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戲精,請開始你的表演

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 戲精, 人人都是加戲高手」

人人都是加戲高手, 加戲是一種剛需, 不會加戲的人是要被遺忘的。

1

一種人製造新聞, 一種人被新聞製造。

威斯布魯克跟雷霆提前續約了, 5年2.5億, NBA歷史第一高薪。

事是好事, 但這時間吧, 總有點兒給自己加戲的感覺。 今天, 正好是杜蘭特29歲生日, 勇士的官媒, 還專門發了一條消息, 祝杜蘭特生日快樂呢。 相愛相殺的兩個人, 又給我們表演了一出“如何能相逢”的好戲。

杜蘭特肯定不是故意選這天過生日, 至於威少是不是故意的, 這, 想不引起猜測, 太難了。

威少本來就是個戲精。 比如和杜蘭特分手那天, 威少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一張紙杯蛋糕的照片, 被解讀成嘲諷杜蘭特。

可不是麼?紙杯蛋糕是什麼?cupcake, 是軟蛋、懦夫的意思。 這是雷霆隊內的一個梗, 硬漢帕金斯諷刺打球軟的人是“紙杯蛋糕”。 還有上賽季, 勇士輸給了騎士,

歐文絕殺, 威少大喊“謝謝歐文”, 得虧他沒喊“完蛋吧!杜蘭特。 ”

更別說他順准忽高忽低的時尚之路了。 畢竟, 一個能被《體育畫報》評選為NBA最時尚的運動員, 戲少了能行麼?

威少在ins上發的cupcake

我們國內運動員也愛給自己加戲, 但跟威少比起來, 演技不高, 還是像個小學生。

威少不僅比易建聯有性格多了, 關鍵的在於他表達自己有性格的方式是無害的。 威少的加戲, 在我們這兒, 撐死算個梗。

2

這個時代的主題是消費, 是娛樂。 人們開始喜歡那些有戲的人, 所謂有戲不僅僅是有趣, 而是一種持續的給自己製造話題,

給人們製造談資的能力。

加戲也不是表演, 跟虛偽假裝這些不搭嘎, 而是把內心戲演給你看: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我就是這樣的, 我就是表演型人格。

我們不再癡迷於高大上的完美人設, 好的就是這一口real。

生活太無聊了, 太多一本正經說新華字典裡標準詞彙的人, 太少一張口臥槽不裝逼的跟鄰家女孩大哥哥一樣的人。

寧澤濤在央視紀錄片《轉捩點——寧澤濤》中給自己加戲了。 他被塑造成了繼王治郅、田亮、李娜之後的叛逆先鋒, 那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也被粉絲認為是血性男兒的標籤。

說點真話, 這種實屬應該的操守, 發生在運動員身上, 就令其成為英雄, 就能收割最大限度的同情。

加戲, 讓甯澤濤成了一個會哭的人,

一個需要被保護的人, 一個跟我們一樣有委屈的人。

她寫下了自己的喜怒哀樂, 也成了一個大眾困惑, 大眾焦慮, 大眾委屈的代言人。 她是那些想要我行我素但又局限于辦公室、領導以及各種條條框框的人的麥克風。

在傅園慧身上, 我們找到了自己情緒的投射。

3

所以柯潔同學火了。

他還自己架好手機,自拍了一段長達五分鐘獨自擺棋視頻,說是送給50萬粉絲的福利。他哼唱著張學友的《我真的受傷了》,把圍棋擺成了一個心形。這段花式表白,讓柯潔被稱為歌手中最會下棋的撩妹小能手。

這就是他生活中的樣子。決賽前喝點小酒,說這樣有助於睡眠。記者問他比完賽的感覺如何,他會實話實說,“非常累,連整理髮型的力氣都快沒有了。”奪冠後,他說要從獎金中拿一些去澳門賭場碰碰運氣。

4

加戲成了一種流行的文化。

那些吐槽,葷段子,小曖昧,男男女女的俗世情感,在新媒體這種更加草根,不那麼裝模作樣的載體上,像雨後的小蘑菇一樣,一顆一顆長了出來。

難受了,就香菇吧。累趴了,就洪荒之力。單身著,就是狗。“深夜,男同事問我睡了沒”就是這種流行的加戲文化的代表。

這本是個廣告行銷,但憑藉對“戲精”心理的細緻刻畫,瞬間引爆了朋友圈。所有故事場景只有微信對話方塊。啪啪啪打完一行字然後刪掉,求助閨蜜團,群名“巴拉巴拉塑膠姐妹花”,表情包,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啊。而這個行銷事件裡的主人公,無疑更是一個戲精。

咪蒙的“致賤人”是加戲文化的始作俑者。

“你創業你牛逼啊?你弱你有理啊?你耽誤了我1個多小時你還有臉說?你創業也得靠產品說話,賣慘是很low的你知道嗎?對於這些不識趣、不看臉色、不為他人著想的傻逼,我只想說:請記住,我不想幫你,我拒絕你,都是你的錯。”

這不是就是我們在內心想了無數遍,但是沒能說出口也絕不能說出口的話麼?

《謝謝你愛我》製造的4000萬閱讀,不過是這種情緒的集大成者。跨越人類、動物、國界、年齡的關愛與陪伴,為什麼戳心?因為我們也想有一個人可以這麼愛我。

還有冒名的支付寶新文案,打的是“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理解你的窮”的名義。年紀和窮,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躲避的話題。無論賺多少錢,都會覺得錢不夠用。尤其是年紀越來越大,需要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每一條,都覺得是在說自己。我們看到這些情緒,入戲過深,自動對號入座了。

這些爆款行銷,本質都是對加戲文化的消費。

5

加戲是一種剛需。

國民娛樂總時間是固定的,安迪·沃霍爾已經給每個人分配了一個消費單位,“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作為一個球星,作為一個明星,必須給自己加戲,在這個總時間裡切塊大蛋糕。

這是2017年9月裡很普通的一天,這一天發生了下面這樣一連串的事,精通加戲的戲精們迅速把它編成了段子:

PG ONE救了靳東,林心如救了PG ONE,薛之謙救了林心如,宋喆和馬蓉聯手想要救薛之謙,沒想到失敗了,反而被薛之謙給救了,不知道接下來究竟誰才能拯救薛之謙?

即使我們自己也是。朋友圈裡有你的老闆,客戶,高中同學,你喜歡的人,暗戀你的人,你仰慕的人,還有大多數的點頭之交。

你想讓老闆看到你加班很辛苦,讓客戶看到你的逼格,讓高中同學看到你混得很好。讓你喜歡的人看到你的可愛,讓暗戀你的人對你死心,讓你仰慕的人看到你的能力……

總之,朋友圈資訊嘩啦啦地流淌,怎麼給自己加點逼格,加點幽默,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6

此刻,一場席捲整個8.89億中國人的大戲即將開幕。

就在空巢青年躲在房間裡等餓了麼,拿出手機打一把《王者榮耀》,被說了一句“媽的,小學生”的時候,朋友圈攝影大賽開始了。

那麼,請開始你的表演。節日快樂。

【END】

歡迎關注有馬體育微信公眾號 ID:youmatiyu

3

所以柯潔同學火了。

他還自己架好手機,自拍了一段長達五分鐘獨自擺棋視頻,說是送給50萬粉絲的福利。他哼唱著張學友的《我真的受傷了》,把圍棋擺成了一個心形。這段花式表白,讓柯潔被稱為歌手中最會下棋的撩妹小能手。

這就是他生活中的樣子。決賽前喝點小酒,說這樣有助於睡眠。記者問他比完賽的感覺如何,他會實話實說,“非常累,連整理髮型的力氣都快沒有了。”奪冠後,他說要從獎金中拿一些去澳門賭場碰碰運氣。

4

加戲成了一種流行的文化。

那些吐槽,葷段子,小曖昧,男男女女的俗世情感,在新媒體這種更加草根,不那麼裝模作樣的載體上,像雨後的小蘑菇一樣,一顆一顆長了出來。

難受了,就香菇吧。累趴了,就洪荒之力。單身著,就是狗。“深夜,男同事問我睡了沒”就是這種流行的加戲文化的代表。

這本是個廣告行銷,但憑藉對“戲精”心理的細緻刻畫,瞬間引爆了朋友圈。所有故事場景只有微信對話方塊。啪啪啪打完一行字然後刪掉,求助閨蜜團,群名“巴拉巴拉塑膠姐妹花”,表情包,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啊。而這個行銷事件裡的主人公,無疑更是一個戲精。

咪蒙的“致賤人”是加戲文化的始作俑者。

“你創業你牛逼啊?你弱你有理啊?你耽誤了我1個多小時你還有臉說?你創業也得靠產品說話,賣慘是很low的你知道嗎?對於這些不識趣、不看臉色、不為他人著想的傻逼,我只想說:請記住,我不想幫你,我拒絕你,都是你的錯。”

這不是就是我們在內心想了無數遍,但是沒能說出口也絕不能說出口的話麼?

《謝謝你愛我》製造的4000萬閱讀,不過是這種情緒的集大成者。跨越人類、動物、國界、年齡的關愛與陪伴,為什麼戳心?因為我們也想有一個人可以這麼愛我。

還有冒名的支付寶新文案,打的是“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理解你的窮”的名義。年紀和窮,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躲避的話題。無論賺多少錢,都會覺得錢不夠用。尤其是年紀越來越大,需要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每一條,都覺得是在說自己。我們看到這些情緒,入戲過深,自動對號入座了。

這些爆款行銷,本質都是對加戲文化的消費。

5

加戲是一種剛需。

國民娛樂總時間是固定的,安迪·沃霍爾已經給每個人分配了一個消費單位,“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作為一個球星,作為一個明星,必須給自己加戲,在這個總時間裡切塊大蛋糕。

這是2017年9月裡很普通的一天,這一天發生了下面這樣一連串的事,精通加戲的戲精們迅速把它編成了段子:

PG ONE救了靳東,林心如救了PG ONE,薛之謙救了林心如,宋喆和馬蓉聯手想要救薛之謙,沒想到失敗了,反而被薛之謙給救了,不知道接下來究竟誰才能拯救薛之謙?

即使我們自己也是。朋友圈裡有你的老闆,客戶,高中同學,你喜歡的人,暗戀你的人,你仰慕的人,還有大多數的點頭之交。

你想讓老闆看到你加班很辛苦,讓客戶看到你的逼格,讓高中同學看到你混得很好。讓你喜歡的人看到你的可愛,讓暗戀你的人對你死心,讓你仰慕的人看到你的能力……

總之,朋友圈資訊嘩啦啦地流淌,怎麼給自己加點逼格,加點幽默,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6

此刻,一場席捲整個8.89億中國人的大戲即將開幕。

就在空巢青年躲在房間裡等餓了麼,拿出手機打一把《王者榮耀》,被說了一句“媽的,小學生”的時候,朋友圈攝影大賽開始了。

那麼,請開始你的表演。節日快樂。

【END】

歡迎關注有馬體育微信公眾號 ID:youmatiy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