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大可:尭舜鯀禹——中國上古四大天王(下)

鯀神治水

地神鯀的今生來世

鯀, 黃帝統治時代的地神, 山海經說他是黃帝之子駱明的兒子, 小名叫做白馬, 甲骨文又寫做“鮌”,

是“大黑魚”的意思。 當年他曾主管東方大地, 卻剛好遭遇全球性大洪水, 地球上的生靈, 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按《聖經》的解釋, 這場洪水是上帝用來懲戒人類惡行的。 鯀似乎沒有理解上帝的用意, 心想如此這般下去, 人類就要滅絕了, 便利用跟上帝接近的時刻, 從他的庫房裡偷取了息壤, 然後擅自下界去行理水的大業。

這件寶貝, 本來就是地神的法器, 它是可以任意變大縮小的神土。 息壤變小的時候, 只是一塊巴掌大的黑泥, 但變大了之後, 卻像巍峨大山, 或是一片廣闊的田野。 這件法器, 原本是地神用來拓展土地資源的, 有時也能抵擋小規模洪水。 鯀卻用它製造了大堤, 試圖擋住洪水奔湧的步伐, 但鯀的用意雖然很好, 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這次洪水規模巨大, 要是單靠圍堵, 而非湮堵和疏導並舉, 一定會釀成大禍。 事實果然如此。 在鯀治水的九年期間, 大水非但沒有後退, 反而變得更加氣勢洶洶。 這個災難性後果, 弄得當時的國王堯焦頭爛額。

鯀先是偷盜息壤, 繼而違背天庭法律而擅自下界, 進而還錯用治水戰略, 導致災難被嚴重放大, 這連續犯下的三個大錯, 終於激怒了上帝, 他於是派出火神祝融, 在一個叫做羽山的地方, 向鯀發動猛烈攻擊。 出身海魚的鯀, 高舉息壤, 與祝融展開血戰, 卻經不住神火的吞噬, 最終香消玉殞, 死在祝融的火刑之下。

鯀的靈體, 在肉身死去之後, 化成長有三個腳足的巨鱉(可能是鯀的真正原形), 躍入附近的大湖,

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野神, 再也不理人間的那些破事。 據說曾有巫師試圖幫助他, 為他找到了用來轉世的全新肉身。 但他的舊肉身卻一直在羽山腳下躺著, 因觸犯天律而沒有人膽敢收屍。 奇怪的是, 儘管歷經風吹日曬, 屍身卻一點都沒有腐爛, 反而栩栩如生, 就跟活著的一樣。

上帝對此覺得十分納悶, 叫祝融前去探查。 祝融來到羽山腳下, 找到鯀的肉身遺體, 發現它非但身體如鮮, 而且肚子隆起, 就跟婦女懷孕似的。 祝融感到十分詫異, 用利刃切開鯀的肚子, 結果一個長相古怪的小孩子從肚子裡跳出來, 行步蹣跚地躲進了草叢, 而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禹。 鯀的屍身之所以三年不腐, 正是為了孕生這位地神家族的新一代大神。

鯀雖是個失敗的神祇, 但他為民謀利而獻身的事蹟, 卻足以跟盜火者普羅米修士媲美。 不僅如此, 鯀還教導人民種植黑黍, 在水邊栽培蒲草和蘆荻, 甚至教會他們打造最早的城市。 對於這樣一位為人類獻身的神祇, 世人對他的評價居然十分惡劣, 就連像司馬遷這樣的大牌史官, 也把鯀與歡兜、三苗和共工並列起來, 稱他們為“四凶”。 大詩人屈原對這種狀況憤憤不平, 在《天問》裡大聲質疑說:

“既然鯀……順從人心想把洪水治好, 上帝又為什麼還要對他加刑?屍體長久被丟棄在羽山, 為什麼三年不腐而完好如生?剖開鯀的肚子生出了伯禹, 世上怎會有如此奇怪的事情? ……鯀被殺後變成三足鱉, 神巫為什麼使他復活?鯀有功卻為什麼還要拋棄他,

令他身後背負長期的惡名?”

我們不知道這種質疑是否得到必要的回應?我們僅僅知道, 鯀的肉身早已化為黃土, 而禹開始長大, 他將接過鯀的遺志, 成為改造東亞地貌的偉大英雄。

大禹治水

禹, 遠古時代最偉大的賢王

禹是眾神中唯一誕生于父親屍體的一位。 這使他獲得了傳奇性的名聲。鯀在死後孕育了他三年,比常人的十月懷胎多出26個月,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把他跟常人分開。跟父親不太一樣的是,他是那種半神半人的英雄,走路的樣子還很怪異——不是左右腿交叉前行,而是一隻腳永遠拖著另一隻腳,亦步亦趨,世人稱為“禹步”,也不知是先天性的殘疾,還是治水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緣故。

在缺失親生父母的情況下,禹究竟是怎樣成長的,這是難以破解的懸謎。有典籍稱他母親是有莘氏的脩己。這有莘氏,是一個跟夏國差不多的小國,位於今天陝西關中的合陽一帶。禹究竟是怎樣從山東海邊輾轉到達陝西,又被脩己所收養,這個裡面的關節,我們實在搞不太懂。總之他有了一位來自人間的偉大母親,並在她的照料下茁壯成長,終於成為可以擔當大業的人間英豪。鑒於他是鯀的兒子,繼承了地神的血統,所以理所當然地要秉承父業,被國王堯任命為“司空”,負責新一輪的洪水整治。

禹活躍的年代,世道變得更加開放和追求變革,他改變父親的保守主義策略,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九河,引水入海,經過長達13年的努力,最終平息了洪水。由於治水有功,世人便敬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不僅如此,禹還發明了規和矩這兩種工具,用它們測量大地,繪製地圖,把中國分為九州,甚至還鑄造了九座大鼎,象徵統治九州的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九鼎,在秦滅六國之後就銷聲匿跡,成為重大的歷史懸案。

但禹的時代,中國人其實並不懂得大型金屬鑄造之法。堯又是東亞陶器之祖,這九隻大鼎,最有可能是一套用彩陶燒制的鼎器,上面描繪著九州的地貌,如此而已。而傳到東周的九鼎,應該是殷商或西周年代的青銅仿品。

禹在治水前線奔走的時候,中原地區的神學政治發生了巨變。地神堯因管理無方,遭日神舜逼宮,被迫交出權柄。舜統治中國23年之後,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小日神商均,自己隕落在蒼梧之野,也就是荒涼黑暗的西邊。禹因遭到商均的追殺,被迫逃往陽城。但禹擁有地神的基因,又經過長期治水,聲望浩大,在組織軍隊和調撥資源方面,無人可以抗衡。禹對舜把權力交給無能的兒子,甚為不滿,於是起兵反叛,在陽城附近的塗山召開諸侯大會,宣佈成立夏國,自己擔任國王。四周小國的諸侯,眼見大禹勢力強大,便都紛紛背棄商均,去投靠在禹王的治下。看在舜的份上,禹沒有殺掉舜的兒子商均,而是把他貶到虞這個地方,這個新的小國就叫“有虞氏”。

塗山大會,被視為是夏國建國的重大標誌,也是地神家族從日神家族手裡奪回權力的象徵。禹在會上穿著禮服,手執玄圭(一種上尖下方的黑色玉器,由堯授予,用以表彰他的治水功績),對來自四方的諸侯行禮,然後發表演說:“我的德行有限,不足以服眾,如果我有驕傲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置我於不仁不義之地啊!”那些原先對禹有所忌憚的諸侯,看到他的這種謙卑的樣子,也就打消了原先的疑慮,順應大局,向他表達敬佩和臣服的立場。

以上的故事,基本源於儒家的歷史典籍。韓非子對此持不同意見,他質疑說:舜、禹、成湯和周武王,這四個國王,都是本來的人臣,在弑殺自己國君後才登上王位,這種行為,竟然受到了天下人的讚譽!”意思是說,禹是在殺死舜之後才登上王位的。但韓非子的微弱聲音,終究敵不過千萬個儒家門徒的嗓門,所以在世人的眼裡,禹的德行,足以跟堯舜並列,而整理大地的功績,則遠遠超過他們,所以是中國上古時期最偉大的賢王。

全文完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紐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復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這使他獲得了傳奇性的名聲。鯀在死後孕育了他三年,比常人的十月懷胎多出26個月,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把他跟常人分開。跟父親不太一樣的是,他是那種半神半人的英雄,走路的樣子還很怪異——不是左右腿交叉前行,而是一隻腳永遠拖著另一隻腳,亦步亦趨,世人稱為“禹步”,也不知是先天性的殘疾,還是治水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緣故。

在缺失親生父母的情況下,禹究竟是怎樣成長的,這是難以破解的懸謎。有典籍稱他母親是有莘氏的脩己。這有莘氏,是一個跟夏國差不多的小國,位於今天陝西關中的合陽一帶。禹究竟是怎樣從山東海邊輾轉到達陝西,又被脩己所收養,這個裡面的關節,我們實在搞不太懂。總之他有了一位來自人間的偉大母親,並在她的照料下茁壯成長,終於成為可以擔當大業的人間英豪。鑒於他是鯀的兒子,繼承了地神的血統,所以理所當然地要秉承父業,被國王堯任命為“司空”,負責新一輪的洪水整治。

禹活躍的年代,世道變得更加開放和追求變革,他改變父親的保守主義策略,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九河,引水入海,經過長達13年的努力,最終平息了洪水。由於治水有功,世人便敬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不僅如此,禹還發明了規和矩這兩種工具,用它們測量大地,繪製地圖,把中國分為九州,甚至還鑄造了九座大鼎,象徵統治九州的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九鼎,在秦滅六國之後就銷聲匿跡,成為重大的歷史懸案。

但禹的時代,中國人其實並不懂得大型金屬鑄造之法。堯又是東亞陶器之祖,這九隻大鼎,最有可能是一套用彩陶燒制的鼎器,上面描繪著九州的地貌,如此而已。而傳到東周的九鼎,應該是殷商或西周年代的青銅仿品。

禹在治水前線奔走的時候,中原地區的神學政治發生了巨變。地神堯因管理無方,遭日神舜逼宮,被迫交出權柄。舜統治中國23年之後,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小日神商均,自己隕落在蒼梧之野,也就是荒涼黑暗的西邊。禹因遭到商均的追殺,被迫逃往陽城。但禹擁有地神的基因,又經過長期治水,聲望浩大,在組織軍隊和調撥資源方面,無人可以抗衡。禹對舜把權力交給無能的兒子,甚為不滿,於是起兵反叛,在陽城附近的塗山召開諸侯大會,宣佈成立夏國,自己擔任國王。四周小國的諸侯,眼見大禹勢力強大,便都紛紛背棄商均,去投靠在禹王的治下。看在舜的份上,禹沒有殺掉舜的兒子商均,而是把他貶到虞這個地方,這個新的小國就叫“有虞氏”。

塗山大會,被視為是夏國建國的重大標誌,也是地神家族從日神家族手裡奪回權力的象徵。禹在會上穿著禮服,手執玄圭(一種上尖下方的黑色玉器,由堯授予,用以表彰他的治水功績),對來自四方的諸侯行禮,然後發表演說:“我的德行有限,不足以服眾,如果我有驕傲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置我於不仁不義之地啊!”那些原先對禹有所忌憚的諸侯,看到他的這種謙卑的樣子,也就打消了原先的疑慮,順應大局,向他表達敬佩和臣服的立場。

以上的故事,基本源於儒家的歷史典籍。韓非子對此持不同意見,他質疑說:舜、禹、成湯和周武王,這四個國王,都是本來的人臣,在弑殺自己國君後才登上王位,這種行為,竟然受到了天下人的讚譽!”意思是說,禹是在殺死舜之後才登上王位的。但韓非子的微弱聲音,終究敵不過千萬個儒家門徒的嗓門,所以在世人的眼裡,禹的德行,足以跟堯舜並列,而整理大地的功績,則遠遠超過他們,所以是中國上古時期最偉大的賢王。

全文完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紐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復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