦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 當他們有個頭疼腦熱時, 也有個知心人可以給他們遠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們打個電話, 聊聊他們的不適, 通報他們的近況, 讓兒女們放心一些。

空巢老人是社會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 他們是我們的父母, 亦是我們的未來。 讓我們多一份關愛, 在國慶長假裡抽出一點時間, 回家陪陪咱爸咱媽, 跟他們講講時下的一些養老理念, 讓他們好好享受美好的晚年時光。

(作者為浙江省衢州市公務員)

(南方週末App“Hi, 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review@infzm.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