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教授太統崆峒山尋寶10年,發現許多珍稀物種

教授太統崆峒山尋寶10年, 發現許多珍稀物種

秦玉龍/文

馬正學教授在崆峒山野外科考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隴東地區惟一的自然保護區,

分佈著金雕、黑鸛、大鴇、林麝、梅花鹿、長葉頭蕊蘭、毛杓蘭等數十種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植物, 國家Ⅱ、Ⅲ級保護動植物更是不勝枚舉, 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

現年64歲的馬正學教授, 出生成長於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村,

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動物學會會員、中國原生動物學會會員。 從1978年至今, 他一直從事動物學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主要參加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西北地方土壤纖毛蟲分類與物種多樣性研究”等一批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

毛杓蘭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10年前, 馬正學教授帶領幾名研究生回到家鄉平涼, 開始了對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10年來, 他先後30多次深入到保護區, 採集了大量動植物、土壤標本, 帶回實驗室研究。

金錢豹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展廳裡, 擺放著馬正學教授親手製作的動物標本。 栩栩如生的蒼鷹, 羽毛鮮豔的紅腹錦雞和環頸雉, 還有各式各樣美麗的蝴蝶, 都是馬教授這些年來從自然保護區採集回來的樣本。 據悉, 這些年他和弟子每年要來平涼四五次, 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進入保護區採集生物樣本, 進行科學研究。 馬教授自豪地說, “保護區24萬畝163平方公里, 我幾乎都跑遍了。 ”

黑鸛 國家1級保護+大白鷺+赤麻鴨

自2006年以來, 馬正學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耗時10年時間, 在保護區全境系統開展了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保護現狀研究的成果。 書中記錄了保護區分佈的維管植物1412種, 其中野生種類1191種, 栽培植物221種, 發現保護區新記錄屬82個, 新記錄418種(其中包含甘肅省新記錄7科和25種)。 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2種, 有經濟價值的資源植物近600種, 古樹名木620株。 同時, 書中記載脊椎動物297種, 隸屬於28目80科193屬, 發現保護區新記錄95種, 占總種類數的32%。屬於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37種(Ⅰ級有6種:金雕、黑鸛、大鴇、豹、林麝、梅花鹿,Ⅱ級有31種),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80種,中國特有動物28種。另外列入國際公約的有20種,列入國家保護協定的有31種。馬教授表示,以上在保護區分佈的生物資源,絕大多數分佈在我國西北部半乾旱地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也就是本土物種。

鴛鴦 國家二級保護種類

馬正學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說明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跡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動植物種類豐富,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也是平涼打造旅遊產業的優勢資源。

林麝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紅外相機拍攝

他表示,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在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可以排名前三。森林覆蓋率對調解氣候環境,改善空氣品質,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涵養水源,增加雨水量都大有裨益。而生物多樣性則對防治當地病蟲害發生,推動旅遊業以及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灰鶴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日前,凝結著馬教授及其科研團隊10年心血的研究專著,在平涼舉行首發式。這部由馬正學教授主編,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等單位協作完成的《甘肅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多樣性與保護》專著,分上下兩冊,全文150多萬字,今年1月正式出版發行。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介: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西部,六盤山系東側支脈,黃河支流涇河中上游地區平涼市崆峒區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長為17.1km,東西最寬為17.7km,總面積16283公頃。1982年始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物件為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跡和地質遺跡。

保護區範圍東起甘溝大灣梁,西至寧夏固原市的涇源縣,南至包家溝梁,北至胭脂河。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長為17.1km,東西最寬為17.7km,總面積16283hm²,區劃為三個功能區:核心區6680hm²,緩衝區4645hm²,實驗區4958hm²。

太統山森林公園公園自然景觀獨特,群峰環翠,萬壑松濤,波瀾壯闊。尤以夏日雨後放晴,有雲霧蒸騰而起,籠罩山頂,狀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陽斜照,奇光異彩,景象蔚為壯觀,古稱“太統屯雲”。置身於山巔可西望六盤、崆峒,南眺關山,北閱“五指原”,俯視平涼川。十萬溝景區地貌奇特,風景秀麗,其中大陰山與崆峒山遙相呼應,自古傳為姊妹山。十萬溝內的黃龍、青龍、白龍、赤龍瀑布呈現階梯狀分佈,實為“四面千峰起,中心一水通”。太統森林公園古跡豐富,寺廟建築風格獨特,道教歷史悠久,古人論道求仙傳說和遺跡眾多、文人名士的朝山頌揚更使崆峒、太統名聲遠播。每逢廟會日,香客遊人絡繹不絕。美麗神奇的太統森林公園歡迎四方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幽探險,訪古攬勝。

保護區內山脈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嶺,峰叢廣布,方山洞穴發育,怪石突兀,山勢險峻,氣勢雄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這種以下白堊系淺紫紅色調為主的巨厚層礫岩自然地貌,是受中國少有的南北向構造主導、新構造運動頻繁作用形成的,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這一奇特的自然遺跡最早被中國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學界知名學者黃進先生所發現,並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認為太統山、崆峒山雖與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樣同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於太統-崆峒山地處高海拔地區顯得尤為珍貴。太統山、崆峒山地帶保存有十分珍貴的地殼運動及造山作用遺跡,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保護價值。

注:本文配發動植物照片,除金錢豹外,均由自然保護區科研工作者張亞莉提供。

占總種類數的32%。屬於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37種(Ⅰ級有6種:金雕、黑鸛、大鴇、豹、林麝、梅花鹿,Ⅱ級有31種),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80種,中國特有動物28種。另外列入國際公約的有20種,列入國家保護協定的有31種。馬教授表示,以上在保護區分佈的生物資源,絕大多數分佈在我國西北部半乾旱地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也就是本土物種。

鴛鴦 國家二級保護種類

馬正學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說明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跡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動植物種類豐富,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也是平涼打造旅遊產業的優勢資源。

林麝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紅外相機拍攝

他表示,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在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可以排名前三。森林覆蓋率對調解氣候環境,改善空氣品質,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涵養水源,增加雨水量都大有裨益。而生物多樣性則對防治當地病蟲害發生,推動旅遊業以及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灰鶴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日前,凝結著馬教授及其科研團隊10年心血的研究專著,在平涼舉行首發式。這部由馬正學教授主編,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等單位協作完成的《甘肅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多樣性與保護》專著,分上下兩冊,全文150多萬字,今年1月正式出版發行。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介: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西部,六盤山系東側支脈,黃河支流涇河中上游地區平涼市崆峒區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長為17.1km,東西最寬為17.7km,總面積16283公頃。1982年始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物件為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跡和地質遺跡。

保護區範圍東起甘溝大灣梁,西至寧夏固原市的涇源縣,南至包家溝梁,北至胭脂河。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長為17.1km,東西最寬為17.7km,總面積16283hm²,區劃為三個功能區:核心區6680hm²,緩衝區4645hm²,實驗區4958hm²。

太統山森林公園公園自然景觀獨特,群峰環翠,萬壑松濤,波瀾壯闊。尤以夏日雨後放晴,有雲霧蒸騰而起,籠罩山頂,狀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陽斜照,奇光異彩,景象蔚為壯觀,古稱“太統屯雲”。置身於山巔可西望六盤、崆峒,南眺關山,北閱“五指原”,俯視平涼川。十萬溝景區地貌奇特,風景秀麗,其中大陰山與崆峒山遙相呼應,自古傳為姊妹山。十萬溝內的黃龍、青龍、白龍、赤龍瀑布呈現階梯狀分佈,實為“四面千峰起,中心一水通”。太統森林公園古跡豐富,寺廟建築風格獨特,道教歷史悠久,古人論道求仙傳說和遺跡眾多、文人名士的朝山頌揚更使崆峒、太統名聲遠播。每逢廟會日,香客遊人絡繹不絕。美麗神奇的太統森林公園歡迎四方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幽探險,訪古攬勝。

保護區內山脈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嶺,峰叢廣布,方山洞穴發育,怪石突兀,山勢險峻,氣勢雄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這種以下白堊系淺紫紅色調為主的巨厚層礫岩自然地貌,是受中國少有的南北向構造主導、新構造運動頻繁作用形成的,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這一奇特的自然遺跡最早被中國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學界知名學者黃進先生所發現,並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認為太統山、崆峒山雖與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樣同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於太統-崆峒山地處高海拔地區顯得尤為珍貴。太統山、崆峒山地帶保存有十分珍貴的地殼運動及造山作用遺跡,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保護價值。

注:本文配發動植物照片,除金錢豹外,均由自然保護區科研工作者張亞莉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