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1探寶連載|第一章」千年瑰寶終出世,編鐘一曲驚世人

文玩 | 字畫 | 品鑒 | 茶道

千年瑰寶終出世, 編鐘一曲驚世人!

第一章

鐘在我國商朝就已出現, 最初只有3到5枚, 到周朝曾至13枚, 戰國時發展成61枚。 當時的人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鐘編成組, 製成編鐘, 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

迄今為止, 中國的考古發掘中出土40多套編鐘, 但小編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 其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質最高的莫屬——曾侯乙編鐘。 (噓, 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哦)

整套曾侯乙編鐘數量之多、做工之精細、氣魄之宏偉, 世間罕見, 令人驚歎不已, 堪稱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 被譽為“國之瑰寶”。

這套編鐘為何如此牛X?聽小編慢慢道來!

現今算是看臉、看身材的時代(你們懂得~), 那麼我們就先從它的“臉和身體”看起。

編鐘的鐘架高大, 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 長面位於墓西, 長7.48米, 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長3.35米, 高2.73米。 在木架中有7根彩繪木梁, 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

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鐘, 形成上、中、下三層, 鐘架及掛鉤有246個。

曾侯乙編鐘共65枚, 分為三層八組:上層3組為鈕鐘, 19件;中層3組為南鐘, 33件, 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鐘, 12件, 另有搏1件;中間及下層的也稱為甬鐘。 最大的1件通高152.3釐米, 重203.6公斤;最小的1件通高20.2釐米, 重2.4公斤, 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 總量重達5頓。

鐘上大多刻有篆體銘文, 鐘、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 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 甬鐘刻有記事銘文, 均為“曾侯乙乍時”5字, 標明編鐘為曾侯乙所擁有和享用。 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 只標示著音名, 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著音名, 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 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

標音銘文不僅標示了該鐘的懸掛位置, 亦標明了敲擊的部位及其發音的名稱。

65枚當中有一枚很是特殊, 它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檳, 稱“楚王熊章檳鐘”。 該鐘通高92.5釐米, 重134.8千克, 腔體呈扁橢圓形, 與其他64枚鐘最明顯的不同點, 在於鐘口平整。 鐘體頂部為蟠龍式複式鈕, 由上下2對蟠龍對稱組成, 上面1對蟠龍形狀較小, 引頸對銜, 下麵1對蟠龍形體較大, 回首卷尾, 形象惟妙惟肖, 生動傳神。 鉦部兩側以淺浮雕龍紋為襯, 每一部分鑄有5個圓泡形飾, 圓泡凸面上亦浮雕龍紋。

如果只是“臉和身體”好看, 卻不能幹點什麼的話, 豈不如同“花瓶”一般, 畢竟編鐘是樂器, 能用它演奏出樂曲才是正事。

整套編鐘有律名28個,

階名66個, 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 通過這些銘文, 可知各諸侯國所用律名並不相同, 更可清楚地辨析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律名的對應關係。 鐘銘所載內容, 絕大多數聞所未聞, 簡直就是一部不朽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典籍。 這些銘文, 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它的音色優美, 音質純正, 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 它音域寬廣, 有五個八度, 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 中聲部約占三個八度, 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鐘, 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 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 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 這套編鐘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 一名執掌中層三組編鐘奏出樂曲的主旋律,

另有兩名樂工, 執掌下層的低音甬鐘, 作為和聲。 演奏時, 樂工們必須面對國君, 且奏且歌且舞, 表現出了高超的演奏技藝。 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 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

曾侯乙編鐘名曲《楚殤》

曾侯乙編鐘是敲擊類樂器, 合適的擊奏工具, 才能將編鐘的音色發揮到極致。

專家們通過對墓中出土文物進行綜合分析, 認為這套編鐘的擊奏工具共有8件, 並復原出了演奏時的場景。 其中6件為“7”字形木槌, 演奏時由3名樂工各執1對, 另外2件擊奏工具為彩繪撞鐘大棒, 長215釐米, 粗6.6釐米, 演奏時由2名樂工分別執掌。

看到這裡, 如果你認為曾侯乙編鐘只有這些, 那就錯了, 小編語重心長的將我的做人準則告訴你們, 看人、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注重內~在~

這套被譽為“國之瑰寶”的編鐘,可以說是科學技術史上一項最早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真實寫照,而且為科技未來的發展作出楷模。

從音效上看,編鐘所用青銅是以高純度的銅、錫、鉛按一定比例冶煉而成,鐘壁厚度、鐘的形制的設計,都達到了完美極至、無可挑剔的地步,如此才保證了編鐘絕佳的音響效果。全套鐘以人、獸、龍、花和幾何紋為裝飾,採用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諸色映襯青銅本色,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當時,小編看著這些的時候,為之一驚啊,沒想到製造這套編鐘需要懂化學、設計、音樂、雕刻、繪畫、鑄造等,如此之多的工藝和技術。

文字是我們瞭解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好的工具和依據,對於小編來說,相比曾侯乙編鐘的製造工藝、音樂表現,最為重要的是銘于鐘體、掛鐘構件和鐘架上的3755字銘文。

掛鐘構件的刻銘,因製作困難,修改不易,字體也就不甚規整,筆劃深淺粗細不勻,一些曲折鉤點均被簡單的橫直代替。如爬虎形掛鉤刻銘,結體緊湊,鐵畫銀鉤,一筆一畫均能體現出刻畫時的節奏和力度,其風格與鐘體銘文迥然有別,較為呆拙,顯然與其製作方式有關,但它體現出鐘銘的另一種風格:遒勁、樸質的美。

鐘架刻銘,字體亦不甚規整,比較自由,運筆亦不如鐘體銘文細勻流暢,每一筆劃均能見到刻刀沿字體筆劃兩側運刀的痕跡,刻風粗獷,字體因而顯得拙樸,風格上與掛鐘構件刻銘較為相近。刻銘內填朱漆,在黑色襯底對比下鮮豔突出、引人注目。

從藝術風格上看,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

雖然周代青銅器銘文繼承了商代晚期銅器銘文的書體風貌,但由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是社會大動盪、大轉變的變革時期,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此時銅器銘文也千姿百態,開始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呈現出較濃的地方色彩。

如同屬長江流域的春秋晚期《蔡侯盤》銘文,同是以中鋒行筆,筆劃細勻,字體雖也修長雋秀,但筆道更為剛健,筆劃多縱橫直書,卻少有曾侯乙鐘體銘文筆劃柔韌的線條。筆劃運行形式的不同,便形成兩種字體的不同風格。以至於兩地書體書風的特徵涇渭分明、顯而易辨。

即使是與曾相鄰的楚國,文化交流借地利之便,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甚深,其書體書風仍如同母異胞,雖有相通之處,最終還是各有特色。如同墓出土的《楚惠王所贈檳鐘》,檳鐘銘文中“楚”“侯”“乙”等字,僅字體的結構方面就與甬鐘同字銘不盡相同、各有特點。至於書體總的情勢,則檳鐘銘文修長、規整、清秀不如甬鐘銘文;甬鐘銘文靈活、自由、雄渾遜于檳鐘銘文,此是其一。

另一方面,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黃河下游的齊、魯、中山等國以及南方諸國盛行的長形書體,無不對《曾侯乙編鐘》銘文有所影響,從而在其銘文書法藝術中 ?打上烙印。縱觀甬鐘銘文,也可從中窺探到其沾染流行於東南諸國的鳥蟲篆書風。

接下來我們明日再續,下期預告:

第二章 鎮國之寶一酒器,卻因謊言引滅國

END

頂尖藏品▼藏你所愛

讓 收 藏 變 得 簡 單

⊙版權說明:文章源于簽約作家或網路,網路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精彩閱讀

油畫藏品

俄羅斯金牌畫家作品拍賣

庫茲涅佐夫、謝苗諾夫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搶拍!

看人、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注重內~在~

這套被譽為“國之瑰寶”的編鐘,可以說是科學技術史上一項最早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真實寫照,而且為科技未來的發展作出楷模。

從音效上看,編鐘所用青銅是以高純度的銅、錫、鉛按一定比例冶煉而成,鐘壁厚度、鐘的形制的設計,都達到了完美極至、無可挑剔的地步,如此才保證了編鐘絕佳的音響效果。全套鐘以人、獸、龍、花和幾何紋為裝飾,採用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諸色映襯青銅本色,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當時,小編看著這些的時候,為之一驚啊,沒想到製造這套編鐘需要懂化學、設計、音樂、雕刻、繪畫、鑄造等,如此之多的工藝和技術。

文字是我們瞭解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好的工具和依據,對於小編來說,相比曾侯乙編鐘的製造工藝、音樂表現,最為重要的是銘于鐘體、掛鐘構件和鐘架上的3755字銘文。

掛鐘構件的刻銘,因製作困難,修改不易,字體也就不甚規整,筆劃深淺粗細不勻,一些曲折鉤點均被簡單的橫直代替。如爬虎形掛鉤刻銘,結體緊湊,鐵畫銀鉤,一筆一畫均能體現出刻畫時的節奏和力度,其風格與鐘體銘文迥然有別,較為呆拙,顯然與其製作方式有關,但它體現出鐘銘的另一種風格:遒勁、樸質的美。

鐘架刻銘,字體亦不甚規整,比較自由,運筆亦不如鐘體銘文細勻流暢,每一筆劃均能見到刻刀沿字體筆劃兩側運刀的痕跡,刻風粗獷,字體因而顯得拙樸,風格上與掛鐘構件刻銘較為相近。刻銘內填朱漆,在黑色襯底對比下鮮豔突出、引人注目。

從藝術風格上看,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

雖然周代青銅器銘文繼承了商代晚期銅器銘文的書體風貌,但由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是社會大動盪、大轉變的變革時期,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此時銅器銘文也千姿百態,開始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呈現出較濃的地方色彩。

如同屬長江流域的春秋晚期《蔡侯盤》銘文,同是以中鋒行筆,筆劃細勻,字體雖也修長雋秀,但筆道更為剛健,筆劃多縱橫直書,卻少有曾侯乙鐘體銘文筆劃柔韌的線條。筆劃運行形式的不同,便形成兩種字體的不同風格。以至於兩地書體書風的特徵涇渭分明、顯而易辨。

即使是與曾相鄰的楚國,文化交流借地利之便,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甚深,其書體書風仍如同母異胞,雖有相通之處,最終還是各有特色。如同墓出土的《楚惠王所贈檳鐘》,檳鐘銘文中“楚”“侯”“乙”等字,僅字體的結構方面就與甬鐘同字銘不盡相同、各有特點。至於書體總的情勢,則檳鐘銘文修長、規整、清秀不如甬鐘銘文;甬鐘銘文靈活、自由、雄渾遜于檳鐘銘文,此是其一。

另一方面,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黃河下游的齊、魯、中山等國以及南方諸國盛行的長形書體,無不對《曾侯乙編鐘》銘文有所影響,從而在其銘文書法藝術中 ?打上烙印。縱觀甬鐘銘文,也可從中窺探到其沾染流行於東南諸國的鳥蟲篆書風。

接下來我們明日再續,下期預告:

第二章 鎮國之寶一酒器,卻因謊言引滅國

END

頂尖藏品▼藏你所愛

讓 收 藏 變 得 簡 單

⊙版權說明:文章源于簽約作家或網路,網路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精彩閱讀

油畫藏品

俄羅斯金牌畫家作品拍賣

庫茲涅佐夫、謝苗諾夫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搶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