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拍賣的瓷器珍品

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 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作為本次最後一場拍賣在今天結束, 小四特地選了其中7件瓷器珍品和大家分享一下。

清乾隆 松綠地粉彩描金折枝蓮八吉祥如意耳瓶

尺寸 55cm 估價 HKD 35,000,000-45,000,000

雍正帝在位年間, 景泰藍並不甚受重視, 至乾隆之時, 弘曆對銅胎掐絲琺瑯器尤為鍾愛, 除大規模製作外, 嘗下命以瓷仿效, 本品當屬其中。 當時也有以銅胎畫琺瑯仿掐絲琺瑯之品, 以描金細線代替曲卷銅絲。 雖遠早於十八世紀前, 已有模仿不同材質之作, 但乾隆年間, 工藝精湛, 仿學藝作近乎完美, 時出幾可亂真之品。 畫師在本品上以描金勾勒, 妙仿景泰藍上之鎏金銅絲, 其流麗線條, 與如意雙耳對比鮮明, 雅致大方, 賞心悅目。

本品色彩仿金屬胎掐絲琺瑯器, 但其色地上綴紋飾繁密, 風格上更接近於洋彩瓷作。 「洋彩」一詞, 為高宗所用, 概指由歐洲傳教士傳入清宮, 以舶來色彩、西方技巧, 加添白料調研, 繪飾洋風彩瓷之法, 禦作坊嘗經多番實驗始成功採用, 此瓶上之八吉祥紋與洋花相配, 正為佳例, 見證中西交流。 此瓶花卉紋飾, 看似隨意散佈, 不依對稱, 然而空間佈局卻平衡勻稱, 既不冷清, 亦不覺緊逼, 設計精巧,

令人驚歎。 加上金色勾勒細緻, 與松石綠地相互映襯, 加倍鮮明。

乾隆帝喜好吉祥紋飾, 尤好如意, 在位期間, 製作成千, 材質各樣, 本瓶飾如意雙耳, 正合帝意。 如意及八吉祥, 原為佛教紋飾, 但至乾隆一朝, 已泛作禎符, 甚有與道教紋樣共飾一器之例。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尺寸 28.6cm 估價 HKD 22,000,000-30,000,000

永樂青花, 雍熙雋永, 所渙雅風, 誠中國青花瓷器模範, 美譽之盛, 舉世聞名。 此梅瓶器形倩倩, 釉如凝脂, 撫若柔絲, 青花發色濃淡相宜, 寫生壽桃、石榴、山楂、荔枝、枇杷、龍眼, 折枝果紋共六組, 花實飽滿, 枝葉茂密。 肩足添畫俯蓮、仰葉, 誠當朝佳器, 展現永窯典風。

梅瓶一詞, 乃後冠之名, 此形自唐已有, 趙宋初興, 元後延盛。 其圓肩小口, 上寬下斂, 形姿優雅雋永, 風靡千年不衰。 梅瓶初為酒罈以用, 至元明之時, 梅瓶或仍為盛酒之皿, 但又因梅瓶細口圓肩, 尤為雅致, 漸為插花陳設之用。 晚明宮廷畫家筆下《戲貓圖》軸, 有繪屏風前、黑桌上, 置淺藍梅瓶成雙, 各自插飾珊瑚一枝, 中間則奉或為鈞窯之淡紫海棠式瓶。

明初朝廷令燒制瓷器, 須由內府「定奪樣制」。 自永樂年始, 但見景德鎮窯工勉力制瓷, 從淘洗、練泥、塑坯、繪飾到窯燒, 精益求精, 一絲不苟, 佳作倍出。 且善其形, 力求燒造線條流麗、輪廓優雅之品。 如所制梅瓶, 尺寸不一, 但豐唇束口, 器肩渾圓, 比例恰到好處, 繪飾多種紋樣, 然皆清新脫俗。 又改良前朝青花滿飾纏枝花紋之習, 繪折技花卉瑞果, 每組以莖葉相輔, 獨飾已足雅, 陣列共綴一器, 疏密有致, 相互呼應, 更是雅趣滿溢, 成就永窯經典。

此類梅瓶形飾俱佳, 瑞果飽滿, 花葉柔美, 極為雅致。 然如同其類例, 皆不落款, 在缺乏出土證據的情況下, 有學者把個別例子定為宣窯之物。 此類梅瓶器形優雅, 繪飾清雅祥瑞, 回青發色豔麗, 窯燒而成之黑疵斑點, 本或為瑕,後已成瑜,成明初禦制青花特徵,讓後世追慕仿效。至清雍正一朝,世宗尤好此風,或曾遣送宮廷珍藏永樂梅瓶原器至景德鎮窯,加以摹學,乾隆之時,續有仿燒,繪飾由簡入繁,略嫌拘謹。雍幹二朝仿器,除前文所列,北京故宮博物院有藏。

清乾隆 禦制白玉瓜棱式羊首掐絲琺瑯提梁茶壺

尺寸 -- 估價 HKD 20,000,000-30,000,000

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發展到清代,無論從玉料的開採還是工藝的雕琢技術上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加之玉癡皇帝乾隆的推動,乾隆時期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發展到了歷史的高峰。此期湧現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尤其是宮廷陳設用玉,直至今日亦無法超越。在這些陳設用玉中,器皿類玉器所占比例頗高,大量的爐、瓶、盒、壺、碗、洗、香熏等被製作,這些玉器不僅有一定的實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其日常陳設作用。在這些玉質器皿中,玉壺又是工藝最為複雜,對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質器皿之一。因此,相比於其它類玉器,清代製作並遺留下來的玉壺並不多,北京故宮博物院目前所藏清代帶柄、帶流的玉執壺不過五十餘件,這其中大多為乾隆時期所作。

白玉羊首瓜棱式銅鑲琺瑯提梁壺,以和闐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細膩溫潤。器身以十二瓣瓜形為圓腹,壺蓋與足亦均分十二瓣。蓋鈕以多瓣瓜造型層層相迭為寶塔形。最精緻者為壺內及蓋內亦打凹分瓣,與外腹之十二瓣形成呼應,蓋、壺以子母口相合,嚴絲合縫。

玉壺以羊首為流,羊角、耳、眼、鬍鬚、牙齒甚至鼻翼等處均雕琢精細,栩栩如生,陰刻線紋絲不亂,細部打磨拋光亦光滑細膩,處理精當。玉壺以鏨刻花卉紋飾的鎏金銅柄為提梁,在提梁的頂端、梁身及提鉤處均以銅胎掐絲琺瑯裝飾,精美的琺瑯如意雲頭提鉤及梁身鑲嵌的三條琺瑯魚為提梁玉壺增添了動感韻律。

整體看來,提梁玉壺用料上乘,做工精湛,後期打磨拋光亦十分到位,一望而知為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玉雕精品。

這件玉壺最早為美國名媛米莉森.羅傑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米莉森•羅傑斯(1902-1953年)一生傳奇,其祖父是美國著名富豪亨利.羅傑斯(Henry H. Rogers),他與洛克菲勒合夥創建了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還是馬克.吐溫的好朋友和贊助人。米莉森本人是出名的社交名媛,她聰明,美貌,精通六國語言,翻譯過不少古老的拉丁語和希臘文詩歌,還會自己設計服裝和珠寶,據說與蔣夫人宋美齡亦是好友。正是從小優渥的家庭背景、奢華的生活和設計審美天賦,使其對藝術品有著極高的鑒賞力,成為一位獨具慧眼的藝術品收藏家,其在器物收藏上的審美眼光與同時代的男性收藏家明顯不同。

在二十世紀上半個世紀,美國的大收藏家大多收藏有學術研究性的中國高古玉器,而米莉森的收藏則只關乎自己的審美和情趣。據說米莉森偏愛白色,在其收藏的中國器物中,清代白色玉雕及白釉瓷器占了絕大部分。這件白玉提梁壺即是其喜愛的白色玉雕件之一,此壺於1996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一直被藏家珍藏至今。那次拍賣會同時上拍的另外兩件米莉森收藏的中國宮廷玉器,白玉四蝶耳如意紋活環蓋爐和白玉鵝式蓋盒也均為上等的和闐白玉。此三件玉器無論是玉爐的穩重典雅、玉壺的造型優美、獨特,還是玉鵝的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均體現了米莉森對中國玉器的收藏是以優美、高雅和精工為標準的,其高水準的審美要求也使得米莉森的玉器收藏有著明顯的乾隆宮廷玉器標籤。

白玉提梁壺造型獨特、典雅,玉壺在設計時就預設以銅提梁為柄,故在玉壺製作時就在近口沿處事先雕琢出銅提梁與玉結合的鉚釘穿系,如此的匠心獨運估計也深得皇帝的喜愛,一做再做,故此壺並非孤例,同樣造型的提梁壺還有兩件,一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為著名職業電影製片人,奧斯卡獲獎者約翰.伍夫爵士(Sir John Woolf)舊藏。

在清代宮廷用玉中,常有造型、紋飾一致的玉雕作品出現,這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檔案中常有皇帝命工匠照以前式樣或畫樣再做或一次做幾件的旨意,擺於不同地點,故這三件琺瑯提梁玉壺有著同樣的造型、紋飾不足為奇。

如果看細節,三把玉壺還是有所區別的,除了尺寸上三者略有大小、寬窄的不同外,此次拍賣之玉壺,相比於其它兩把,似乎在製作時間上稍早一些,其流口稍高於壺口沿,銅提梁與玉壺連接的合頁處沒有釘帽,而另兩把玉壺流口與壺口沿平齊,合頁處有銅釘帽。從玉料完整性看,此次拍賣之玉壺的壺蓋鈕與蓋身完全是一塊料整體雕琢,而故宮玉壺,雖也是同一塊玉料,但可能因為玉料的高度不夠,其蓋鈕是另外製作並粘接于壺蓋之上的。另外,伍夫玉壺身與壺流處有典型乾隆時期的染色現象,這種染黃色的技術常常是為了遮髒避綹,被乾隆要求造辦處用在稍有玉料瑕疵的玉器之上。總之,三把玉壺造型相似,又各有特色,設計完美,精工巧制,堪稱玉壺中的精品佳作。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雙龍耳扁壺

尺寸 44.5cm 估價 HKD 20,000,000-30,000,000

乾隆皇帝精鑒善藏,遍集珍品無數,凡皆集錄成書,尤其瓷器,不乏稀世佳品。本品花紋穠豔秀雅,或曾深得乾隆惜賞。 此類器形制作極難,工藝之複雜,即便在乾隆一朝亦為甚。 如此器般碩大端秀,非能工熟匠不可得;本瓶巧借古物器形及飾紋,但不失清朝典韻風尚。論工藝,乾隆崇古而求新,既羨當中意蘊,亦欲藉尊古,宣當朝盛世之正統。

乾隆博古好雅,大興文事工藝,尤好悅目華器,故多精飾巧制,以至當朝所造新器,所用工藝繁複奇巧。大器沉穩厚重,製作尤難,非江西景德鎮禦窯巧匠不能為,禦窯由督陶官唐英指導,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常令唐英特製新品供禦,使瓷匠得以發揮技藝,佳器屢出。

此扁壺用上等鈷藍,妙繪蓮花及纏枝卷草,佈局均勻,花枝婉約華貴,又不失清雅 。纏枝紋捲曲連綿,巧對呈幾何狀的蓮瓣及芭蕉 ,圈足及口沿加飾一圈波浪,襯托壺身橢圓線條及幾何對稱構圖。

此扁壺之形制及紋飾,原型出自清宮珍藏十五世紀明青花瓷。扁圓壺形仿阿拉伯銅器,明朝瓷匠取而用之,飾以中式蓮花紋。據《乾隆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江西燒造瓷器處》載,乾隆三年,曾仿製多件宣德青花扁壺大器。清宮舊藏一件宣德纏枝蓮紋扁壺,尺寸與本品相同,但矮圈足、無耳,現藏北京,刊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上)》,此扁壺且以青花點苔,營造色澤深淺不一,妙仿前朝回青黑疵。

清乾隆 鬪彩福壽開光題詩粉彩秋芳圖扁壺

尺寸 31.8cm 估價 HKD 12,000,000-18,000,000

乾隆一朝造瓷樣式繁多,時有創新。此扁壺造型精美華豔,符合當時造瓷風氣,而且裝飾細緻巧究,可洞窺高宗雅趣。本品采明初扁壺器形,壺身以鬪彩纏枝福壽紋為地,兩面開光,一面畫粉彩花卉圖,另一面題詩,加綴如意雙耳,極富巧趣。乾隆個人品味喜好與本朝制瓷發展之息息相關,此壺糅合多種瓷器工藝,悅目非凡,可為一例證。

本壺正面開光繪粉彩花卉圖,妍葩自然可愛,邊框描金,與背面題詩相應。花卉秀雅清新,渙明末名家惲壽平花卉繪畫之風。惲壽平,號南田,「清初六大家」之一,尤擅「沒骨」花卉畫法,不鉤輪廓,直接用色、墨渲染成形。其畫法獨辟新徑,筆下花卉婉約柔美,若隨風輕擺。惲氏師古法,重用鮮明豔色,如紅、紫、明綠,將之重新融入中國繪畫。雍正、乾隆二帝皆甚愛惲氏之畫,康熙晚期新創粉彩,遂以惲氏花卉意韻入瓷。

本壺以如意為雙耳,別出心裁,可見其吉祥寓意深得乾隆聖心。壺身更以鬪彩畫纏枝瑞蓮及礬紅彩蝠五隻,寓意鴻福齊天。此扁壺造型清秀悅目,鬪彩開光畫粉彩,類例寥寥,風格悉甚相近,似同出一匠之手。此類扁壺,觀感自然和諧,蓋因工匠巧用礬紅、綠彩為飾,二色融入整體造型,如本品之如意雙耳、鬪彩纏枝蓮紋及紅菊,色調互襯相補。

清雍正 琺瑯彩萬花錦紋盌

尺寸 10.1cm 估價 HKD 8,000,000-10,000,000

盌上繪滿鋪盛開之菊、蓮、牡丹花卉、蓓蕾及枝葉,寓意百花呈瑞。西洋多喜用「mille-fleurs」(萬花)稱號。然清宮之「錦地夾彩」、「萬花堆」或「錦上添花」等稱謂似更能表現花卉相互堆疊、不留空隙之圖像佈局。雍正夾彩器極之稀罕,並不常見,或許和雍正帝尚好傳統古雅構圖,多於過度華奢和複雜設計之喜好有關;也可能出於以多色彩料繪畫如斯精妙細密圖案時,所要求之高度準繩所致。現器應可入於此系列中少量極其成功和出色製作之一。夾彩技法至乾隆一朝更趨成熟,現藏巴黎吉美博物館之乾隆粉彩「萬花錦」紋罐可數其中至臻美器之一。

清乾隆 藍地洋彩軋道花卉紋蓋鐘

尺寸 9.8cm 估價 HKD 5,000,000-7,000,000

本蓋鐘以洋彩飾花卉紋,巧工精繪,華麗典雅,屬乾隆早期珍稀洋彩瓷。弘曆鍾愛茗茶,亦好繁縟華麗之品,此蓋鐘兼屬兩者之臻,誠為珍器。景德鎮禦窯廠督陶官唐英,依乾隆帝美學品味,創制獨特珍品,器形、顏色、技巧創思層出,並取思各式材質之器,本品正屬一例。

藍地豔麗,上施洋彩軋道花卉紋飾,渙發異國風韻。此類洋彩瓷,取材西洋裝飾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紋飾,工藝高超,施作精准,成品新穎異趣,繁美雅麗,然而寥若晨星,極是珍罕。「洋彩」意指色彩摹效西洋繪畫,常以白料相調。此盌纏枝洋花主要飾以深淺青綠、粉紅等西洋色調,並以濃豔藍地襯托,如此配搭,清代瓷器當中前所未見。洋彩瓷,深獲高宗青睞,珍藏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及圓明園之中。廖寶秀,〈乾隆磁胎洋彩綜述〉,《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8年,頁36,提及高宗曾於奏摺朱批為何乾隆五年以前所燒瓷器遠遜于雍正年間所制者,經此嚴厲責問,乾隆七年八月(1741年),進呈洋彩器六十九件。

針錐剔刻卷葉紋,連綿不絕,細巧繁工,屬唐英開創之「錦上添花」技法。精巧錦地托襯嬌蕊卷葉,空間和諧婉約,恰如當朝由傳教士及廣東歐洲商隊傳入清廷之法國洛可哥式織錦,正好迎合乾隆皇帝喜好繁縟華麗之意。此類蓋略小於鐘之式,似乎流行於十八世紀早期。呷茶時,只須輕按蓋鈕,茶葉即聚于蓋沿而不隨茶水流出。乾隆帝尤好品茶,禦制詠茶之詩逾二百首,述品茶、制茶、煮茶等事。清代品茶之法,依明洪武所訂傳統,如用茶葉而非茶餅、茶粉等,故此清代茶具與洪武大致相近,但隨著清代瓷藝蓬勃發展,風格更趨華麗精緻,其器形、紋飾變得更為多樣。比較一蓋鐘,尺寸較大,飾胭脂紅彩錦上添花纏枝洋花,一面開光繪山水亭閣,另一面書禦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售于香港蘇富比1994年12月6日,編號211。

本或為瑕,後已成瑜,成明初禦制青花特徵,讓後世追慕仿效。至清雍正一朝,世宗尤好此風,或曾遣送宮廷珍藏永樂梅瓶原器至景德鎮窯,加以摹學,乾隆之時,續有仿燒,繪飾由簡入繁,略嫌拘謹。雍幹二朝仿器,除前文所列,北京故宮博物院有藏。

清乾隆 禦制白玉瓜棱式羊首掐絲琺瑯提梁茶壺

尺寸 -- 估價 HKD 20,000,000-30,000,000

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發展到清代,無論從玉料的開採還是工藝的雕琢技術上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加之玉癡皇帝乾隆的推動,乾隆時期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發展到了歷史的高峰。此期湧現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尤其是宮廷陳設用玉,直至今日亦無法超越。在這些陳設用玉中,器皿類玉器所占比例頗高,大量的爐、瓶、盒、壺、碗、洗、香熏等被製作,這些玉器不僅有一定的實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其日常陳設作用。在這些玉質器皿中,玉壺又是工藝最為複雜,對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質器皿之一。因此,相比於其它類玉器,清代製作並遺留下來的玉壺並不多,北京故宮博物院目前所藏清代帶柄、帶流的玉執壺不過五十餘件,這其中大多為乾隆時期所作。

白玉羊首瓜棱式銅鑲琺瑯提梁壺,以和闐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細膩溫潤。器身以十二瓣瓜形為圓腹,壺蓋與足亦均分十二瓣。蓋鈕以多瓣瓜造型層層相迭為寶塔形。最精緻者為壺內及蓋內亦打凹分瓣,與外腹之十二瓣形成呼應,蓋、壺以子母口相合,嚴絲合縫。

玉壺以羊首為流,羊角、耳、眼、鬍鬚、牙齒甚至鼻翼等處均雕琢精細,栩栩如生,陰刻線紋絲不亂,細部打磨拋光亦光滑細膩,處理精當。玉壺以鏨刻花卉紋飾的鎏金銅柄為提梁,在提梁的頂端、梁身及提鉤處均以銅胎掐絲琺瑯裝飾,精美的琺瑯如意雲頭提鉤及梁身鑲嵌的三條琺瑯魚為提梁玉壺增添了動感韻律。

整體看來,提梁玉壺用料上乘,做工精湛,後期打磨拋光亦十分到位,一望而知為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玉雕精品。

這件玉壺最早為美國名媛米莉森.羅傑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米莉森•羅傑斯(1902-1953年)一生傳奇,其祖父是美國著名富豪亨利.羅傑斯(Henry H. Rogers),他與洛克菲勒合夥創建了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還是馬克.吐溫的好朋友和贊助人。米莉森本人是出名的社交名媛,她聰明,美貌,精通六國語言,翻譯過不少古老的拉丁語和希臘文詩歌,還會自己設計服裝和珠寶,據說與蔣夫人宋美齡亦是好友。正是從小優渥的家庭背景、奢華的生活和設計審美天賦,使其對藝術品有著極高的鑒賞力,成為一位獨具慧眼的藝術品收藏家,其在器物收藏上的審美眼光與同時代的男性收藏家明顯不同。

在二十世紀上半個世紀,美國的大收藏家大多收藏有學術研究性的中國高古玉器,而米莉森的收藏則只關乎自己的審美和情趣。據說米莉森偏愛白色,在其收藏的中國器物中,清代白色玉雕及白釉瓷器占了絕大部分。這件白玉提梁壺即是其喜愛的白色玉雕件之一,此壺於1996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一直被藏家珍藏至今。那次拍賣會同時上拍的另外兩件米莉森收藏的中國宮廷玉器,白玉四蝶耳如意紋活環蓋爐和白玉鵝式蓋盒也均為上等的和闐白玉。此三件玉器無論是玉爐的穩重典雅、玉壺的造型優美、獨特,還是玉鵝的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均體現了米莉森對中國玉器的收藏是以優美、高雅和精工為標準的,其高水準的審美要求也使得米莉森的玉器收藏有著明顯的乾隆宮廷玉器標籤。

白玉提梁壺造型獨特、典雅,玉壺在設計時就預設以銅提梁為柄,故在玉壺製作時就在近口沿處事先雕琢出銅提梁與玉結合的鉚釘穿系,如此的匠心獨運估計也深得皇帝的喜愛,一做再做,故此壺並非孤例,同樣造型的提梁壺還有兩件,一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為著名職業電影製片人,奧斯卡獲獎者約翰.伍夫爵士(Sir John Woolf)舊藏。

在清代宮廷用玉中,常有造型、紋飾一致的玉雕作品出現,這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檔案中常有皇帝命工匠照以前式樣或畫樣再做或一次做幾件的旨意,擺於不同地點,故這三件琺瑯提梁玉壺有著同樣的造型、紋飾不足為奇。

如果看細節,三把玉壺還是有所區別的,除了尺寸上三者略有大小、寬窄的不同外,此次拍賣之玉壺,相比於其它兩把,似乎在製作時間上稍早一些,其流口稍高於壺口沿,銅提梁與玉壺連接的合頁處沒有釘帽,而另兩把玉壺流口與壺口沿平齊,合頁處有銅釘帽。從玉料完整性看,此次拍賣之玉壺的壺蓋鈕與蓋身完全是一塊料整體雕琢,而故宮玉壺,雖也是同一塊玉料,但可能因為玉料的高度不夠,其蓋鈕是另外製作並粘接于壺蓋之上的。另外,伍夫玉壺身與壺流處有典型乾隆時期的染色現象,這種染黃色的技術常常是為了遮髒避綹,被乾隆要求造辦處用在稍有玉料瑕疵的玉器之上。總之,三把玉壺造型相似,又各有特色,設計完美,精工巧制,堪稱玉壺中的精品佳作。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雙龍耳扁壺

尺寸 44.5cm 估價 HKD 20,000,000-30,000,000

乾隆皇帝精鑒善藏,遍集珍品無數,凡皆集錄成書,尤其瓷器,不乏稀世佳品。本品花紋穠豔秀雅,或曾深得乾隆惜賞。 此類器形制作極難,工藝之複雜,即便在乾隆一朝亦為甚。 如此器般碩大端秀,非能工熟匠不可得;本瓶巧借古物器形及飾紋,但不失清朝典韻風尚。論工藝,乾隆崇古而求新,既羨當中意蘊,亦欲藉尊古,宣當朝盛世之正統。

乾隆博古好雅,大興文事工藝,尤好悅目華器,故多精飾巧制,以至當朝所造新器,所用工藝繁複奇巧。大器沉穩厚重,製作尤難,非江西景德鎮禦窯巧匠不能為,禦窯由督陶官唐英指導,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常令唐英特製新品供禦,使瓷匠得以發揮技藝,佳器屢出。

此扁壺用上等鈷藍,妙繪蓮花及纏枝卷草,佈局均勻,花枝婉約華貴,又不失清雅 。纏枝紋捲曲連綿,巧對呈幾何狀的蓮瓣及芭蕉 ,圈足及口沿加飾一圈波浪,襯托壺身橢圓線條及幾何對稱構圖。

此扁壺之形制及紋飾,原型出自清宮珍藏十五世紀明青花瓷。扁圓壺形仿阿拉伯銅器,明朝瓷匠取而用之,飾以中式蓮花紋。據《乾隆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江西燒造瓷器處》載,乾隆三年,曾仿製多件宣德青花扁壺大器。清宮舊藏一件宣德纏枝蓮紋扁壺,尺寸與本品相同,但矮圈足、無耳,現藏北京,刊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上)》,此扁壺且以青花點苔,營造色澤深淺不一,妙仿前朝回青黑疵。

清乾隆 鬪彩福壽開光題詩粉彩秋芳圖扁壺

尺寸 31.8cm 估價 HKD 12,000,000-18,000,000

乾隆一朝造瓷樣式繁多,時有創新。此扁壺造型精美華豔,符合當時造瓷風氣,而且裝飾細緻巧究,可洞窺高宗雅趣。本品采明初扁壺器形,壺身以鬪彩纏枝福壽紋為地,兩面開光,一面畫粉彩花卉圖,另一面題詩,加綴如意雙耳,極富巧趣。乾隆個人品味喜好與本朝制瓷發展之息息相關,此壺糅合多種瓷器工藝,悅目非凡,可為一例證。

本壺正面開光繪粉彩花卉圖,妍葩自然可愛,邊框描金,與背面題詩相應。花卉秀雅清新,渙明末名家惲壽平花卉繪畫之風。惲壽平,號南田,「清初六大家」之一,尤擅「沒骨」花卉畫法,不鉤輪廓,直接用色、墨渲染成形。其畫法獨辟新徑,筆下花卉婉約柔美,若隨風輕擺。惲氏師古法,重用鮮明豔色,如紅、紫、明綠,將之重新融入中國繪畫。雍正、乾隆二帝皆甚愛惲氏之畫,康熙晚期新創粉彩,遂以惲氏花卉意韻入瓷。

本壺以如意為雙耳,別出心裁,可見其吉祥寓意深得乾隆聖心。壺身更以鬪彩畫纏枝瑞蓮及礬紅彩蝠五隻,寓意鴻福齊天。此扁壺造型清秀悅目,鬪彩開光畫粉彩,類例寥寥,風格悉甚相近,似同出一匠之手。此類扁壺,觀感自然和諧,蓋因工匠巧用礬紅、綠彩為飾,二色融入整體造型,如本品之如意雙耳、鬪彩纏枝蓮紋及紅菊,色調互襯相補。

清雍正 琺瑯彩萬花錦紋盌

尺寸 10.1cm 估價 HKD 8,000,000-10,000,000

盌上繪滿鋪盛開之菊、蓮、牡丹花卉、蓓蕾及枝葉,寓意百花呈瑞。西洋多喜用「mille-fleurs」(萬花)稱號。然清宮之「錦地夾彩」、「萬花堆」或「錦上添花」等稱謂似更能表現花卉相互堆疊、不留空隙之圖像佈局。雍正夾彩器極之稀罕,並不常見,或許和雍正帝尚好傳統古雅構圖,多於過度華奢和複雜設計之喜好有關;也可能出於以多色彩料繪畫如斯精妙細密圖案時,所要求之高度準繩所致。現器應可入於此系列中少量極其成功和出色製作之一。夾彩技法至乾隆一朝更趨成熟,現藏巴黎吉美博物館之乾隆粉彩「萬花錦」紋罐可數其中至臻美器之一。

清乾隆 藍地洋彩軋道花卉紋蓋鐘

尺寸 9.8cm 估價 HKD 5,000,000-7,000,000

本蓋鐘以洋彩飾花卉紋,巧工精繪,華麗典雅,屬乾隆早期珍稀洋彩瓷。弘曆鍾愛茗茶,亦好繁縟華麗之品,此蓋鐘兼屬兩者之臻,誠為珍器。景德鎮禦窯廠督陶官唐英,依乾隆帝美學品味,創制獨特珍品,器形、顏色、技巧創思層出,並取思各式材質之器,本品正屬一例。

藍地豔麗,上施洋彩軋道花卉紋飾,渙發異國風韻。此類洋彩瓷,取材西洋裝飾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紋飾,工藝高超,施作精准,成品新穎異趣,繁美雅麗,然而寥若晨星,極是珍罕。「洋彩」意指色彩摹效西洋繪畫,常以白料相調。此盌纏枝洋花主要飾以深淺青綠、粉紅等西洋色調,並以濃豔藍地襯托,如此配搭,清代瓷器當中前所未見。洋彩瓷,深獲高宗青睞,珍藏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及圓明園之中。廖寶秀,〈乾隆磁胎洋彩綜述〉,《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8年,頁36,提及高宗曾於奏摺朱批為何乾隆五年以前所燒瓷器遠遜于雍正年間所制者,經此嚴厲責問,乾隆七年八月(1741年),進呈洋彩器六十九件。

針錐剔刻卷葉紋,連綿不絕,細巧繁工,屬唐英開創之「錦上添花」技法。精巧錦地托襯嬌蕊卷葉,空間和諧婉約,恰如當朝由傳教士及廣東歐洲商隊傳入清廷之法國洛可哥式織錦,正好迎合乾隆皇帝喜好繁縟華麗之意。此類蓋略小於鐘之式,似乎流行於十八世紀早期。呷茶時,只須輕按蓋鈕,茶葉即聚于蓋沿而不隨茶水流出。乾隆帝尤好品茶,禦制詠茶之詩逾二百首,述品茶、制茶、煮茶等事。清代品茶之法,依明洪武所訂傳統,如用茶葉而非茶餅、茶粉等,故此清代茶具與洪武大致相近,但隨著清代瓷藝蓬勃發展,風格更趨華麗精緻,其器形、紋飾變得更為多樣。比較一蓋鐘,尺寸較大,飾胭脂紅彩錦上添花纏枝洋花,一面開光繪山水亭閣,另一面書禦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售于香港蘇富比1994年12月6日,編號21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