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這個十一,帶你去史上最深度環球時空之旅

你點開朋友圈, 全球旅行攝影大賽正在如火如荼, 作為宅男/女的你, 點個贊就哭著走開了?

不能。 世界之美, 旅行的意義, 豈是“到此一遊拍照黨”就能領略的?

退一步講, 即使他們在倫敦喂了鴿子, 恐怕就要錯過非洲草原奔跑的獵豹了吧?

而你, 只要跟上暢讀小娛的魔鬼步伐, 踏上這一趟為你量身定制的“史上最深度環球時空之旅”, 士別三日, 就會讓那些拋下你出去浪的親友們, 刮目相看!後悔莫及!

因為你不光穿越時空洞悉了環球之美, 還能夠說出“關於薩爾加多的《地球之鹽》, 拯救了我對人類和世界的悲觀”諸如此類的話,

重點還包括:全, 程, 不, 花, 錢。

(窮得如此不屈不撓, 就問你, 小娛認了第二, 誰還敢稱第一?)

大師啟蒙篇

《地球之鹽》《在世界盡頭相遇》

建立旅行的格調, 可能是比旅行本身更重要的事。

讀萬卷書, 之後再行萬里路, 免得去了全世界, 也不過是個不走心的郵遞員。

要說最走心的旅人, 巴西紀實攝影大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舉世聞名。

先來欣賞幾幅他震懾人心的光影傑作:

他的視覺語言對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後者以電影《德州巴黎》《柏林蒼穹下》揚名天下。

文德斯為表達對最心儀攝影大師的致敬, 邀請塞巴斯蒂安之子朱利安, 兩人共同編導完成了關於大師的紀錄電影《地球之鹽》, 獻給全世界。

(左為維姆·文德斯, 右為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

在這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電影裡, 你能看到薩爾加多行走世界, 拍攝巴西巨坑五萬掏金者的集體面相, 科威特油井沖天大火的真正英雄, 以及非洲的死亡延續著生存。

鏡頭帶我們直到世界盡頭、陽光之巔。

而大師看遍饑饉苦難暴虐殺戮依然未曾陷入虛無,他還建了一片人造森林,說:我熱愛人類,他們是地球之鹽。

另外,如果你對極地很感興趣的話,暢讀小娛同步推薦另一部提名奧斯卡的《在世界盡頭相遇》。

和細胞生物學家、動物學家、企鵝研究學者一起在南極過日子

看那只朝著內陸絕塵而去的企鵝,又萌又強,踽踽獨行

實在比你天天對著的QQ企鵝有性格太多。

暢讀小娛良心建議:如果你感到生命有點狹窄,或者透不過氣,就是看這部兩部片的時機。

奇跡人生篇

《白日夢想家》《荒野生存》

我們如此熱愛假期,除了可以隨意癱瘋狂玩之外,是不是也有一個小閃念:這個長假之後,會不會奇跡降臨,讓我變成我想成為的樣子?

去環遊世界,順便還能夢想成真?

那這位廢柴小人物沃特先生,應該是你最好的人生導師了。

他十幾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上百萬張底片,凡經他手,無一錯過——然而16年來,他依然不過是雜誌社裡最容易被忽視的膠片洗印經理。

直到有一天,他需要找到狂野攝影師西恩的一卷膠片,於是開始環球奔波。

先感受一下西恩的日常:在飛機上(真的是上!)拍攝火山爆發……

於是沃特接下來的人生經歷更比他幾十年來都要多:飛躍到北極圈附近,坐上酒鬼的直升機,從直升機跳海,跟鯊魚搏鬥,騎自行車去火山附近,在高原上腳踩滑板馳騁,徒步登上雪山……

看到極致美景,也一次次到達人生極限。

他和阿甘一樣,看上去沒我們聰明,卻比泯然眾人的我們要智慧得多。

所以下面這張圖,送給可能心動、不久後也會出發的你:

說出這段話的西恩·潘顯然很著迷於這類題材,因為早在2007年,他就自編自導了另一部更驚世駭俗的《荒野生存》,講述一個前程似景的優等生,放下世俗一切,去野外流浪,歷經艱險尋找自我的故事。

一個人的自由可以有多大?是這部電影可能想要討論的問題。

你或許沒有這位少年的決絕,但打開這部電影的你,顯然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女性成長篇

《走出非洲》《托斯卡納豔陽下》

“在非洲的貢嘎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

很奇妙,梅麗爾的聲音一響起,除了非洲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更有一股力量悄然滋生。

歐洲虛榮富家女遠嫁非洲,無愛婚姻,並沒有影響她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獵探險,尋找樂趣。

她邂逅真愛,並讓這個場景成為之後幾十年一直被模仿的經典鏡頭。

她經營莊園,以善良和擔當成為當地土著僕人們的主心骨。

即使後來火災降臨讓她失去莊園,愛人去世留她煢煢孑立……這片草原和她留給彼此的驚心動魄,卻是無人能及。

“我在非洲曾經有一個農場,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

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

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哪裡有已逝的熱土,哪裡有純潔的朝露。

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

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哪裡都陋於非洲。”

如果你更喜歡小清新一些的,去一趟義大利的托斯卡納,在豔陽下會會這位三十多歲被老公掃地出門的美國女作家法蘭西斯,也是心曠神怡的一件美事。

本來只是一趟散心之旅,一不小心竟決定在這裡度過下半生……

不過如果愛情和事業都可以在這樣的地方重新開始,Why not?!

一輩子過上兩種人生,還有比這更賺的事嗎?

傳奇誕生篇

《摩托日記》《朝聖之路》

旅行環遊世界或許不算難,但因為旅行改變世界,這事兒就罕見了。

一部《摩托日記》,講的是60多年前,年輕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爾貝托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開始了他們漫遊拉丁美洲的旅行。

格瓦拉嚴肅木訥,阿爾貝托則開朗幽默,喜歡喝酒也喜歡女人,但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酷愛自由,不安分,充滿夢想,以及“對這個大陸無休無止的愛。”

所以在曾經創造了偉大文明的山顛之城馬丘比丘,格瓦拉會問:印加人懂天文、腦部手術,數學,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彈藥,若換個情形,美洲今天會如何?

正是在這次旅行中,格瓦拉由一個理想主義者,慢慢成為共產主義思想的擁躉。

最後,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兩個好朋友最終分別。

之後,阿爾貝托成為一個醫生,而格瓦拉則繼續他的生命旅行,幾年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

“當他們決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陸都是屬於他們的,所以他們並不是一無所有。”

如果並不想搞出這麼大動靜,成就自己的傳奇也未嘗不可。

在《朝聖之路》裡,因為兒子不幸在法國遇難,美國醫生湯姆決定重走兒子的“朝聖之路”,一路上,他遇到了從另外三個國家趕來的“徒步旅行者”,漫漫長路,每個人想學會的,不過是如何和自己相處。

走上這條和人生太相似的路,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過活”,而你,屬於從眾的大多數,還是唯一的你自己?

風情獨具篇

《轉山》《乘火車去旅行》

到了朋友圈開始比賽曬飛機頭等艙的年紀,反而是自行車、火車這樣的呆萌,能讓人著迷。

比如《轉山》這樣的騎行電影,雖然票房不高,但仍是暢讀小娛心中優質國產電影的一種擔當。

滇藏線上的梅裡十三峰、鹽井、然烏、林芝波密……以及幾個傷痕不斷卻依然在路上的年輕人,懷著最樸素的願望,“不要我們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要是當時做了就好啦。”

而如果你跟《生活大爆炸》的謝耳朵以及暢讀小娛一樣,也是火車的重度癡迷者

那麼,這部很老的《乘火車去旅行》要推薦給你:

懷舊的光影裡,是斯洛維尼亞小清新。

旅途眾生相,沉默的愛情,悶騷者在路上,不問下一站去哪,

Seize This Moment.

最後一句關於人生和旅行箴言,送給所有在路上的我們:

而大師看遍饑饉苦難暴虐殺戮依然未曾陷入虛無,他還建了一片人造森林,說:我熱愛人類,他們是地球之鹽。

另外,如果你對極地很感興趣的話,暢讀小娛同步推薦另一部提名奧斯卡的《在世界盡頭相遇》。

和細胞生物學家、動物學家、企鵝研究學者一起在南極過日子

看那只朝著內陸絕塵而去的企鵝,又萌又強,踽踽獨行

實在比你天天對著的QQ企鵝有性格太多。

暢讀小娛良心建議:如果你感到生命有點狹窄,或者透不過氣,就是看這部兩部片的時機。

奇跡人生篇

《白日夢想家》《荒野生存》

我們如此熱愛假期,除了可以隨意癱瘋狂玩之外,是不是也有一個小閃念:這個長假之後,會不會奇跡降臨,讓我變成我想成為的樣子?

去環遊世界,順便還能夢想成真?

那這位廢柴小人物沃特先生,應該是你最好的人生導師了。

他十幾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上百萬張底片,凡經他手,無一錯過——然而16年來,他依然不過是雜誌社裡最容易被忽視的膠片洗印經理。

直到有一天,他需要找到狂野攝影師西恩的一卷膠片,於是開始環球奔波。

先感受一下西恩的日常:在飛機上(真的是上!)拍攝火山爆發……

於是沃特接下來的人生經歷更比他幾十年來都要多:飛躍到北極圈附近,坐上酒鬼的直升機,從直升機跳海,跟鯊魚搏鬥,騎自行車去火山附近,在高原上腳踩滑板馳騁,徒步登上雪山……

看到極致美景,也一次次到達人生極限。

他和阿甘一樣,看上去沒我們聰明,卻比泯然眾人的我們要智慧得多。

所以下面這張圖,送給可能心動、不久後也會出發的你:

說出這段話的西恩·潘顯然很著迷於這類題材,因為早在2007年,他就自編自導了另一部更驚世駭俗的《荒野生存》,講述一個前程似景的優等生,放下世俗一切,去野外流浪,歷經艱險尋找自我的故事。

一個人的自由可以有多大?是這部電影可能想要討論的問題。

你或許沒有這位少年的決絕,但打開這部電影的你,顯然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女性成長篇

《走出非洲》《托斯卡納豔陽下》

“在非洲的貢嘎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

很奇妙,梅麗爾的聲音一響起,除了非洲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更有一股力量悄然滋生。

歐洲虛榮富家女遠嫁非洲,無愛婚姻,並沒有影響她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獵探險,尋找樂趣。

她邂逅真愛,並讓這個場景成為之後幾十年一直被模仿的經典鏡頭。

她經營莊園,以善良和擔當成為當地土著僕人們的主心骨。

即使後來火災降臨讓她失去莊園,愛人去世留她煢煢孑立……這片草原和她留給彼此的驚心動魄,卻是無人能及。

“我在非洲曾經有一個農場,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

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

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哪裡有已逝的熱土,哪裡有純潔的朝露。

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

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哪裡都陋於非洲。”

如果你更喜歡小清新一些的,去一趟義大利的托斯卡納,在豔陽下會會這位三十多歲被老公掃地出門的美國女作家法蘭西斯,也是心曠神怡的一件美事。

本來只是一趟散心之旅,一不小心竟決定在這裡度過下半生……

不過如果愛情和事業都可以在這樣的地方重新開始,Why not?!

一輩子過上兩種人生,還有比這更賺的事嗎?

傳奇誕生篇

《摩托日記》《朝聖之路》

旅行環遊世界或許不算難,但因為旅行改變世界,這事兒就罕見了。

一部《摩托日記》,講的是60多年前,年輕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爾貝托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開始了他們漫遊拉丁美洲的旅行。

格瓦拉嚴肅木訥,阿爾貝托則開朗幽默,喜歡喝酒也喜歡女人,但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酷愛自由,不安分,充滿夢想,以及“對這個大陸無休無止的愛。”

所以在曾經創造了偉大文明的山顛之城馬丘比丘,格瓦拉會問:印加人懂天文、腦部手術,數學,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彈藥,若換個情形,美洲今天會如何?

正是在這次旅行中,格瓦拉由一個理想主義者,慢慢成為共產主義思想的擁躉。

最後,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兩個好朋友最終分別。

之後,阿爾貝托成為一個醫生,而格瓦拉則繼續他的生命旅行,幾年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

“當他們決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陸都是屬於他們的,所以他們並不是一無所有。”

如果並不想搞出這麼大動靜,成就自己的傳奇也未嘗不可。

在《朝聖之路》裡,因為兒子不幸在法國遇難,美國醫生湯姆決定重走兒子的“朝聖之路”,一路上,他遇到了從另外三個國家趕來的“徒步旅行者”,漫漫長路,每個人想學會的,不過是如何和自己相處。

走上這條和人生太相似的路,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過活”,而你,屬於從眾的大多數,還是唯一的你自己?

風情獨具篇

《轉山》《乘火車去旅行》

到了朋友圈開始比賽曬飛機頭等艙的年紀,反而是自行車、火車這樣的呆萌,能讓人著迷。

比如《轉山》這樣的騎行電影,雖然票房不高,但仍是暢讀小娛心中優質國產電影的一種擔當。

滇藏線上的梅裡十三峰、鹽井、然烏、林芝波密……以及幾個傷痕不斷卻依然在路上的年輕人,懷著最樸素的願望,“不要我們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要是當時做了就好啦。”

而如果你跟《生活大爆炸》的謝耳朵以及暢讀小娛一樣,也是火車的重度癡迷者

那麼,這部很老的《乘火車去旅行》要推薦給你:

懷舊的光影裡,是斯洛維尼亞小清新。

旅途眾生相,沉默的愛情,悶騷者在路上,不問下一站去哪,

Seize This Moment.

最後一句關於人生和旅行箴言,送給所有在路上的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